分享

从经络方面浅析六经传变理论

 繁星1 2021-08-04




图片

摘要:伤寒六经传变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石,认为六经传变理论一方面是基于十二正经表里循环,互相沟通而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基于外感邪气的性质以及自身体质而进行传变的,望通过此文让更多中医学者更清晰的认识六经辨证,使六经概念不仅局限于外感甚至单指伤寒,更能深化于内伤杂病中。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图片 

伤寒六经的概念首见于《素问·热论》,有“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宋朝朱肱首次指出伤寒论六经的本质是经络,阴阳,气化一体的学说,但也有学者认为三阴三阳之病并非经络之病,至于其循经传变的顺序,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王冰注解“别离则正位于三阳,配合则表里而为脏腑矣。开合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合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司动转之微”,由此亦可知,三阳经传变顺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后世有的学者从临床角度出发,得出结论也是伤寒的传变顺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对于六经传变历来说法不一,有脏腑经络说,体质学说,病发学说,气化学说等。笔者认为经络是人体的基础,中医的基础,如果从经络上都解释不通的话,那这条路肯定是错误的。

一、传变的基础

传变的基础有3个,一个是经络交接,一个是邪气的性质以及正气的虚实。经络沟通了人体的表里上下,脏腑四肢。经络交接是人体疾病传变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传变是无根之萍,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存在的。单纯的有经络,疾病只会留在某一经,只有经络之间有了交接疾病才会进行传变。而邪气的性质是决定人体哪个部位发病的关键。当然正气的虚实也是决定人体是否感邪以及传变的重要因素。

二、经络交接是传变的基础

《灵枢·经脉》讲解了五脏六腑加上手厥阴心包经即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现根据《灵枢·经脉》将各个脏腑交接规律列于下方:

①手太阴肺经:大肠(络大肠);胃(循胃口);心包(交于次指);三焦(起于中焦)。

②手阳明大肠经:肺(络肺);胃(起于鼻)。

③足阳明胃经:脾(络脾);肺(循胃口);膀胱(旁纳太阳之脉);小肠(下膈,抵胃);肾(循喉咙);大肠(上挟鼻孔);胆(出走耳前;下加颊车;入大指间,出其端);三焦(循属三焦);肝(挟胃);心包(历络三焦);心(胃之别络上通于心)。

④足太阴脾经:胃(络胃);心(注心中);肾(脾连舌本);肝(交于三阴交,足大指)。

⑤手少阴心经:小肠(络小肠);肺(上肺);肝(系目系);肾(肾从肺出络心);脾(挟咽);胃(胃之别络上通于心)。

⑥手太阳小肠经:心(络心);膀胱(和足太阳会于目内眦);胃(抵胃);脾(循咽);三焦(至目锐眦);胆(起于目锐眦)。

⑦足太阳膀胱经:肾(络肾);小肠(交于目内眦);胃(旁纳太阳之脉);胆(交于足小指);肝(交于腘中);三焦(交于耳上角)。

⑧足少阴肾经:膀胱(络肾);心(从肺出络心);肺(入肺中);肝(上贯肝膈);脾(交于舌本)。

⑨手厥阴心包经:三焦(络三焦);心(交于小指);小肠(交于小指);肾(起于胸中)。

⑩手少阳三焦经:心包(络心包);心(交于小指);小肠(交于小指);胆(交于耳中和目锐眦);膀胱(交于耳上角);胃(交于颊车,缺盆);大肠(交于缺盆,颊车)。

11足少阳胆经:肝(络肝);三焦(交于耳中,目锐眦);小肠(交于目锐眦);胃(交于耳前,缺盆,足大指);膀胱(交于足小指)。

12足厥阴肝经:胆(络胆);三焦(交于耳中和目锐眦);膀胱(交于腘中);心(系目系);脾(交于三阴交);肺(其支上注肺);肾(交于三阴交,循喉咙);胃(挟胃)。

十二正经的交接和伤寒六经传变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络的交接是传变的基础,假如经络没有交接,两个互不干连的事物怎么会发生关系?经络交接是人体生长以及疾病传变的基础。

三、邪气中经的选择性

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有明显的经络部位选择性。如阳邪易侵犯人体上部的经络脏腑,阴邪易侵犯人体下部的经络脏腑。如伤寒论中所述及的那样,因为膀胱腑位于人体下部,为五脏六腑中位置最低的,所以风寒之邪这些性质属阴的邪气侵犯人体,首中膀胱经,而肺脏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所以风温这些性质属阳的邪气侵犯人体首先侵犯肺经,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由于湿邪为无形水气弥漫,且性质较重,故最易侵犯中州之土,如湿夹热者多犯胃土,因热易伤胃阴;如夹寒者则易伤脾土,因寒易伤脾阳。叶天士《温热论》中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语,其中温邪之所以“首先犯肺”就是因为风温之邪为阳邪,中于上部,而肺为华盖其位最高,故最先受邪,而肺经又和心包经交于次指,故肺经之邪会传于心包。

四、伤寒传变

伤寒论六经经传顺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其阳经的传经顺序应该为太阳-少阳-阳明,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看法。又有表里传变、越经传变、直中、合病、并病,并且伤寒论中疾病的停留不传以及脏腑传变也比较常见。

1. 经传

顺传只是理想情况下的传变。《灵枢·营卫》篇里有营卫在经络里的循行顺序,可知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是其正常循行规律。

风寒之邪由太阳经传入随经络向下运行到小指会和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交汇,但风寒之邪先伤表之阳气。所以会首先传到少阳胆经,胆经向肝经流注的过程中会和足阳明胃经交于足大指,此时若患者养生不慎贪凉饮冷损伤胃阳,则邪气会进入阳明经络,出现阳明经证。三阳传变过程中,太阳的恶寒发热,少阳的寒热往来,阳明的单恶热不恶寒正是邪气深入的表现。

风寒之邪进入阳明经后随营卫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若其人平素脾虚则邪气会直接在阳明太阴交接部位传入太阴,如足大指、腹腔中胃络脾的经络等。

风寒之邪已经由表之三阳侵入里之三阴,则三阴阳气会受损。《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有脾肾肝三藏阳气多少,脾为阴中之至阴,所以风寒之邪入侵,脾之阳气首先受损;肾为阴中之阴,所以其阳气比脾多比肝少;肝为阴中之阳,所以阳气在三藏中算是最厚的。风寒之邪侵入太阴之后,随营卫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若肾阳亏虚则会在脾肾交接处传入肾经,如舌本、三阴交等。同理,肾经会在肝经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在肝肾交接处传入肝经。

顺传在整个过程中是按照理想条件下,营卫气血的运行规律进行传变的,从而表现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一般传变规律。

2. 其他传变

风寒之邪在传变过程中,很多时候不按照顺传的规律进行而表现出其他的传变形式。理论上来说只要是经络互相连属在一起的都有可能进行传变。常见的其他传变形式有表里两感、直中、合病、并病以及停留不传和脏腑传变。表里两感是指互为表里的两条经络在传变过程中,同时发病的情况,如太阳少阴同病;直中指的是外邪直接入侵脏经,如风寒直接入侵少阴经所表现的少阴病症;合病指的是两三经同病,如太阳少阳同病;并病指的是合病传归之后并入一条经络的表现,如三阳同病之后病情转归于阳明腑实的情况;停留不传指的是病邪停留在某一条经络不进行传变的情况;脏腑传变指的是外邪在五脏六腑间进行传变,其经络病症表现相对较少的情况。

至于具体是哪种形式的传变则要看其所络属的经络是否空虚,如:太阳伤寒若和太阳膀胱经相络属的肾、小肠、胆、肝、胃、三焦这些经络有一条或多条经络空虚的话则会出现多种症状,如肾经亏虚则出现太阳少阴两感,胃经、胆经亏虚则会出现三阳合病;如三阳合病但只有脾经阳气受损,则会出现三阳合病之后只传归脾经的并病。

五、总结

经络府俞,阴阳汇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经络交接是传变的基础,外邪的属性结合人体阴阳属性决定发病的部位和性质。经传只是张仲景先师表述的一般情况,方便后世学者记忆与学习之用。某一经具体连属的其他脏腑经络及交接部位上文均已写出,只要该经络所连属的经络出现亏虚都可能出现传变,正如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5条所讲的“若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可见温病只要下焦亏虚,也会传下焦,伤寒不但传足经,只要手经经络亏虚也会传手经。

总而言之,经络交接、外邪性质、正气虚实是六经传变的基础。在实际的临床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一经,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络是中医的基础,只有把经络的问题完美解决,中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才能不断的发光发热、发扬光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