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浅印象(二)

 琴伴书侣 2021-08-04

六百年幽梦

有人说,走进天龙屯堡,便仿佛走进了梦的巷子。我想,这个梦可真是久远,一做便是六百年。

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的安顺市平坝区,安静地隐藏在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和龙眼山两座山脉镇守着。这里是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早在元代的时候,这里就有个著名的古驿道,叫做顺元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便是顺元古驿道上一个叫做饭笼驿的驿站。

因为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朝开始,封建王朝就在这里以及周边大量屯兵把守。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改名叫做“饭笼铺”。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清廷仍然将其作为驿站并屯兵驻守。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是驻军重地。

上世纪初,天龙几位有名的乡儒,感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于是经众人提议,取天台山的“天”的龙眼山的“龙”这两个字作为村寨的名字,这就是天龙屯堡得名的由来。

六百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一瞬,然而对于曾经的屯堡人而言,却是阻断了他们归乡路的一堵看不见也摸不着,然而又十分厚重的墙。

是的,屯堡人不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原住民,他们是六百年前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军人后裔。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深感连年战乱给老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于是顺应时势, 内修政治,加强了国家的建设,逐步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营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条件。然而地处西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不奉正朔,更在谋臣的胁迫下,数度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终于下决心用武力解决问题。此后,原本的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一步一步成为今天的屯堡人。

所以,屯堡人实际上都是从江淮一带迁移过来的汉族移民。据说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老者,依旧固执地称自己为南京族。

走进天龙屯堡,在那个沿袭了极具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里,我们随处可见身穿宝蓝色长衣大袖的女子。那精致的花边,原汁原味地折射出江南刺绣的神韵。倘若是不知情,说不定还会把他们误认为是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了。但事实上,他们却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只是因为地处偏僻,在他们身上,还完整的保留着明朝时期汉人的生活文化习俗。或许,当年屯堡文化被开发的时候,屯堡的乡贤们也会发出类似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慨吧。只不过,他们的先祖当年不是为了逃避战乱,而是平定战乱。

国内近年的古镇大多都已经商业化,天龙屯堡也没能幸免,但让人欣慰的是商业氛围还不是怎么太过浓郁。也可能是因为不在节假日,那条长长的石板街上,听不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沿街的店铺固然都已经开门,但店主们似乎并不屑于主动招徕客人。他们大多安安静静地守在店里,有客人上门了,才微露笑容,不卑不亢地向你介绍店里的商品,乃至这种商品与屯堡、与贵州的渊源。

沿街尚有一条小溪,清澈而透明,幽幽的青苔长满在两岸大大小小的石头块上,给这个古老的村落更添沧桑与宁静。也正因为如此,你会发现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并非江南人所独有,屯堡人在黔西南的大山深处,亦已开辟出了这样一方天地来。当然,也难怪,他们原本就有很多人是从江南来的,江南的景像,早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挥之不去吧。我看见有一座小桥上,赫然雕刻着“幽梦还乡”四个字,那不知是多少代屯堡人心上的梦。

一路走过去,几乎十余步就会遇到一些老阿婆,她们或盘踞在树阴下安静地做着女红,或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喁喁低语。她们的身边,基本上都有一个被红色的锦布覆盖着的小方桌,上面或摆放着已经绣好的成品如绣花鞋,或者就是单纯的手工艺品。可是她们一样不会主动招徕你,仿佛那些东西只是为了做给你看,好展示一下她们手底的工夫,然而她们又决不至于向你炫耀。


在天龙屯堡主街的尽头,有一个院落,好像曾经是学校,但是现在因为房子年久失修,学生们都已经搬离。院子的后面,有一棵五百多年的槐树,树下立着一块牌子,告诉我们“槐”与“怀”同音,寓意屯堡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我不由感慨: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可是那些做了六百年还乡梦的屯堡人,有多少真的回到故乡了呢?

尤其在我看到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捧着手机在打王者荣耀的时候,心里更有一种莫名的刺痛。我仿佛看到这一场已经延续了六百年的梦境在渐渐褪色,那些对于故乡的执念,在岁月的风沙里正一点一点被粉碎。而那宽襟大袖蓝色长袍的屯堡人,似乎也在隐隐约约地幻化成泡影,即将分崩离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