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自清故居感怀

 琴伴书侣 2021-08-04

朱自清故居感怀

距离扬州东关街不远,有一条幽静的小巷,叫做安乐巷。近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旧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里。

先生在自“五四”以来众多的散文大家中,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他的温和而庄重的文人气质,他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的风骨,还有他朴素而清新的语言风格,无一不令我着迷。

十年前我因公在扬州待了二十多天,但到底没能抽出合适的时间瞻仰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心里一直遗憾。这次再到扬州,闲暇之余去的第一个地方,自然便是先生的故居了。

这是一个不大的三合院,具有典型扬州特色的民居。这就使得它在众多的古旧院落中,显得并不起眼。惟有门洞右侧悬挂着的“朱自清故居”牌匾,在默默告诉后人,这里,就是朱自清先生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

先生生于东海县,但却一直自称“我是扬州人”,和这个他生活了许多年的小小院落应该说是不无关系。因为正是在这里,他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而那段时间,往往也会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代。

事实上,先生的童年和少年也确实应该是幸福的,至少生活无忧。生活在书香门第,又是家中长子,先生幼年自然被家中人尤其是他的父亲朱鸿钧寄予很高的期望的,但同时却也极为宝贝着他。立于先生旧居门前,审视这个青苔接缝,条石镶边的小小庭院,我的耳边仿佛听到了先生童年欢乐嬉戏的笑声,还有他少年时的朗朗读书声。

我猜想,那时候的先生,应该是一个只生欢喜不生愁的小小少年吧?所以,才会有他后来那样清新脱俗的文字。

院子进门儿右边,并列着两间客房。这是当年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也是他和第二位夫人陈竹隐的新房。而今,故人已去,只留下诸如陈旧的书橱、古朴的烟斗,以及氤氲着岁月痕迹的文房四宝。

它们原本都是平常的物件,但因为是先生生前的遗物,便不由得令人倍加珍惜。看着它们,似乎就可以看到先生当年伏案读书、挥毫创作的背影。而先生笔下那些洗练却又凝聚着纯真情感的文字,也几欲从我的心底蓬勃而出。

堂屋的正厅为朱家的客厅,两侧是朱自清父母及儿女的住处。我进屋的时候,看到两个衣着光鲜的女孩子以最舒适的状态倚坐在客厅的两张清代木椅上,一人拿着一部手机,聚精会神的看着什么视频。我私心里很是希望,那些视频应该是在讲述先生的过往。但事实并不如我所愿,时不时传入我耳朵里的三两句台词,充分证明了她们正痴迷于某个宫斗戏里。我不由得轻轻叹息了一声,张张口想说点儿什么,却又自觉不妥,到底还是忍住了。

我将视线投向墙上康有为先生撰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那副对联,以及清代著名画家王原祁的山水画。这样的存在,处处可见当年朱家留存着的书香文脉。我多么希望,它们能够提醒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人,放下手机,认真的感受一下这里的文气,和先生做一场灵魂上的交流。

移步至序厅,我看到了伫立在厅中央的先生雕像,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亭亭莲叶,灼灼荷花。显然,是借了先生那篇《荷塘月色》的意境,来表达对先生的敬仰与缅怀。

我记起当年读高中的时候,曾经是那样认真的背下了全篇的《荷塘月色》,以示我对先生的喜爱。我后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既爱群居,也爱独处,也正是那时受了先生的影响。只是今天,随着年龄渐长,才更加珍惜起独处时的宁静来。

就如同此时,我唯愿只有我一个人呆在这所静默的院子里,感受先生的人格魅力。我希望可以端坐于先生面前,听他严肃认真地讲解他的学术思想,听他慷慨陈词他一生坚守着的民族气节,也听他娓娓诉说他对亲爱的妻子深切的思念。

只是,我注定不会有这样的奢侈。随后而来的脚步声、交谈声打破了我的痴想,我也只好移步展厅,去浏览那一幅幅和先生有关的图画和照片,看先生的生平往事,敬先生的家国情怀。然而我的心里,也并没有被人扰了清梦的不快,相反倒是宁静依然。原本,先生就该是属于所有敬他爱他的人们的,有更多人来领略先生的风采,我还欢喜才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