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数学王子”,探索九字真言

 3度32f330x7p6v 2021-08-04

有幸来到河南成长学院,有了跟“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研修学习的机会,内心很是激动、迫切、珍惜,但更多的是吸收和消化,张老师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事例总结出的“想通透、精内容、深体验”九字真经,每天在我脑海中缭绕,在备课中如何设计?在课堂上如何巧妙的运用?在师生互动中如何实现?这些都是需要总结和反思的问题。

一、想通透:

张老师在《平移和旋转》和《平均数》两节观摩课之后,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直接切入主题,把问题一一解剖,清晰的展示给大家。

(一)教学内容要准确。

1.反复研读教材和教参,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

平移物体和平移图形是不能混为一节课的。平移物体是平移整体,而平移图形是平移每一个点,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在课程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不能擅自的增加内容和难度,否则就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联系不同年级的相关内容,找出边界。

如果在《平移和旋转》这节课,平移物体是二年级的内容,而平移图形就是四年级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想清楚不同年级相关内容,以便比较它们之间的边界,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3.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有针对性的选择例题。

比如《平均数》这个例题,不同的版本的例题从本质上时候是截然不同的。

人教版教材简单而粗暴:收集矿泉水瓶的例题中的问题是,你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北师大版教材的例题是一个人产生的5次数据。

苏教版教材的例题是四位男生和五位女人投篮,谁投的准?

人教版的平均数代表的是4个人的平均水平,侧重于从二年级的平均分来引导学生过渡到平均数;而北师大版教材的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它侧重于统计学中的随机性,用平均数来表示均衡值;苏教版教材是在不同人数的情况下,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来学习平均数,这就侧重了“求和再分”的计算使用。

所以要想把教材想通透,必须针对现有的例题反复往深处去挖掘,更要联系不同年级的相关内容去比较和琢磨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边界,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在准确解读手中的教材之后,还要通过反复的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就不可能达到对某个问题深刻的认知,对例题也不可能有透彻的理解。

在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节中,我更是近距离深刻体验到每位教师解读教材的巨大差距。上课开始,她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以前接触过平均数吗?举个例子”,其中一位男生这样回答:“有8个桃子,分给4只猴子,平均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就这个问题而言,在之前听过的课中,很多老师会以此为契机,引出“先总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可是吴老师却把这个问题列为重点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理解与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节课学习的平均数,和二年级学习过的平均分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精内容:

1.大而广

备课的时候要把课堂中雷同的环节进行合并,把一个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大问题,因为教学环节越少,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思考的时间就越多。

经过这样的设计之后,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从一个大问题开始引导,让学生主动的解决隐藏的那些小问题,从而系统的理解知识,也让知识系统有了看似自然平和、实则暗潮涌动的价值展现。

比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数”说淘宝》一节课,看似只有简单的两个环节:

①面对两家有着不同数据的商家,你会选择哪一个店铺?说出理由。

②面对数据盛典中的两组数据,你怎么猜?怎么看?如果猜错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不断的猜测和分析,对一节课进行深度解读。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张老师从大问题中剥离出无数个小问题,通过不断的猜测和分析,发散学生思维。

2.少而精

上课的PPT不易过多,你在不断切换PPT和变换任务的过程,其实是在打断了学生思维,更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课堂环节精简把控到3——4个,这样把每个环节进行展开,给学生留下大块儿的时间让他们充足的思考。

三、深体验:

学生能否在数学课堂上深体验,这和教师环节设计的精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精内容中设计问题的大而广与少而精,形成了数学的大问题教学,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去深入的思考,学生在不停的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背后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希望把自己的课堂上的深刻,挖掘更深的数学理论,却不注意在深挖的过程中 “度”的把握,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课程标准已经由之前的“双基”转变为“四基”,就是多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小学生的课堂不用领悟那么深刻,上课短短的40分钟,我们在选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的深刻和数学体验的分配二者之间,应该更注重小学生的体验学习。而我们的公开课课堂更多的不是上给小学生,而是上给听课老师和评委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

张老师通过一些实例正面的说明问题:2001版才开始出现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内容,是因为世界存在有静止和运动这两种状态,之前我们一直在研究静止,现在开始研究运动,是为了给中学打基础。所以我们课本中出现的很多例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都有前后或者左右的联系,想通了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在《平移和旋转》这节课中做这样的设计:我们生活中除了有许多静止的东西,还有很多运动的现象,你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运动的现象?从孩子们的答案中精选出平移和旋转的例子,然后说:“看,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些类似运动着的物体”。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动态。抛出问题:“同样都在运动,它们有什么不同?试着分一分类?”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感知平移和运动的现象。

这样的设计,从“看和分——操作出平移和旋转”这样看似极为简单的教学活动,通过不同层次、多种角度,给学生更丰富的活动体验,整节课不去探究更深刻的数学理论,因为当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深刻体验到数学概念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学生的体验越深,越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越能在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把数学中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

最后,张老师说,在把握了以上几点之后,要在课堂上融入核心素养的内容,要通过一节课,能让人看到你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它是你课堂增值、出彩的组成部分。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影响或改变你的重要他人,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张齐华老师一定是我的重要他人。因为通过这几天在齐华班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材的解读和重难点的精准把握上,做的还远远不够,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还非常欠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学以致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思考、操作的时间,让学生深度体验数学背后的价值。

  end 

我们的课堂,不是上给听课老师或者评委的,我们是上给学生的,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的去活动、去体验。


            [—3度—]
作者简介:

一个用文字洗涤心灵

用文字倾诉人生

用文字浇灌梦想的畅想家

虽然走的很慢    但却从未止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