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凡四训》纵横谈75 | 今天我们如何立志

 周氏纵横 2021-08-04

今天我们如何立志

立志是一个老话题,但常常可以生出新内容,因为立志是个人的事情,而人是时代的人,是某个特定时间和空间组合而成的人,人不同立志自然不太一样。当然对于无志之人来说,无论在哪个时空都一样。不过,现在很多人都是“格子人”、“链条人”,即是被某一些东西捆绑住了。在一个方块格子里面或在社会大生产中的某个链条、某个环节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难有所谓的立志,原因就是被框住了。

古人对于立志尤其是立大志的人,从来都是表示“欣赏”。例如陈涉的“鸿鸪之志”是要推翻残暴的大秦王朝;刘邦看到秦始皇浩浩荡荡的车队,也产生“大丈夫便应该是如此”的志向,但获得天下之后,刘邦轻蔑地对他老爹说:“我和刘仲谁的家业大”。在世人看来,最大的志气莫过于立志“做皇帝”了,如同项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庞大队伍之后说要“取而代之”,他们认为人生最高理想便是如此;另外,还有一种“大志”就是在获得财富方面。十几年前,我一个朋友常常和我谈他的志向是要做在他老家第一个购买飞机的人,他给自己规划是要在45岁之前退休。可惜现在接近45岁的他,依然是朝不保夕。在立志的问题上,古人看不起“没有志气”的人,甚至“立小志”的人都不好意思表达出来。传统文学有意无意在歌颂立“大志”的人,或者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包装”: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早早就立下“大志”的结果,好像一个人只要立下了“大志”,人生就可以走上了巅峰

“大志”不是每个人都有,立“大志”的人也不是人人能够实现其“志气”。古人有时会用一句话安慰自己:“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所以凡事的考虑都应该站高得一些、想得广一些、范围大一些。其实把少数人立志“成功”的模式“复制”给大众,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古人说志气如同树之有根,根深才能叶茂。立志是要的,问题是我们今天如何立志?

观察国家近百年国运,总体上是不断向上,社会稳定向前发展,国力越来越昌盛,所以在大势发展良好的情况下,世人可以大有作为,对一个人立志有利。马云当初不可能看得到阿里巴巴以及他自己未来的状况,凡人都知道,做首富不是立“大志”就可以实现的。但立志能够保证一个人不断向上勤奋,自己决定不了做首富,但自己可以让生活更好一些。

把工作做好、赚多一些钱,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这些当然可以作为立志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立志”为稻粱谋、为子孙计算,不能说他有错,但如果由千千万万个立志为衣食的人组成的民族,国家便行之不远。为个人口中食和身上衣并不是“立志”,为更多人的生存和发展才是“立志”。但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解决更多人的问题的“大志”留给国家。立志是一个人的“方向”或“目标”,假如一个人能够坚持每天朝着“志向”前进一小步,时间长了,也会是惊人的飞跃。对于个人来说,立志不难,难的是能够不断靠近自己所立之“志”。

谈到立志,我给大家建议立志的内容是“修德”或“积德”,把“积德”作为最大的“立志”。为什么呢?

第一、德是人人皆有,但不修不积便是不得。所以有时候我们说积德的说法不够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改过”,只有把一个人里里外外的“过”去掉,一个人本有的“德”才能彰显出来。所以了凡先生在文中说:“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第二、德是能量,有德之人自然有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能量,实现理想的能量。一个人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积累实现“大志”的能量,当然这个积累过程本身便是“大志”。

第三、德是营养,是让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顺利走向未来的营养,一个人有了充足的营养就能够保证健康,一个国家有了充足的营养就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挑战。

第四、德不是教条,不是硬邦邦的“大道理”,德是鲜活的,是充满活力的,是历经千年依然充满生命力的东西;德可以是一切东西,是千亿化生,但德也有其本身的大方向,那便是“道”。

很多人都想立志干一番大事业,但世俗人的大事业无非就是“富”与“贵”,但孔子告诉我们“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然把“富贵”作为个人追求,首先是要明白,“富贵”不是自己“立志”就可以求得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是对世俗人的“富贵”而言的;对于真正想求“富贵”的人来说,应该“立志”求德。人生最大的事业是“立德”,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德”具体化为某一项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并且能够持之以恒,这就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立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