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4周)

 读书和做人 2021-08-04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宪问第十四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如何敬事君主。孔子叫他不要说假话欺君,而是要犯颜直谏忠君。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上达,是达于天命。命是使命的命,天给的使命。下达,是达于眼前利益。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了端正自己的品德、充实自己的学问而学是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纯粹的学习,纯粹的爱好。

为人,或是为了谋生、进阶,或是为了炫耀,就是把学习复杂化了。

孔子的古之是指上古,三代时候。孔子的今之是指他生活的春秋。

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是蘧瑗的字,他是卫国六君子之一。

蘧伯玉的特点是喜欢自我检讨。

孔子在卫国的时睺,蘧伯玉派人看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问:“蘧老先生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他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是做不到。

使者离去后,孔子连夸这是一位好使者,这是一位好使者。

朱子曰: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的话也是说,人不能考虑超出自己的权限的政事。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自己的事用心去做,尽心尽力做好。职位不足以施展你的才华,自然会有人把你升上去,给你更大的舞台。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的比做的好听,孔子认为是可耻的。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修养有三个方面,可惜我做不到:仁慈而无忧无虑,智慧而没有迷惑,勇敢而无所畏惧。子贡说:“老师说的正是您自己吧!”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夫我则不暇。”

方,通“谤”,议论别人短长。

子贡喜欢在背后议论人。孔子就说你就比人家强吗?如果是我,我才没有那闲工夫做这种事儿呢!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老说,他不怕人家不了解他。他这么说,如果是自己给自己打气,还可以理解,但总是念念叨叨,就让人有点怀疑。

一个人如果真的不在乎名,就不必老挂在嘴边。挂在嘴边,说明还是放不下。

从内心世界看,孔子对生前身后名,还是非常看重的。人们不了解他,让他备感孤独。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不事后诸葛,不由结果逆推别人是不是欺诈。

亿,同“臆”,猜测。不去无端猜测别人是不是不讲信用。

你不这样做,也能预先判断对方的阴谋,那才算是高明。

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生卒不详。直呼孔子的名,应该是一位长者。

栖栖,即恓恓遑遑,意思是不安定。

这个人对孔子说:“你这么颠沛流离,到处游说,不是属于'佞’吗?”佞就是卖弄口才,兜售自己。

孔子的口才非同一般,他辩解说:“不是我爱卖弄口舌,而是这些家伙太顽固。”

14.33 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千里马,善跑的马。人们夸一匹马是好马,夸的就是它能跑,一是跑得快,二是持久。

马有什么“德”可称?听人话就是马的德?一匹听人的话的马,跑不快那也称不上好马。

但德如果通“得”,作“结果”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千里马不是考察你起跑快不快,而是综合考察你的速度和耐力,看谁能最先跑到终点。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以德报怨怎么样,不管别人对我好不好,我一心对他好?孔子说那怎么行,以德报怨,那该用什么报德呢?

以直报怨,就是我虽然不满你,但我不能跟你一样,不能狗咬我一口我就去咬狗一口,不能你骂我几句我就骂你几句,我还是要跟你讲道理的,在道理的框架内,该怎么针对你怎么针对你。

以德报德,你对我有恩惠,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尤:责怪、怨恨。上达:上通于天,了解天命。

孔子又在那里哀叹没有人了解他。子贡问他何出此言?孔子说:“我不怨天尤人,我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别人不知道我就不知道我吧,老天爷是知道我的!”

孔子很会归因,做得好了就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继续努力。做得不好了,就是老天的原因,我仍要努力争取。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欤),命也;道之将废也与(欤),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鲁人,字子周。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弟子,有人说不是。

愬,su,4声,告发、诽谤。

公伯寮到季氏那里说子路的坏话,出卖孔子。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公伯寮是一个叛徒,背叛了老师,所以明朝有个叫程敏政的人,请罢其从祀。还真就把公伯寮赶出了孔庙。

基督不也有个叛徒叫犹大吗?只有你跟前的人,才有叛变的价值,因为他最了解你,出卖的信息最有价值。

子服景伯也是个鲁人,子服是氏,景是谥,伯是排行,其名为何。

子服氏是仲孙氏的一个分支,也是贵族。

夫子是指季氏,就是说公伯寮去告黑状,季氏被他迷惑了。子服景伯说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有能力足以干掉公伯寮,替您出这口气。

古代杀人,一般要陈尸于市或陈尸于朝三天,是谓“肆诸市朝”。

孔子仁慈,制止了子服景伯的提议。孔子说,我所传布的道是不是能行得通,还是听命于天吧。公伯寮还能逆天改命吗?

14.37 子曰:“贤者辟(避)世,其次辟(避)地,其次辟(避)色,其次辟(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同“避”。

孔子主张,天下无道,要懂得“四避”。

避世,世是时代、时间,这个谁也躲不过,生在什么时代就是什么时代,没办法选择和逃避。但可以隐世,我隐居山林或书斋,你们看不见我,我得自由自在。

避地。是避危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最好躲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避色,是避不好的脸色。给我好脸色,我就在这儿待着也无所谓;不给我好脸色,老子还不侍候你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避言,是避恶言。避色和避言其实说的是避人,避那些三观不合的人。

作者七人,是已经这样做的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怪人虽然尽跟孔子抬杠,但是孔子知道他们不是坏人,所以不怨也不恼。

怪人们主动边缘化,主动疏离主流社会。他们对孔子都是冷嘲热讽,但是孔子对他们却敬佩得很。孔子知道,他所处的时代,这些怪人才是清者,他们所看不起的对立面才是浊者。

孔子想跟他们谈话,但都被拒绝了。因为孔子奔走呼号的劝说对象,在怪人们看来都是十足的坏蛋,费那个劲干啥?何苦来哉!

孔子站在清浊之间,举目无友,彷徨无措。爱清,却不肯厝身于清;恨浊,又不能忘情于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