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金瓶梅》同《水浒传》两部著作描写武松打虎有什么不同?

 寻梦向天歌 2021-08-04

《金瓶梅》同《水浒传》两部著作描写武松打虎有什么不同?

                                       寻梦向天歌/文

对于被称之为明代四大奇书的《金瓶梅》与《水浒传》(明代四大奇书:《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来说,“武松打虎”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情节。

两部名著在对待和处理“武松打虎”这一重大情节上,表现方式虽然各有千秋,但是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收到了非常精彩的艺术效果。

          

         《水浒传》运用正面描写的艺术手法表现武松打虎的经过和场面。《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写武松作别宋江兄弟与柴进三人,来到阳谷县景阳冈前的酒店喝酒吃肉。

作者通过武松在酒店喝酒吃肉而引出“三碗不过冈”的特殊缘由,再由“三碗不过冈”而引出景阳冈上的吊睛白额老虎。

  

           正因为“三碗不过冈”,故所以武松前后共吃了十五碗,便会引起店家善意的提示与劝说,景阳冈上有老虎,已经伤害了二三十个大汉性命,这时候你不能独自一人过景阳冈,今晚就留宿在本酒店,明天乘早再结伴过冈。而武松却把店家的提醒当作耳边风,与店家调侃一番,根本不但一回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武松在酒店喝酒吃肉,看似闲笔,其实不闲。俗话说,酒壮痴人胆,更何况是好汉武松呢!十五碗酒下肚,武松虽然没有醉倒在地,但是也有几分醉意了。武松在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当听到店家说景阳冈上有老虎时,起初是不相信,接着是不怕,再到满不在乎,毅然前往过冈。

 

     武松带着几分醉意上景阳冈,先后两次看到了阳谷县的安民告示。这才确信山上确实有老虎。他脑海里虽然闪现过退回酒店的念头,但却怕别人耻笑,况且退让躲避终究不是好汉武松的本性。

     狭路相逢勇者胜。武松与伤害过二三十个大汉性命的吊睛白额大虎在景阳冈遭遇,武松之勇何其壮哉!

为了使武松打虎的激烈场面明白如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准确、贴切地使用了许多动词,并且把这些动词同“一”字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仔细品味,觉得这种用法生动逼真,妙趣横生。


  

第一,使每个动词更富有动作感。如:“一扑”、“一惊”、“一闪”、“一掀”、“一翦”,把“一字”放在动词的前面,就使每个动词所表达的动作不但真的动了起来,而且动得紧张、短促,很有急迫感,惊心动魄。

第二,使武松与老虎搏斗的场面显得更加复杂、多变。老虎“一扑”,武松先吃“一惊”,然后“一闪”,接着,老虎“一掀”,武松又是:“一闪”,再接着老虎“一翦”,武松再次“一闪”。武松与老虎双方,你来我往,有进有退,错综复杂,情势非常紧迫。老虎的“一扑”、“一掀”、“一翦”,变化多端,来势凶猛;武松的三个“一闪”随机应变,机智灵活。


  

第三,把武松与老虎在斗争过程中力量的消长、变化表现得更加合乎情理,令人信服。前文说到老虎“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唯独武松能打死它,好象过于夸张,有读者认为不真实。其实不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翦”,是想一口吃掉武松,几乎拼着全身力气。当它“三般都抓不着”时,“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的三个“一闪”却用力不大。可以看出,老虎从“一扑”到“一掀”,再到“一翦”,武松从“一惊”到“一闪”,老虎是由主动变为被动,而武松则是由被动变为主动,反守为攻。武松在与老虎的搏斗中,有了力量由弱到强的转变,加上他一身好武艺,打死老虎也就真实可信了。

接下来写武松由于打死老虎、为民除害而受到人们的追捧、盛赞与拥戴。对武松打虎,作者先写武松吃肉喝酒,埋下伏笔,再写酒过数巡之后,闻听景阳冈有老虎,起初以为是谣传,接着是干脆不怕,再到满不在乎,毅然前往过冈,最后同老虎在景阳冈狭路相逢,用超人智慧和强悍力量战胜了猛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细腻逼真地描绘了武松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智勇双全的英勇形象和威猛性格。

  

武松在《水浒传》108将中位居第14位,是全书举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武松打虎的经过和场面,不仅突出描写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而且更为武松替兄武大郎报仇,杀死潘金莲与西门庆埋下了伏笔,作了铺垫。

我们再来看看《金瓶梅》是怎样对待和处理武松打虎这个情节的。但凡看过《金瓶梅》的读者,就会知道,《金瓶梅》运用了与《水浒传》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这就是通过侧面转述的手法,用转述者之口叙述了武松打虎这一特定事件。


 

          《金瓶梅》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兄弟  武二郎冷遇亲哥嫂》,写西门庆串通结义兄弟花子虚、应伯爵、谢希大、祝实念、孙天化、吴典恩、云理守、常峙节、白赉光等十人,到清河县城区的玉皇庙举行结拜仪式。起初先在庙里观看诸神塑像,众位兄弟一边看一边点评,一边讲笑话,由马、赵、温、黄四大元帅画像里“赵玄坛”元帅身边画着的大老虎,从而使吴道官想到景阳冈上的大老虎,对西门庆及众兄弟说道:

“官人们讲这老虎,只俺这清河县,这两日来好不受这老虎的亏!往来的人也不知吃了多少,就是猎户,也害死了十来人。”


            

          西门庆问道:“是怎的来?”吴道官道:“官人们还不知道。不然我也不晓的,只因日前一个小徒,到沧州横海郡柴大官人那里,去化些钱粮,整整住了五七日,才得过来。俺这清河县近着沧州路上,有一条景阳冈,冈上近出了一个吊睛白额老虎,时常出来吃人。客商过往,好生难走,必须要成群结伙而过。如今县里现出着五十两赏钱,要拿他,白拿不得。可怜这些猎户,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哩!”

从吴道官之口,可以看出景阳冈上猛虎出没,伤及无辜性命,形势异常严峻,丝毫不敢马虎。

接着写应伯爵邀请西门庆去看被武松打死的老虎。那天应伯爵急不可耐,饭都没顾上吃,就急匆匆、笑嘻嘻地来邀请西门庆去看老虎,他担心去得迟了会错过看热闹。而西门庆听到老虎被人打死,起初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是经过应伯爵一番手舞足蹈、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让西门庆疑虑顿消,激起了看老虎的强烈欲望。

 

作者写虚拟打虎,传闻打虎,经过应伯爵之口,连用八个“怎的”、两个“象是”,应伯爵一五一十地说来,武松打虎简直就如同应伯爵亲眼所见,又如同那只吊睛白额大虎是应伯爵亲手打死的一般,虽然是侧面转述,但是作者用词精妙恰切,读来更是奇绝、妙绝。

作者随后写西门庆、应伯爵与谢希大三人同在临街大酒楼上看武松与老虎的场面。西门庆同应伯爵心情急切,两人饭都顾不上吃,匆忙出门后又碰上谢希大,三人一同到酒楼上坐下。武松打死老虎一时轰动县城,传为佳话,场面自然蔚为壮观,大街上看热闹的人熙熙攘攘,挨挨挤挤,现场上锣鼓齐鸣,鞭炮阵阵,一对对手握缨枪的猎户摆阵而过,随后几位壮汉抬着被打死的老虎,武松坐在紧随其后的大白马上,威风凛凛,精神抖擞。西门庆看了,咬着指头道:“你说这等一个人,若没有千百斤水牛般气力,怎能动他一动儿是的。”


  

作者见缝插针地描写了武松的相貌特征。面对知县的赏赐和众人的盛赞,武松表现地很低调、很谦逊,把自己打死老虎的经过从头至尾细说了一遍,听得县衙大厅两边的官吏都惊呆了。武松还把知县赐予的五十两赏钱分还给筹钱的众位土户,知县看到武松为人仁德忠厚,抬举他做了清河县巡捕都头。

通过对《水浒传》与《金瓶梅》两部著作武松打虎情节的分析比较,虽然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与粗放转述的侧面描写各有侧重,各不相同,但是从两部著作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及情节经过等来考量,艺术效果还是比较明显,也就是并未影响两部著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金瓶梅》同《水浒传》两部著作描写武松打虎之所以不同,一是两部名著主题思想不同,内涵价值不同。《水浒传》通过精心刻画塑造梁山泊108位英雄好汉形象,突出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而导致起义失败的全过程,主要体现英雄好汉身上那种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的精神品质。而《金瓶梅》主要通过对西门庆及其妻妾奢靡生活的描绘,无情揭露、鞭挞酒色财气对灵魂与精神的侵害以至毁灭。

武松是梁山好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形象,武松打虎又最能体现其“侠义”特质。而《金瓶梅》里武松不是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个穿插过渡的人物形象,对揭示全书主题思想内涵不太重要。故而《水浒传》正面精细描写武松打虎,画龙点睛地塑造武松形象,从而更好地为表达全书主题思想服务。


  

二是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走向与结局不同。《水浒传》突出表现了武松杀嫂祭兄与杀西门庆祭兄的情节过程,一方面要刻画武松有仇必报、侠肝义胆的内在性格,另一方面,西门庆平日里也喜欢使枪弄棒,练就了一番拳脚功夫,正面精细描写武松打虎,着力展示武松不仅膂力过人、武功高强,而且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为后面打杀西门庆作铺垫。而作为《金瓶梅》主角的西门庆由于纵欲过度,暴病而亡,人物命运发展与结局迥然不同,武松杀嫂祭兄不过小菜一碟,完全没有必要大肆渲染武松的勇猛与武力。

三是《金瓶梅》与《水浒传》成书时间先后不同。凡是对这两部名著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金瓶梅》讲述的故事是由《水浒传》武松“杀嫂祭兄”演化而来。考证这两部名著研究者提供的相关资料,《水浒传》成书时间要比《金瓶梅》早几十年,也就是先有《水浒传》,后有《金瓶梅》。 


  

显而易见,《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水浒传》,作者必定要在跳出窠臼、避免雷同上狠下一番功夫的。对于相同人物与故事情节,作者肯定要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尽管作者劳心费神,冥思苦想,但是《金瓶梅》里武松打虎情节虽则基本没有雷同的细节,可惜仍有一些句段与《水浒传》相近或相似。好在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