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贝多芬的五本书

 NLMU 2021-08-04

原刊《国家大剧院》2020年5月刊

贝多芬从未被遗忘。

1827年贝多芬去世数月后,约翰·施劳瑟(Johann Aloys Schlosser)就完成了贝多芬的第一本传记。此后,各种关于贝多芬的生平传记、研究专著、乐谱书信的出版就从未停息。作为18-19世纪最为伟大的文化巨人,贝多芬刚刚去世,就已经走向了经典化的过程。哪怕此时他的很多作品还未被公众所广泛接受,博物馆式的音乐史型音乐会才刚刚出现,贝多芬就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少数能与莎士比亚、歌德、康德并称的艺术巨匠了。

进入20世纪,罗曼·罗兰对贝多芬过度浪漫化的传记书写和更为戏剧化的小说再造(《约翰·克里斯多夫》)经由傅雷的妙手译笔,使得国人开始了解和认识这位“扼住命运喉咙”的伟大作曲家。历经近百年,国内关于贝多芬的书籍不下百种,从乐谱到作品分析,从传记到儿童读物,无论是外文译介,还是中文原创,贝多芬与巴赫、莫扎特一道,几乎成为了古典音乐的代名词。

然而,仍有一些重要的关于贝多芬的作品,还未引进到中文世界中——有些已经成为了我们理解贝多芬不可绕过的必读著作;还有一些刚刚面世,但却仍能让我们感觉到贝多芬的“历久弥新”。其中有些我们或许能在今年读到它们的中文版,还有一些,则需要我们花更久的时间去消化和判定它们的价值。

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

中文书名: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

英文书名:Beethoven : Anguish and Triumph

作者:扬·斯瓦福德(Jan Swafford)

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年份:2014年

页数:1104

中译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07856/

2014年,斯瓦福德出版《贝多芬传》,对于贝多芬来说,我们真的还需要再多一本他的传记么?

斯瓦福德早年就痴迷音乐,在中学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长号手,之后更是在高中担任学生乐团指挥。1964年进入哈佛后,他决定学习作曲;本科毕业几年后,他进入耶鲁研究生院进行音乐学深造,之后开始密集地接收委约作曲,其作品开始在全美各大音乐厅上演。作曲事业功成名就之后,斯瓦福德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杂志撰稿,并由此开启了他的文字生涯。

1990年代,斯瓦福德一口气写作了一本古典乐入门书和两本重要的传记作品《艾夫斯传》(Charles Ives: A Life with Music)和《勃拉姆斯传》(Johannes Brahms: A Biography),尤其是后者为斯瓦福德在学术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2014年,暌违15年的斯瓦福德出版了上千页的《贝多芬传:痛苦与凯旋》,此书以巨细靡遗地史料排比、流畅入胜的可读性和对贝多芬几乎所有重要作品权威而又不乏洞见的解读,成为了自梅纳德·所罗门之后35年来最重要的贝多芬传记。尤其是斯瓦福德本人就是作曲家,更能从作曲技术的角度来深入解析贝多芬作曲风格的演进和突变——生平深描、作品剖析构成了这部夹叙夹评传记的主体内容,并且斯瓦福德丝毫没有僵硬地将贝多芬的人生套在他的作品上进行强暴式地“知人论世”,斯氏对作品的解读严谨而不乏兴味,只有在证据足够可靠的情况下,才将作品与人生放置在一处解说。(备注:本书中文版将于今年上半年出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明指南

中文书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明指南

英文书名: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 A Short Companion

作者: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

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

年份:2001年

页数:288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93227/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世称为钢琴作品中的“新约《圣经》”,与作为“旧约”的巴赫两册平均律键盘曲集并峙,是古典音乐世界最为核心也最为重要的钢琴文献。历来研究、解读、整理这套作品的著作不知凡几,从贝多芬的弟子车尔尼(Carl Czerny),开创“申科研究法”的海因里希·申克(Heinrich Schenker),到学者唐纳德·托维(Donald Tovey)、钢琴家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似乎古典音乐世界的一流人物无不有过为这套作品著书立说、校勘雠定的冲动。

罗森早在1971年出版的《古典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中小试牛刀,从古典主义的作曲风格探讨贝多芬。罗森作为典型的学者型钢琴家,不仅在录音、演出方面是一线演奏者,同时他渊博的古典乐知识、辛辣洗练的文笔、深厚的学院背景使得他在著述方面也建树颇多。2001年,他出版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明指南》一书,从专题和作品两个角度系统剖析了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罗森从分句(连线与点)、速度、踏板、颤音、键盘等多个专题视角对贝多芬进行了旁征博引式的系统分析,他没有拘泥于某部作品的短长和理解,而是将32首作品横贯打通,全面地体察贝多芬多变且革命性的艺术风格;下半部则从一部部作品入手,逐一分析了32部奏鸣曲的演奏要点。无论对于演奏者的演奏,还是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如何聆听、领会乃至进入这些作品而言,本书都是理解和深入贝多芬钢琴作品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的必读之作。

(备注:本书中文版将于明年上半年出版)

贝多芬四重奏

中文书名:贝多芬四重奏

英文书名:The Beethoven Quartets

作者:约瑟夫·科尔曼(Joseph Kerman)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年份:1979年

页数:408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57940/

科尔曼在音乐学界属于那种改变范式的人。自他1956年出版《作为戏剧的歌剧》以来,他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扫荡在欧美学界暮气沉沉的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研究之风,并在1985年出版的《沉思音乐》中走向成熟,直接启发了苏珊·麦克莱瑞(Susan McClary)、理查德·莱帕德(Richard Leppert)等“新音乐学”干将的风起云涌。

《贝多芬四重奏》以创作时序为轴,全面考察了作曲家16部四重奏和著名的《大赋格》。科尔曼的这种写作顺序,自然与他希望将作品放置在历史语境中的学术主张分不开,更是与他强调艺术感知和主观审美的倾向是分不开的。他在第一章即说“理解艺术就如处理事实与感觉的关系,或者说是去发现越来越多的关于事实与感觉之间微妙关系的诸多问题”,毫无疑问,科尔曼在音乐的技术分析和审美判断上达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

科尔曼为每部作品都设立了一个讨论主题,如《D大调四重奏》是“贝多芬在1798”,作品号18的三首四重奏为“中断”,而《F大调四重奏》则是“《英雄》之后”……此外他还单独开辟了一章《人声》,旨在探讨贝多芬四重奏中奇妙的歌唱性。以时间为纵轴、以主题为线索的贝多芬四重奏在科尔曼抽丝剥茧般地细绎之下,变得不再晦涩;相反,他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让我们得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贝多芬四重奏中的超拔艺境。

晚期贝多芬

中文书名:晚期贝多芬

英文书名:Late Beethoven

作者:梅纳德·所罗门(Maynard Solomon)

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年份:2014年

页数:338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82596/

所罗门在音乐学家中算是一个异数。他与其兄塞默(Seymour)从小精通古典乐,塞默之后进入茱莉亚学院,而他则从纽约城大毕业后,在哥大进修心理学学位。二战后,他们向父亲借钱创办了Vanguard Records厂牌的唱片公司,早年主攻巴赫康塔塔作品,之后广泛涉爵士、蓝调、民谣等不同音乐类型。公司于1985年被收购。

作为商人的所罗门同时也有一颗学者的心。在经营公司的同时,他笔耕不辍,并与学界保持了极为亲密的关系。1977年他出版了《贝多芬传》(Beethoven),他将他对于音乐的了解、贝多芬的研究以及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熔炼一处,系统分析了贝多芬及其家庭成员的性格,并成功破解了贝多芬信中“永恒的爱人”是谁的百年谜题。因为有心理学的学科背景,所罗门对于贝多芬性格缺陷的探索不仅极为深刻、生动,而且毫无为贤者讳的遮遮掩掩,他对贝多芬缺陷细致而又可信的描摹侧写,一改之前历代传记作者将贝多芬神化成毫无缺陷的完人的陈词滥调,让我们对贝多芬产生了一种更为亲近的“理解之同情”。之后所罗门还出版了《莫扎特传》(Mozart: A Life,中译本也将于2021年面世)也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2004年所罗门出版了《晚期贝多芬》,再一次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所罗门的“晚期贝多芬”与阿多诺、萨义德的“晚期风格”并无多大关系,这本书也并未详尽地就贝多芬晚期作品(尤其是四重奏)一一解析。相反,他更关注贝多芬的共济会背景,以及启蒙理性与浪漫精神在他身上缠绕而又繁复的混合,甚至东方哲学也在他晚年的心灵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此外,所罗门对于贝多芬“晚期”的分期也与主流学界有所不同,这种分期更多不是基于他的作品,而是根据贝多芬信札、谈话簿等文字中所体现的世界观来区分的,换言之,这本《晚期贝多芬》带我们所领略的不仅仅是贝多芬的音乐,更是他的思想世界。

(本书即将引进)

贝多芬在中国

中文书名:贝多芬在中国

英文书名:Beethoven in China:How the Great Composer Became an Ic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作者:蔡金东、梅文诗(Sheila Melvin)

出版社:Penguin Random House Australia

年份:2016年

页数:131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55675/

贝多芬是如此重要,五四以降他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性人物是最早一批被介绍到中国的作曲家。李叔同早在1907年就写文章将他引介至中文世界,甚至学习美术的他还画过一副贝多芬的素描,这可能是国人最早对他的印象了。1911年,彼时还以外国乐手为全套人马的上海工部局乐队(即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第一次在中国进行了贝多芬作品的正式演出。其后傅雷又翻译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以及他以贝为原型创作的卷帙浩繁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借助罗兰对贝多芬澎湃的激情和傅雷先生的译笔,贝多芬开始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西方音乐大师。

旅美作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蔡金东和其作家妻子梅文诗(Sheila Melvin)于2016年出版的《贝多芬在中国》详细讲述了贝多芬在中国波折、漫长而又令人不胜唏嘘的接受史历程。贝多芬在引入中国的很长时间内,不仅仅是音乐的代表,而且成为了一种反抗、呐喊精神的象征。蔡元培、萧友梅等一代音乐教育家们不单将贝多芬作为了音乐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将其视作激起国人觉醒的良方。

抗战之后,国人对贝多芬的认识愈加复杂,有人认为他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代表,也有人认为他有着了不畏权贵的倔强。基辛格访华前夕,周恩来总理亲自研究了全部9部贝多芬交响曲,以选择合适的一部作品接待美方政要——不期然间,贝多芬和乒乓球一样,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扮演了润滑剂的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