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查漏补缺之古诗鉴赏:题画诗当如何读?且看苏子这一首

 大海边看语文 2021-08-04




        化静为动    妙趣无穷

——苏轼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赏析      



2019年全国一卷考了北宋陈与义的题画诗《题许道宁画》,正要觅些题画诗来进行解析呢,近期我们参加了衡中联考,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选用的是苏轼的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这首诗想象异常丰富,有趣得很哪!一切都是刚刚好,要讲题画诗,正巧遇上你,且是最愉悦的这一首。

         咱们先把这首诗读上几遍吧。

                  原诗及韵译


原诗:

韩干马十四匹

二马并驱攒八蹄,

二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

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奇且顾,

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

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

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

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

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

此诗此画谁当看?

   一首诗,在考场上的话也要快速默读够三遍,方能体味出一些滋味来,作为考生的你读了吗?读了几遍?你的眼前是否显现出一幅群马图?你是否感到了马儿各具情态,在你的眼前翩然而过?

 读诗的过程,就是快速想象大胆翻译的过程,下面是老师提供的韵译,与你心中的译文是否一致呢?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那么问题出自哪里呢?

韵译:

韩干马十四匹

两马并驾八只蹄子并接一起,

两马弯下脖颈,

马鬃和马尾一样高齐。

前马后蹄踢着后马,

重量都压在了前蹄,

后马长声嘶鸣着往后退避。

长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

可能上辈子是马吧,

他竟然能听懂马语。

后边八匹马边饮水边前行,

涓涓溪水流向马嘴,

似乎还能听到水流声。

前马渡过河水后,

像那飞出树林的鹤,

后马如鹤低头去啄食,

正想要渡过眼前的河。

最后一匹简直是马中之龙,

它不嘶鸣也不跑动,

尾巴却摇出了风。

韩干画的马儿如同真马啊,

犹如我苏子写诗犹如画。

世上若无伯乐和善于画马的韩干,

这些诗呀画呀还有谁能够看得懂?

      怎么样?读译之后,是不是很想拍案叫绝?甚或伴有长长的慨叹:天才的苏子啊!你用了一支怎样的妙笔,让水流有声,让马儿奔腾,让静静的画面满血复活?

   写马的艺术  

诗中,苏子自评“作诗如作画”,苏子乃古今第一大才子,此言一定不虚!诗画相生是写诗的最高境界,那么苏子笔下,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群马图呢?赶紧的,一起来欣赏苏子手中这支生花的妙笔,欣赏其写马之曼妙之处吧。

第一,分组描写,层次分明。

诗中通过“二马”“一马”“后有八匹”等词语,分组描摹,将众马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组,二马并驱攒八蹄”,写了两匹马;第二组,“二马宛颈鬃尾齐”,又是两匹;第三组,“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又是两匹;第四组,“老髯奚官骑且顾”,一个“骑”字,说明奚官还骑了一匹;第五组,后有八匹饮且行”,一下写了八匹,这里的八匹又分了两个小组,“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第六组,“最后一匹马中龙”,写了一匹。

苏子分六组来写马,犹如班上的同学分组合作,优秀的班主任操控自如。对了,赏析至此,你在做什么?是在数数吗?哈哈,跟我一样,默契!咱们一起来数数吧:2、2、2、1、8、1,加法用起来,哈哈!十六匹!可题目是十四匹?难道我数错了?再来一遍,这次扳着指头数,把幼儿园老师教的蒙学用起来,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还是十六匹!什么情况?……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可能是苏子没细数,题目只是概数,也可能是苏子有意为之,背后有深意吧,亲们,咱们且不管它,咱们只欣赏这种层次美,这些马儿,或分或合,或叙述或描写,转换着,穿插着,参差错落,各具情态,好一幅极富层次感的活泼泼的骏马图!

第二,细节描写,神韵全出。

“细节处见神韵”,诗中写马,多处细描,多处神来之笔,将众马不同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马并驱攒八蹄”句中,“攒八蹄”,写出了二马并驾齐驱腾空而起的情态,其昂扬之情,动态之美,跃然纸上;“二马宛颈鬃尾齐”句中,“宛颈”,弯颈也,弯曲着脖颈。“鬃尾齐”,描写二马个头一致,长短一致,写出了二马齐行前进的飒爽风姿;“一马任前双举后”句中,“任前”,把身体的重量都放到了前蹄上,“双举后”,一双后蹄向后抬起,踢后面那匹马呢!“一马却避长鸣嘶”句中,“却避长鸣嘶”写出了后马的两个细节动作,一个是退避,一个是嘶鸣,可见后马之机警,后退是为了避开前马的进攻,而嘶鸣是不是向前面的奚官报警投诉呢,哈哈!

那奚官听到报警后,是什么反应呢?“老髯奚官骑且顾”句中,“骑且顾”写了两个连贯的动作,说明奚官是骑在马上回头看的,看什么?当然是后面两匹马上课搞小动作的事情了!奚官的耳朵很管用,奚官的眼神很犀利,有木有?你们谁在挑事?哪个是刺儿头?有点眼力价吧,当心挨鞭子并在烈日下罚站反省!

后有八匹饮且行”句中,“饮且行”,且饮且行,写出了马儿们悠闲自得、不紧不慢的神态,你们急着赶路,还互相干架,我们不追不赶,享受当下!如何享受?“微流赴吻若有声”,“赴吻”,涓涓溪水流向马嘴,“若有声”,似乎还能听到水流声,这小日子还是很滋润呢!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两句更是神来之笔,“出林鹤”“鹤俯啄”是比喻句,前者刚渡过溪水,像那飞出树林的鹤,后马正想要涉水而过,如鹤低头去啄食,这是怎样的想象呢,惟妙惟肖,描写如此之细腻!可以继续想象,渡河之后,这些如鹤之马,岂不要放开四蹄,若鹤之振翮高飞了!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句中,“不嘶不动尾摇风”,明写暗写了三个细节,“嘶鸣”“摆动”“摇尾巴”,可是“不嘶不动”,说明它早已成竹在胸,根本不担心被落下,因为它是“马中龙”,“蹄间三丈是徐行”!

诸多细节描写之后,众马是不是早已跃出画面,奔腾在你我面前?

第三,视听结合,身临其境。

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读苏子诗,眼前所见的是一幅画及画面上的一众马相,但我们分明听到了马儿的漫步声、涉水声、踢腾声、嘶鸣声、奚官的吆喝声、甚或淙淙的流水声,甚至还感到自己就站在溪水旁,在与马儿和奚官打招呼呢!

       这就是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如有其情,如临其境。

第四,化静为动,动静相谐。

化静为动,是把静物显示出动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给客观景物以活动感。

苏子这首诗是题画诗,画面是静态的,但经过作者妙笔点睛,巧妙联想,将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成了有声的、动态的诗境,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动感,一群马儿活泼泼的,似乎要从画上走将出来,与我们一起玩耍呢。

静态的众马给写活了,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美感,动静相谐,情趣盎然;而诗人对马儿的满腔喜爱之情,也通过灵活的描写手段传递给了我们这些观者、读者。

第五,虚写想象,虚实相生。

      诗人艾青说:“想象是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而苏子写马,多为细节,想象奇特,可谓情趣无穷。

        “二马并驱攒八蹄”想象其飞腾跃起之状,“二马宛颈鬃尾齐”可想象其友好低语之态;“一马任前双举后”想象其用力后踢之状,“一马却避长鸣嘶”可想象其退避机警之态;“老髯奚官骑且顾”想象出奚官可能精通马语,可能是因为前生为马;“后有八匹饮且行”可想象其行路之悠然,“微流赴吻若有声”,可想象其饮水之滋滋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两句更是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想到像那飞出树林之鹤,低头啄食之鹤,神态酷肖!“最后一匹马中龙”,最后一匹马乃高头大马,雄骏英姿,想象是“马中龙”,多么喜人!因为它是“马中龙”,所以可以想象出其与众不同,“不嘶不动尾摇风”,可见其骨骼清奇,绝非俗辈!

       而眼前的实景,只是一幅画,画上有群马而已。如此虚虚实实,虚实相生,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平添诸多趣味,摇曳而多姿。

第六、点面结合,有声有色。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苏子诗中,除了奚官胯下之马没有细描之外,其他十五匹马,或单描,或双描,或分组描,均有细描,这是“点”;全诗是群马图,是“面”。点面结合,细节处各具形态 ,概括处群马奔腾,既有个体刻画,也有群体表现,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使画家笔下的群马图历历如见。

       ……

      咦,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苏子的这首题画诗怎么几乎都用上了呢,啧啧……原来你这么美是有原因滴啊!

苏子的情怀

 十六匹马描写完毕了,那么,画作者也该现身了——“韩生画马真是马”,韩生是真正的画马高手啊,他画的马简直是真马,他画出了马的神韵来!那么,再加上我苏子写的诗,绝配!“苏子作诗如见画”,真正的好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我苏子的诗就如同亲眼见画一样!多么自信甚或自负的自我赏识啊

 是不是读出了一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韩生是画马高手,我苏子是写诗高手,我俩都是高手哪!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没有伯乐,韩生的画、苏子的诗即使再有神韵,也终将无用武之地啊!虽然苏子向来旷达乐观,但这里仍透出了几许人生不如意的慨叹来。

    至此,苏子这首题画诗,以反问作结,借物抒怀,卒章显志:怀才不遇之幽愤,仕途坎坷之慨叹,充斥全篇,最后一声叹息!

关于题画诗

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再在画面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那么,古代诗歌中,题画诗经常用到哪些手法,抒发哪些情感呢?

 其实,今天集中欣赏的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就是众多题画诗中的典型代表,该诗所用手法所抒情感,基本就是所有题画诗的常见手法和情感,“窥一斑而知全豹”,是也。如若仍有不明处,请爬楼再读。

  下面是几首大家熟悉的题画诗,涵咏回味,与君共享。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墨葡萄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徐渭《墨葡萄》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