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祖辉 || 画坛不愧丹青手,解道马图能几人

 墨染千秋诗社 2021-03-26

画坛不愧丹青手,解道马图能几人

——苏轼《韩干马十四匹》赏析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这是苏轼著名的一首古体诗。作者通过对画家笔下各具神态的马匹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画家画马的高超技艺,委婉地肯定了自己诗歌艺术的卓越,抒发了进入高境界的人知音难遇到感慨。

韩干,唐玄宗时人,是著名画家曹霸的弟子,以画人物、写貌见长,尤工于马,与之同时代的人陈闳也以画马闻名,玄宗命韩师事之,他回答道:“臣自幼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此话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自然之物即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其二是自己的画技已在陈闳之上,不必师事他。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他笔下的马神形毕肖,深得王维、杜甫推崇。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诗中说:“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可见评价之高。苏轼看到这幅名画,也为画家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从自己诗人、画家的高度,由衷地欣赏这幅画并写了这首诗。

“二马并驱攒八蹄”。首句以动态入笔,写二马并驰,凌厉劲健、蹈厉发扬的气势,将力美兼得的意境展现在读者眼前。“攒”,聚拢的意思。
  

 “二马宛颈鬃尾齐”。“宛”,曲折。“宛颈”是指马颈低曲延伸地站在原地。“鬃尾齐”,指二马并排站立,马鬃同高、马尾等齐,非常严整。如果说首句二马是状其动态,那么,次句二马则是写其静态。如此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呈现多元化的意境,给观赏者无限遐思。这里,诗人不着背景,不加议论,文字十分简洁,而两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二句用复数,三四句则化复数为单数,这一句写的是第五匹马,它的形态既非前二马的驰骋之态,又无后二马的停立之姿,却是跃跃欲试的样子。“任前”是指马的两条前腿负荷着全身的重量;“举后”,是指高跷后蹄,宛如行将奔赴疆场,待命出征一样。

“一马却避长鸣嘶”。这匹马在群体中与众不同,“却避”,退却、避开。这里,诗人只是摹状马的客观状态而不加点评。此马因何却避?又因何在离群时发出长长的嘶鸣?是它的力量不足以胜任远征而临阵脱逃?是精疲力竭不堪长途跋涉而发出沉重的叹息?是心甘情愿将荣誉谦让给同侪?抑或别的什么……画家与诗人留下了极其宽阔的想像余地,欣赏者可根据自己感受、认识和理解去对形象进行解读,即文艺理论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五、六句表达了一个整体的意义,画马兼画了人。“老髯”,老年男子的胡须。“奚官”晋代所设养马的役人(玄宗时多用奚族人驯养皇宫中马匹,奚族人爱蓄大胡子,故称“老髯”),对这位长胡子的奚族老马官,作者根据画面形象,用了两句来写。这个老马官虽然身份卑微,操业低下,且年事已高,却非等闲之辈。一个“骑”字,表现了他驭马技术的娴熟;一个“顾”字,表现他在马背上前顾后盼、统帅全局,似将军指挥自己的部伍,东驰西荡,南征北战,全靠主帅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由于有第五句马官的神态、动作,所以有第六句的推测假想:或许他的前世是马,故今生能通晓马的语言,熟悉马的习性、足力等,这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好马官。第五句中的“顾”字是诗眼,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个字让意境全出,既把前面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展现了出来,又对后八匹的活动细节也能体察入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微流”,清浅的溪水。“赴吻”,形容马临溪延颈饮水,全句是说后八匹边饮水边前行,喝水的声音仿佛能听见,这是用通感的辞格状画家技艺的高超。牧养马匹的奚官有如此能力,牧养百姓的“司牧”们当作何感想?诗人实际上是以画与诗的形象性相结合,引导读者严肃、深沉地思考一个广泛的社会现实问题。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前句说有几匹马已经渡过了清浅溪流,这些马宛如飞出树林的野鹤一般,引颈而立。它们站立溪畔或许是在等候正欲渡河的伴侣;后句说未渡河的马匹欲涉未涉的状态,好像野鹤低头啄食,可知还在临溪饮水,显示出一副小憩解渴的样子。八匹马分为已济未济、隔岸相望的两群,彼此照应,团结协作,画面富于变化,寓意含蓄隽永。八马赴吻状态相同,它们所处的方位、表现的姿态和意趣却不同。从个体到整体,生动、形象、和谐、集中地描绘了一幅群马图,而群马动态尽在老马官的一“顾”之中。画笔出神入化,诗笔摇曳多姿,解道阳春白雪,若非知音,何克语此!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传统文化将其比附为群伦之首,是被当做神物来崇拜的。“龙马”是伏羲时的神马,《书·诰命·河图在东序·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记·礼运·河出马图·疏》:“龙而形象马,故云马图,是龙马负图而出。”作者这里的“马中龙”指出类拔萃的骏马,《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缘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故历代画家画龙,总是沿袭蛇添四足,加马首而附双角,全身鳞甲,还插上双翅。这样所谓的“龙”,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却被奉若神明,其实什么也不是,天长日久,人们心目中已毫无新奇感。而苏轼笔下的“龙”,却是不嘶鸣,不乱动,偶尔摇摇尾巴,透出一点风声。它既不咆哮,也不腾跃,更不展现自己傲岸不羁的雄姿;它和它的同伴们一样,默默无闻地站在群马的最后头,才美不外见,人们几乎忘掉它的存在。这是睿智者的神来之笔,是启迪人们思维的诱导之笔。它蕴含这样的哲理: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故对千里马的识别,不一定要从外在上寻求答案,必须具备九方皋那样的慧眼,善于发现千里马的内在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牝牡骊黄,丝毫不影响其判断力。否则,好马凡马是容易混淆的。深层次解读,识别马尚且不易,识别人何尝不是如此!作者以极简洁的语言留给读者极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由于画家长期深入生活,以马为师,充分了解马的神态、动作、习性等,所以他能如文同画竹那样“胸有成竹”,画出自己心中审美意象的马。而苏轼是通晓书画的名家,他的睿智和淹博能深入解读画家意匠,从平凡的意象中揭示它不平凡寓意。一个“真”字,蕴含的内容太多,充分肯定并高度赞美了韩干高超卓越、远迈夷伦的艺术成就,也不加议论地全盘否定了那些沽名钓誉、自我吹嘘的伪劣赝品。后句说自己“作诗如见画。”,表现了好画中的种种微妙能得诗以再现,说明画家遇到了真正懂他艺术的知音。从另一个层面还说明自己的诗,是“诗中有画”,能为读者生动、艺术地再现画家的马图。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韩生因知马而画马,苏子因知人而赞人,时隔三百年,异代不同时,二人却能于诗画艺术上高境界契合,实在难得。这两句是苏轼高度欣赏韩干画作后发出的深深慨叹。“伯乐”,春秋时的相马专家,据史籍载,他一经过产马的冀北之野,凡良马皆被挑选一空,故有“马空冀北”之说。大凡在某个领域臻于高境界的人,其人生际遇往往都是不幸的。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诗的末尾对曹霸和自己遭逢的不幸表示感伤和愤懑;苏轼一生坎坷,历尽宦海风波,由欣赏韩干马画同样引出思绪万端。两句大意说,韩干的马画如此之好,可惜没有伯乐这样慧眼独具的高人赏识;自己虽有这样好的诗,而韩干业已作古,又有谁来欣赏呢?充分抒发了“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高山流水,知音难遇”的感慨。虽说略带自矜,却也是对自我超群轶伦的诗歌艺术的客观评价,能让读者服膺。

苏轼的诗词、散文在北宋文坛上都是第一流的水平,书法、绘画也颇有造诣,因此是一个全能的文学艺术家。他是兼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杰出诗人,擅长古今各种体裁,尤以七言出彩,留下不少快炙人口的佳什,这首《韩干马十四匹》即是其代表作。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显著特点是语言精炼,妙于章法,深受后人赞赏。清代文论家方东树说:“章法之妙,非太史与退之不能知之。”

《昭昧詹言》此评论是颇中肯綮的。绘画属于空间艺术,是以色彩和线条为媒介,根据画家构思,要把十四匹马的各种形态在一定的空间展示出来,布局巧妙,意匠新颖,跳出平庸的窠臼,殊非易事;而诗是以语言为媒介,用十六句古体诗来展现整幅画的内容,还兼含其他方面,能让读者感到 “苏子作诗如见画”的艺术效果,其难度之大更是可想而知。如果不能完全解道作者匠心,或没有极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题材安排失当,就必然流入平庸,失之冗杂,与作者意图相悖谬。且看这首诗的布局:先写前六匹,再写后八匹,中间界以马官。写马官,以其“行且顾”的动作为线索,联系前后两群,有动有静,有分有合,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无平铺直叙、机械复制之嫌。对前六马的描写,把动态相同的马归为一句之中,动态不同的马各用一句来写,仅四句就完成了六匹马的描写,这样既节省文字,又能各尽其妙,为形象的刻画留有余裕;再将老髯奚官的描写放在腾出的余裕之中,这样就突出了画题主旨。

描写后八匹马的形态,笔法又有变化,他是从马官的顾盼派生出来,属侧面描写。这样可避免由作者第一人称叙述到底的枯燥,所以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写后八匹惜墨如金,以“饮且行”轻轻带过,在“既济”、“欲济” 的两群之间来展示画面,中间贯以清浅的溪流,八马的惬意、闲适、洒脱等各种形态被勾勒了出来,其写意手法蕴藉圆合,无局促之感。后八匹也仅仅用了四句,最后一匹却用了两句,占了前六匹或后八匹一半的比重,可见作者精于剪裁,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最后四句就显得宽松自如,由马及人,写画家更写自己。这样,把诗人壮志难酬、知音难遇的感慨寄寓在画与诗的形象之中,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袁祖辉,笔名驿梅。四川省营山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诗词协会会员、果州诗词、晨钟诗词及多家诗词学会理事。擅长诗、词、曲、联对、辞赋、赏析文、文学评论、散文、报告文学、新诗、演讲稿、学术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自八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诗词及多种文体作品五百余件。


袁祖辉 || 浅谈辛弃疾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袁祖辉 || 碧落银河迟七夕,金风玉露说相思

袁祖辉 || 诗词写作小讲座 || 天意君须会 人间要好诗

袁祖辉 || 蓬安赋

袁祖辉 || 赏析郑临川先生诗二首

本期编辑|南郑樵隐|

目前100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请关注我们留言吧▼

墨染千秋原创工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吧—

墨染千秋感恩您的每一次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