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夏湿气重,祛湿茯苓不可少

 自强不息在等你 2021-08-04

广东妈妈常说:“茯苓祛湿。”源于宋朝的中医名方“四神汤”是由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或薏仁)组成,四药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遗,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等功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祛湿高手”:茯苓。

茯苓的功效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而且四季佳宜,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湿、风、温等诸疾均可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既得地下水之濯养,又得土之厚养,还吸纳了松树高入云中触达的天空余气,大者可达到十几斤,是名副其实的山中精灵。
图片

因地下水之濯养,到人体也不喜欢那些浊水痰液,誓将它们赶出人体。无论是头顶引起脱发之湿热水气,还是五脏浊液引起骨节酸疼,及四肢水肿引起身体拘倦,它都可以将其从二便赶出,助身体复原。

水去则身轻,留下来的都是有用之津液,津液能使血液充盈,助心行血顺畅,以达宁心安神。肾主水,津液充足可令肾气健旺。脾喜燥不喜湿,故利水亦可健脾。

吸收的天空余气,可让肺自在呼吸,并肃降清气入肾中为其所用。由此气机循环,服之有青松不老之感。《神农本草经》载,“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与土茯苓


值得注意的是,土茯苓与茯苓虽然名字差不多,但其实它们是不同的两样药材,其功能与作用也各不相同。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而没有健脾之功效。用于补虚健脾,渗湿利水还是用茯苓(云苓)比较好。

图片


茯苓与云苓


茯苓,多于7~9月采挖后经阴干、切制等步骤制成“茯苓块”或“茯苓片”。云南所产的茯苓,个圆或长圆,皮黑褐有细皱,肉白,铁实,质量最优,为道地药材,故称为云苓。

图片


茯苓药膳方


茯苓在中药养生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很多养生药膳都会放茯苓,其性味甘淡平,煮汤不会有浓重的药味,而且性平,不会太寒凉也不会热气上火,又有健脾祛湿、宁心安神的功效,是很多爱煲养生药膳的妈妈们的首选药材。

长夏,首见于《内经》。在五行学说中,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医学中配之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五季中配之以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五行属土,居中央为中土,与长夏之气相通,主气为湿。

湿气重,适当地吃些茯苓制品,一方面能帮助身体排湿,另一方面能够健脾,促进食欲和人体的消化功能,下面就为朋友们推荐几款茯苓药膳的配方。

四神汤

图片

材料:鲜淮山80克(干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实30克,莲子30粒(可带芯),陈皮6克,猪骨300克(可供3至4人食用)。

做法:
1、把所有的备料洗净;
2、猪骨剁小块,入锅焯水备用;
3、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等功效。


茯苓香菇饭

图片

原料:茯苓10克,白米200克,香菇少许。

做法:将茯苓泡软,捣成粉状,和香菇、白米一道蒸饭食用。

功效:安神益智、补脾止泻。适宜心慌、眩晕、胃弱和神经衰弱者选用。

茯苓贝梨

图片

原料:茯苓15克,川贝母10克,梨1000克,蜂蜜50克,冰糖适量。

做法:茯苓洗净,切成小方块;川贝母洗净;梨洗净,去蒂,切成丁。将茯苓、川贝母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用中火煮熟。再加入梨、蜂蜜、冰糖继续煮至梨熟,出锅即成。可吃梨、茯苓,喝汤。

功效:清热润肺、生津止咳。常吃可亦可美容颜、抗衰老,使皮肤滑润细嫩。并富有弹性。


枸杞茯苓茶

图片

原料:茯苓10克,枸杞子5克,红茶5克。

做法: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加入红茶,用开水冲泡即可,如茯苓、枸杞煮沸煎水,冲泡红茶效果更佳。每日2次,代茶饮用。

功效: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服用方法与禁忌


茯苓性平,可四时食用,但也需要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

服用方法:
1.煎时宜打碎成小块,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2.食疗宜研细末,有利吸收。

禁忌:
1.阴虚火旺,口干咽燥者不宜用;
2.老年肾虚,小便过多,尿频遗精者慎用。■


【本文内容综合自广东中医药,番禺区中医院、新会市中医院,本草方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