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头条

 llljjgg 2021-08-04
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部分作品欣赏

书法小知识:宋代文化艺术繁荣昌盛, 书法美学获得持续发展, “韵”美趣尚在好古师古者那里得到承继, 而时风嬗变、审美趣味易新也为书“韵”论注入了新的时代美学精神和审美文化品格, 以“韵”论书, 在宋元时期最为常见, 真正升格成型为书法美学范畴。

蔡襄说:“书法唯风韵难及, 虞书多粗糙, 晋人书, 虽非名家, 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 以清简相尚, 虚旷为怀, 修容发语, 以韵相胜, 落华散藻, 自然可观, 可以精神解领, 不可以言语求觅也。” (左因生《书式·上》引) 将“风韵”标示为书法美学最高标准, “清简相尚, 虚旷为怀”的晋人尤擅。

苏轼亦说:“作字要熟, 则神气充实而有余韵。” (《记与君谟论书》) 指出欧阳修《试笔》中所强调的“有余”乃是“余韵”。黄庭坚接受和发展了谢赫思想, 进而指出“书画以气韵为主” (引自范温《潜溪诗眼》) , 不仅认为绘画应该崇尚“气韵”, 书法亦然, 他还特别提出了“韵胜为上”的审美标准。他说:“书画当观其韵” (《题摹燕郭尚父图》) ;又说:“笔墨各系其人, 工拙要须其韵胜耳” (《论书》) ;还说:“观晋宋间人论事, 皆语少而意密, 大都犹有古人风泽, 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 为犹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 当得仿佛。”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八) 黄庭坚论事、论人、论书画, 无不紧扣一个“韵”字, 希望创作者着力表现审美对象的“韵”, 要求欣赏者能体会、欣赏审美对象的“韵”。

其《论书》曰:“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 至于右军波戈点画, 一笔无也。”从晁补之对之的评价可见一斑。米芾论书讲求“得趣”, 他说:“学书须得趣, 他好俱忘, 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 便不工也。”在他看来, “韵”是“趣”的一种体现, 他在《海岳名言》中说:“蔡京不得笔, 蔡卞得笔而乏逸韵。”“徐浩为颜真卿辟客, 书韵自张颠血脉来。”细致区分了“笔胜”与“韵胜”, 并指出徐浩书“韵”承传自张旭。

《宣和书谱》的作者亦多以“意蕴”、“风神”为论评历代之书的重要标准。赵构《翰墨志》说:“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 以师古而无俗韵, 其不学臆断, 悉扫去之。”“米芾得能书之名, 似无负于海内……然喜效其法者, 不过得外貌, 高视阔步, 气韵轩昂, 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 风骨自然超逸也。”指出书法师古者能祛除“俗韵”, 而时人效法米芾者, 多徒得其貌, 缺乏米芾那浸蕴于六朝书法精髓深处的内在的风骨气韵。

朱熹《跋东坡帖》中高度评价了苏轼“笔力雄健……英气逸韵, 高视古人, 未知其孰为后先也”。文彦博曾赞文与可“襟韵洒落”, 魏了翁《跋阆中蒲氏所藏石范文三家墨迹》中予以肯定, 说:“文与可操韵清逸……观其心画各如其人。”姜夔《续书谱》一卷, 分论书体、用笔、用墨、临摹、章法、气韵等, 他也指出:“襟韵不高, 记忆虽多, 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 下笔便当过人。”从上均见出, 宋人论书重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书家的精神气韵。

文章作者:何世剑

文章节选自:《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书“韵”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