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学步”与“东施效颦”

 我的最爱洋芋 2021-08-05
之所以把邯郸学步”与“东施效颦”一并来说,是因为它们有共通之处:这两则汉语成语都含贬义,都讽刺了那些因盲目模仿他人最终闹出笑话、适得其反的人。
我们先说“邯郸学步”,它出自《庄子·秋水》,原文如下: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其大意是说,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姿势特别优美。于是,这位青年决定跟着邯郸人学习走路。说走就走,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了邯郸。
在邯郸,看着那些优美的走路姿势,他非常兴奋,非常激动,对学步也充满期待。正在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人,其走路的姿势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从身边走过,燕国人立刻就跟在后面摹仿起来。人家迈左脚,燕国人也迈左脚;人家迈右脚,燕国人也迈右脚。可是,不知怎么的,走着走着。他就不知该迈哪条腿了,搞得自己十分尴尬。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人只好怏怏不快地回到原地。随后,他盯上了一个老人,心想:老年人走路慢,这下应该可以学会了。因此,又跟在人家身后,亦步亦趋地学着。谁知,他每迈一下腿,还是慌慌张张地左右摇摆,前后躲,不知怎样才好。时间久了,他学步的滑稽模样,引来许多行人驻足围观,有的人还捂着嘴巴偷偷笑话他。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来学去,还是没有学会。
燕国人想,自己之所以学不好,一定是受了原有的走姿和步法的影响。于是,他下决心丢掉在燕国时的习惯走法,一门心思地学习邯郸人的步法。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人越学越差劲,不仅没学会邯郸人走路,还把原来的走法忘了个精光。眼看着盘缠花尽,身无分文,便沮丧地决定回到燕国去。哪承想,一迈步,才发现居然不会走路了。情急之下,他只好狼狈地爬回燕国去。
关于这个故事,虽然有学者认为,燕国人在邯郸学习的不是普通步法,而是一种舞步。因为在赵国邯郸,当时流行一种叫做“踮屣”的舞步,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踮着脚尖跳的舞步,非常优美。但不管怎么说,归根结底,这个燕国人只知道一味地模仿别人,结果不仅没学到本领,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这就告诉我们: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再来看“东施效颦”这则成语。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原文如下: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其大意是说:这天,西施在河边浣洗好纱线,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觉胸口疼痛,就紧皱眉头,用手捂住胸口,艰难地往回挪步。因为难受,她现出痛苦的表情,但见到她的邻里却都称赞她此时比平时更漂亮。这时,同村有个长得很丑的女子,看到人们都夸西施难过时的样子很好看。为了博人耳目,她便灵机一动,也学着西施的模样,皱着眉头,捂住胸口,从人们跟前缓缓走过。她以为,自己模仿西施的俊俏模样一定很美,一定也能得到邻人的称赞。可她哪里知道,自己本来就长得丑,又去刻意模仿西施痛苦时的表情动作,完全给人一种装腔作势的丑态和怪相,反而加剧了邻人对她的厌恶之情。结果,富人一看到她丑态毕露的样儿,就紧闭家门而不出;穷人看见了,也带着妻子女远远地跑开了。唉,那个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很好看,却没有用心思考过人家皱着眉头好看的内在原因。后来,为了和西施区别开来,人们便称这个丑女为东施,把她模仿西施的行为叫做“东施效颦”。
众所周知,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十分惹人爱怜。在这个故事中,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好看,却不知道这是西施本身貌美如花的缘故使然,居然不识时务去模仿,结果,落下了“东施效颦”的笑话。
区分来说,“邯郸学步”,是有目的有意向地上门取经,但由于生搬硬套,结果自然是得不偿失。“东施效颦”,似乎只是一时兴起,临时模仿,照葫芦画瓢地仓促上阵,结果更是可想而知,落了个贻笑大方的可悲下场。不得不说,这两则成语故事,都非常形象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虽然内容上稍有偏差,但用法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