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280):坐上琴心——释“琴”

 秋琰 2021-08-05

图片

本文约3600字,阅读约需要7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80)

坐上琴心——释“琴”

朱英贵

一、“琴”字小引

“坐上琴心”这个成语源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后来人们便常用“坐上琴心”(理应是“座上琴心”)这个成语来指称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宋代周邦彦《氐州第一·波落寒汀》一词亦云:“座上琴心,机中锦字,觉最萦怀抱。”

“琴”字几乎是个单义词,它字义比较单一,但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琴文化与中国文人、中国思想文化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琴棋书画,则是才子佳人们才能的标识,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往往借琴以完美自我的人格,修养身心,体悟大道。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古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琴音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十万雄兵,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等,千古广为传颂。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坐拥古人个人文化素养“琴棋书画”第一把交椅的“琴”字。

图片

二、“琴”字的字形解读

图片

“琴”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古琴最初是五根弦(五弦琴),象征阴阳五行。周代增加了两根线,传说是文王与武王各加了一根弦,成为七弦琴。甲骨文与金文中未见到“琴”字,上图前两个古文字大篆系战国时代楚系简帛文字的字形,第三个字也属于战国大篆(说文古文),这三个字形属于会意兼形声的“亦声字”,其上部为表意构件,象琴之形,表现的是用來繃絃的雁柱(琴柱)側視的象形,下部是“金”,因为古琴能发出金属般的声音,故“金”是兼表意兼表音的构件。

上图的说文小篆,其下部省去了“金”,变成了一个独体象形字:原来表示琴柱与琴弦的符号基本不变,仍位于字的上部,上半像古琴的側面,两个“王”形,横画是琴弦,竖画是雁柱;下半又将表示琴体的符号加以改造和美化,弧形部分表示琴身。这个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以后,应该写作“珡”,《说文》中还专门设有“珡部”。变成现代文字之后,又将下部演变成了表音的符号“今”字,说文古文从“金”声,隶书、楷书改从“今”声。于是“琴”就又回归成为了一个省形的形声字(从珡省,今声)。

图片

图片

古琴的形制是由上下两块不同的木板粘合而成,面板一般用木质比较疏松的桐木或杉木,是为阳木。底板是由梓木或一些木质坚硬的材料做成,是为阴木。面板上置岳山(弦枕),底板左右各开两孔,是为龙池、凤沼。两板相合,阴阳相成。琴面上缠七弦,一弦外镶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琴徽一般用玉质、象牙、贝壳、黄金等材料制成。

就构造而言,古琴最早是依凤凰的身形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琴”字的造字本义及其字义演变

“琴”字的本义就是古代的弹拨乐器,《说文解字》卷十二珡部:“珡,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凡珡之屬皆从珡。”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珡”(琴)是用来禁止淫邪、正人心、安顿心灵的巧具。传说为神农氏所造。琴底有通达的出音口(洞越:“越”指琴底部的孔,“洞”的意思是通达),琴柱上朱红色的熟绢丝做成的五根弦,周王朝又增加了两根琴弦(传说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珡”(琴)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字形就像“琴”这种乐器本身的形状。大凡跟琴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琴”作为表意偏旁。

《说文》释琴为“禁也”,而《说文》对“禁”字的解释是:“禁,吉凶之忌也”,可见“琴”的发明是与上古时代人类趋吉避凶的意识有关的,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至于琴是不是“神农所作”已无法考证,有“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等多种传说,足可证明它的历史相当久远。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风、雅、颂诸篇中都有“琴”的记载:《诗·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小雅·鼓钟》中的“鼓瑟鼓琴,笙磬同音”,都反映了琴和古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图片

“琴”的造字本义当为指称一种弹拨乐器(古琴)。例如:“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广雅·释乐》)再如:“昔神农氏继宓牺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太平御览》卷五七九引汉桓谭《新论》)又如:“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小雅·鹿鸣》)又如:“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小雅·常棣》)又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琴”字从古至今几乎是个单义词,如果说有什么引申义的话,那就只是它的字义有些泛化,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它的引申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用作某些琴类乐器的通称。但不一定都是弹拨乐器,诸如胡琴、扬琴、提琴、钢琴、竖琴、口琴、手风琴等。

其二指琴声(琴音)。例如:“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再如:“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南朝·宋·王僧达《答颜延年》诗)又如:“凝魂空荐梦,低珥悔听琴。”(唐·杜牧《为人题赠》诗)

其三指鼓琴(弹琴)。例如:“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孟子·万章上》)再如:“孟尝遭雍门而泣,而琴之感以末。”(晋·陆机《豪士赋》)

根据上面对“琴”字的字义演变规律的梳理,现将“琴”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图片

图片

四、含有“琴”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琴”字出现在成语中,常与“瑟”字搭配来喻指夫妻,也可与“棋”、“书”、“画”等并列,代表人的高雅文化情趣,有时又可与“剑”字对照,以显示才子的文情武魄,例如:

琴瑟调和”,也称“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源自《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商隐《锦瑟》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据传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音清亮,可用于主题音乐的弹奏,而瑟因为体积大,必然声音低沉庄重。瑟的弦多则音色变化也多,适合用于背景音乐的演奏。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幕后,作为烘托。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今天看来则是完美的音乐和声,故常用来比喻夫妻间感情的和谐。

瑟弄琴调”,比喻夫妇感情融洽。源自《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琴瑟不调”,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比喻夫妻不和。语见《汉书·礼乐志》:“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琴断朱弦”,古人以琴瑟比喻夫妻。琴断朱弦指配偶丧亡,多用来比喻妇女死掉丈夫。

语见清·洪升《长生殿·第七齣》:“奴家杨氏,幼适裴门,琴断朱弦,不幸文君早寡。”

琴棋书画”意谓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坐上琴心”,又作“座上琴心”,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琴心剑胆”,又作“剑胆琴心”,琴心指的是内心丰富,善良,敏感;剑胆指的是态度凌厉,果决,该出手时就出手。通常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内外修为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源自元·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琴剑飘零”,暗喻文人的情致与胆识俱失,意谓文人潦倒失意,落拓四方,飘泊孤零。语见明·钱晔《赠周歧凤》:“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

焚琴鬻鹤”,又作“煮鹤焚琴”,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语见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焚琴鬻鹤,伧父所为,不图出之改之。”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源自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