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喝茶新手的攻略,挑选盖碗认准这3点,辛苦总结,都是干货

 小陈茶事 2021-08-05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桌上各式各样的茶杯,把玩起来,大有乐趣。

压手杯、四方杯、海棠杯、莲瓣杯、高足杯、铃铛杯、马蹄杯、斗笠杯……

将杯杯盏盏们,齐整地摆放在茶桌一隅,慢慢欣赏,不失为一道靓丽风景。

不同器型的杯子,把玩起来,各有妙处。

斗笠杯,口部大,底足小。因形似倒放的蓑瓮斗笠,故得名。

在宋朝时,斗笠杯盛极一时。

因为宋人喜欢点茶,饮茶时,会将茶汁连茶带渣沫一同饮入。

斗笠杯的形状,口部大,散热快,具有“易干不留渣”的优势,故而备受时人欢迎。

转眼到了现代,在喝茶方面,以冲泡为主。

按功夫茶的泡法,分小杯慢慢饮用。

这时,大口的斗笠杯,却暴露出局限性。敞口的造型,在便于快速散热的同时,也会导致不聚香。

即,落入汤水中的香气,快速飘散。

以至于在将茶汤喝入时,缺了几分细致缠绵的香气,饮茶体验感略打折扣。

《2》

从斗笠杯的器型,让村姑陈想到近期遇到的一个问题。

有茶友说,他之前在网上花了三百多,买了一个盖碗。

收到货后,他一开始觉得很满意,不论是釉色还是图案,都深得他意。

但是用这个新盖碗,泡了一次肉桂后,他觉得不对劲。

因为将盖碗放在茶盘上,在投茶注水后,整个盖碗不好站稳。

稍微一碰,就立马倒下来。

还好茶友反应及时,快速将倒下来的盖碗扶正,才不至于让桌面变得一片狼藉。

听了茶友的描述,请他拍来图片,一探究竟。

点开茶友传来的图片,一看,果不其然,问题出在器型上。

那个盖碗的器型,有些类似放大版的斗笠杯。

底足略窄,而口部却很宽。

上宽下窄的造型,看似优美,如同天鹅颈那般,但面临不实用的问题。

因为底盘不稳,导致整个盖碗摆不平。

当这个盖碗处于放空状时,摆在桌面上不去碰它。那么,它倒是可以扮演着花瓶般的角色,平稳放置。

然而,一旦等到用起来,往里投入茶叶、注入沸水、开始泡茶。

盖碗自身重量+茶叶与水的重量,全部由窄窄的底足承力。

这时候,整个盖碗容易失去平衡,稍微一碰就东倒西歪。

用这样的盖碗泡茶,当然是怎么用都不顺手。

稍不留神,就会烫到手!

《3》

可见,为了选到好用的盖碗,器型很关键。

上宽下窄的天鹅颈器型,美则美矣,但不实用。

抛开别的不说,为了让盖碗能够稳稳在茶桌上立足,至少得选底盘宽一些的。

比如说,倒钟型。

倒钟型的盖碗,村姑陈在私下里给它取了个爱称,叫“大肚子”盖碗。

这样的盖碗,既延续了口部宽,包容性强的优点。

又不会出现上下不协调,失去平衡的问题。

口部宽的大肚子盖碗,完美地演绎着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因为这样的宽口造型,比较百搭,所有的茶都能泡。

白茶里,梗叶舒展,茶梗明显,枝横叶阔的秋寿眉,可以装得下。

岩茶里,中大开面的老丛水仙,条索较为粗犷不羁,也能在大肚子盖碗内安放。

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口器型的盖碗,足够包容,更加实用。

此外,它还隐藏着一大优势。

即,便于清洗,不易留下卫生死角。

不像直筒型的玻璃杯,底部难以清洗,即便用上杯刷,未必能做到将底部污渍揩拭一净!

《4》

买房子要选户型方正的,居家生活更舒适。

买泡茶的盖碗,也要兼顾中正之道。

在倒钟器型的前提下,不能太高、太矮、太宽、太窄、太大、太小。

高个子的盖碗,从碗底到碗口处的距离较远,在泡茶出汤时,底部茶汤难以彻底沥出。

而个子太矮的盖碗,模样又太扁平。

碗浅,沿宽,像是一艘小船。

这样的器型,根本不便于抓握!

手指头短的人,就算将五指伸开,伸长中指与拇指去握住盖碗的两侧,也难以拿稳。

即便勉强拿住了碗的两侧,再去伸开食指,打算摁在盖子凸起处时,又极易手滑。

如此扁平状的盖碗,使用体验着实太糟心!

那,不选碗口直径宽,碗身又矮的盖碗,选碗口窄一些的,情况会如何?

这种情况,前面已经提过了。

窄口的盖碗,包容性有限。一旦遇到干茶条索略粗犷一些的茶叶,就难以放得下。

所以,在日常实用过程中,局限颇多!

基于种种前提考虑下,高度适中,不宽不窄的倒钟形盖碗,显然是更加实用。

不过,确定下具体形制后,这还不够。

在平时挑选泡茶的盖碗时,还得看容量大小。

通常,泡茶的盖碗,以110毫升为标准。

标准器型的盖碗,大小适中,不大不小,百搭实用。

容量选小了,只有90毫升上下。

这样的小盖碗,一次冲泡出来的茶汤有限。

遇到两、三人以上的喝茶场合,泡出来的茶汤就彻底不够分。

二桃杀三士的尴尬,就会在茶桌上演。

而盖碗容量选太大,更是问题多多。

首先,大盖碗的聚香效果有限,会导致茶香变弱。

同样一泡茶,大空间不如小空间的聚香效果好。

就好比,同样是喷香水。

在卧室内稍微一喷,就能长时间留香。

而在宽敞的客厅内,香气分子容易快速消失,不见踪影。

其次,大盖碗用起来重手。

盖碗本身的重量,再加上茶水的重量,容易让手腕劲小的人,根本拿不住!

最后,大盖碗泡茶,茶味易淡。

同样一泡5克的白茶或红茶,用标准盖碗泡,茶味刚好适中。

但是,换成大盖碗后,注水量变多,而投茶量不增。

那就会让泡出来的茶汤,茶味失衡,滋味变淡,风味明显下降!

正因如此,一个好用且实用的盖碗,要体现中庸之道。

不宽不窄,不大不小。

匀称适中,方才标准!

《5》

在挑盖碗时,还少不了留意器型细节。

早几年,身边有朋友淘到了一套日式茶具。

里面的盖碗,模样很怪异。横看竖看,左看右看,都感觉不对劲。

后来才意识到,它原来是缺少了碗沿!

以至于,整个碗身看上去,就和普通的饭碗差不多。

用这样的盖碗泡茶,会超级无敌烫手。

盖碗缺了碗沿,如同房子没有屋檐,水流会顺着壁面滑下。

当你在泡茶出汤时,拿着盖碗的手,容易被这些流出来的热茶烫红。

可以说,没有碗沿的盖碗,好比是没有壶嘴的茶壶,简直是怪胎!

为了方便茶水快速、利落、彻底倒出,在盖碗身上,要留意碗沿细节。

宽窄适中,才是好盖碗!

此外,盖碗的必备组合是盖+碗。

挑选盖碗时,不能一味只看碗身,还要留意盖子的细节。

比如说,盖子是否能与碗口配套?

要是盖子与碗口不配套,略大或略小,会出现不匹配。

导致整个盖碗看上去,模样很奇怪。

并且在倾倒茶汤时,要是盖子太小,容易滑落打碎。

又比如,合盖之后,盖子能不能平放?

盖子不能在碗口上平放,而是东倒西歪。

意味着在倒出茶汤时,出汤开口难以自如调整。

导致整个泡茶动作,难以连贯施展!

《6》

论泡茶,好的茶器如同美人的衣裳。

茶与器搭配得宜,才能交相辉映,自成风景。

在过去,上流阶层又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

不同的阶层,要对应不同的餐具礼制。

时至今日,严格的礼制限制早已经消失。

但有仪式感的一餐,能让人怀念。

而在茶桌上,为了泡好茶,选对配套的盖碗很重要。

器型不对,大小不当,细节不妥。

都会让原本愉悦舒适的饮茶体验,大为失色!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