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骆宾王之《在狱咏蝉》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西陆:秋天

南冠:囚犯

玄鬓影:指蝉鬓

白头呤:语意双关,一指蝉对已是白头诗人哀呤,又《白头呤》为乐府楚调,曲调哀怨。

解读:

公元678年,骆宾王上疏言事,为当局所忌,诬以下狱,一腔报国之情却不料“信而见疑”,蒙不白之冤却又无处申诉,偏巧狱中西墙外有古槐数株,遂托秋蝉以自叹,写下这首诗。

此诗所吟对象为“蝉”,借以自况。秋来暮薄,蝉知感秋,犹己被困。所谓“露重”“风多”,都是比喻世道艰难;“难进”“易沉”借以说明自己的冤屈无处可诉。结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意在表明自己赤胆忠心,然最终不过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罢了!

秋蝉高居树枝,餐风饮露,历来在文学意象为高洁之物,然时值深秋,万物消杀,深秋露重,蝉欲振翅高飞,无奈浓重的秋露早已将它的翅膀打湿。想“居高声自远”,却被狂暴的秋风将其声音淹没。秋蝉如此,我亦如此,物我浑然一体,情感表达用心颇深。

诗人借秋蝉说自己高洁的品性,然而高洁的品性在污浊的世道的滚滚洪流中,谁能替自己发声呢。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咏物诗讲究不粘不离,物我相融。这首诗首联借物起兴,颔联上句上物,下句写我,物中有我,我中带物,颈联和尾联纯用比喻,明写物实写人,虽句句说蝉,但实际上句句自己。

骆宾王(622?—684),排行老四。浙江义乌人。出身寒门,其父为青州博昌令,后死于任上。7岁能诗,作有《咏鹅》,流传至今。高宗时期,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历任奉礼郞、东台详正学士、长安主簿,迁侍御史。为奉礼郞时,曾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宦游蜀中。公元679年,因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降职为监海丞,世称骆监海。公元684年,武则天准备改唐为周,随徐敬业起兵讨武,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斥其罪。武则天见此檄后,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后敬业兵败,骆宾王被诛,一说逃亡为僧,或不知所终。新旧《唐书》皆有本传。与王勃、卢照邻、杨炯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