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之“文章四友”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李唐建国之初,一切文物旧制,都全盘照搬前朝旧业,文学上也是如此。前朝文人陈叔达、袁朗、杨宗道、虞世南等人,这些人的诗风,也决不会因为换了一个朝代而有所改观,因此在这些人的作品里,到处都充斥着陈、隋宫体诗的遗风,一点也没有呈现出唐诗独特的气象。

在接下来近百年的时间里,整个诗坛,有两个显著的现象。一是六朝华丽诗风的承继,二是律诗运动的完成。

这两种现象,与当时掌握着权柄的宫廷诗人的身份与趣味有极大的关系,这些人因为身份的原因,作品大多是歌功颂德,因为要与皇帝唱和应制,所以作起诗来自然要注意规律,夸耀辞藻,因此作品多带有浓厚的富贵气息,缺少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生命,而成为一种雍容华贵的台阁体的典型。如前面所说的那些诗人,同时还包括杨师道、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这些人都是宫廷诗人的代表。同时还有当时在文坛颇享盛名的文章四友。

所谓文章四友——崔融(653706)、李峤(645?—714?)、苏味道(648705)、杜审言(645?—708),这四个人年龄相近,作品风格也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他们在一些作品中,有时也透露出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友中排名第一的崔融,辞殚文律科及第,又擢八科高第,连连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直学士。授国子监司业封清河县。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崔融以文章立身名世,其文笔典雅华丽,朝中文士无出其上者。朝廷凡有重要文章,武后、中宗便亲笔下诏委任他来撰写。武则天去世后,受命撰写《武后哀册文》,由于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时年54岁。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为“文”。杜审言一直受到崔融的关怀和奖引,审言铭感在心,崔融葬时,审言以子弟身份为之服孝。《全唐诗》收其诗20,其中多为边塞军旅题材之作,诗风古朴苍劲,另有《宝章集》。

李、苏二人位极公相,显赫一时,凡朝廷重要文书,皆出其手,是一位地道的宫廷御用文人,在这二人集中,五律诗尤其多,他们是沈宋律诗运动中重要推动者,李峤曾写过一百六十余道咏物诗,但大部分作品全无情趣,只是一种游戏文字,虽被唐玄宗称为真才子,估计也是言过其实。他的《汾阴行》算是好的作品,但纵观全诗,也是七拼八凑而成。苏味道只有一首《正月十五夜》还行,但与崔融一样,其他皆为平庸之作。

四人之中只有杜审言的成就是最高的,他是诗人杜甫之祖,与苏味道一样,其后人往往很厉害,不过苏味道的后人,要到几百年后眉山“三苏”了。杜审言五律占去大半,可惜佳作太少,七律有两三首,同样也是失败的作品,倒是几首七言小诗读起来颇有些意思,有情感,有境界,表现得也很细密温厚,算是上等之作。他病危的时候,宋之问等几个朋友去看他,他说:我很抱歉这一辈子都把你们压得死死的,这下子你们终于能出头啦。确实够狂,不过他也有脆弱的一面,当小他几岁的崔融去世,他竟然披麻戴孝前往。武则天去世后,其之前笼络培植的文士集团都被张柬之纳入打击范围,于是文章四友还有宋之问和沈佺期等人,全部被贬斥出京。

初唐百年讲坛,其主流依然还是对律体诗的完成。上官仪、四杰、沈宋、四友,都是这些工作的努力者,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律体诗的完成,同时也是六朝诗风的结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