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李適之之《罢相作》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注:

乐圣:指嗜酒者。

解读:

按照一般世俗意义的标准,李適之无疑是成功人士,因为他曾经在开元末年,官至宰相,并且为人疏直坦荡,时誉甚美。然而李適之却被同为宰相的李林甫所深恶,李林甫这个人在历史上素有口蜜腹剑之称,他曾给李適之下套,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唐玄宗询问李林甫,答道: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唐玄宗便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对他道: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从此,李适之渐被疏远,逐渐离开权力圈。天宝六年(747年),御史罗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将韦坚、裴敦复李邕等人害死于贬所。李适之惊惧之下,服毒自尽。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適之无疑又是个悲剧人物。

大凡作诗多抒写自己人生得意之心境,然李適之却一反常态,却写自己被免去左相后而改任太子少保这一清闲职务,设宴与亲朋好友相聚,写下了这首罢相名作。篇幅虽短小、言辞却浅近,却能让我们在潇洒飘逸的前后读出诗人在仕途坎坷的无奈以及人情冷暖的思索。

一个位极人臣的左相被罢免,自己不悲却反而高兴——“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这里的“避贤”与“乐圣”都是酒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徐邈传》中“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一语,全诗以酒开篇,切合了诗人平日时嗜酒率性和宴请宾客的酒宴场合,也一语双关道出了自己罢官司的缘由和苦衷。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据《旧唐书》记载,李適之身为宰相时,“雅好宾友”“夜则宴赏”。但自罢相以后,“朝客虽知无罪”,可如今又有几个赴宴,几人会来,几人敢来呢?从昔日的门庭若市到如今的门可罗雀,真可谓“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但就此而言世态炎凉,却又有些以偏概全,因为人生在世,谁都有难以言说的苦衷,自己当年纵然绝非是巴结讨好之心的座上高朋,如今也都不得不顾及奸臣的压制与陷害,于情于理,都是可以理解的,诗人这样说,只是略带讽刺,而绝非对故交一概打倒,因为自己又何尝不是明哲保身之举呢?自此,我们也能看出这个佯狂寻乐、沉饮酣醉之人,内心深处的辛酸与无奈!

李適之(?—747)原名昌,陇西成纪人(甘肃秦安)。中宗年间擢左卫郞将。后累官通州刺吏、秦州都督、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长史。742年,遭李林甫构陷,罢知政事,任太子少何,不久被贬宜春太守。后李林甫杀李邕、裴敦复,朝野震惊,李適之因此忧惧自尽。新旧《唐书》皆有传。《全唐诗》存诗2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