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十一首《罢相》(李适之)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罢相


     【初唐·李适之·五言绝句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拼音版:

bì xián chū bà xiàng ,lè shèng qiě xián bēi 。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wéi wèn mén qián kè ,jīn cháo jǐ gè lái ?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作品介绍]

《罢相作》是唐代宰相李适之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通过反语俚语双关语,描写了自己罢相之后的感受,深刻地讽刺了奸臣弄权和小人谄媚的官场状况。

[注释]

⑴罢相:罢免宰相官职。

⑵避贤:避位让贤,辞去相位给贤者担任。李适之天宝元年任左相,后遭李林甫算计,失去相位。

⑶乐圣:指爱好喝酒。《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 邈 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因以“乐圣”谓嗜酒。且:尚且,还。衔杯:口含酒杯,指饮酒。

⑷为(wèi)问:请问,试问。为,此处表假设。一作“借”。

⑸今朝(zhāo);今天,现在。

  [译文]

我刚刚让贤辞掉了左相,爱酒如命正好畅饮举杯。

想问问昔日盈门的宾客,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作者介绍]

李适之(694~747),原名昌,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宰相,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拜相,与李林甫争权,不敌落败,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赏析

李适之从天宝元年(742年)至五载(746年)担任左相。为相五年中,他与权奸李林甫“争权不协”,而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所以“时誉美之”。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他就“俱自不安,求为散职”。而在天宝五载,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遽命亲故欢会”,并写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反语、俚语和双关语的讽刺诗。

诗的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适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适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必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适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 

名家点评

本事诗》:

开元末,宰相李适之疏直坦夷,时誉甚美。李林南恶之,排诬罢免。朝客来,虽知无罪,谒问甚稀。适之意愤,日饮醇酣,旦为诗……李林甫愈怒,终遂不免。

唐诗广选》:

敖子发曰:此诗良有风刺,蒋仲舒曰:雀罗之感,发得含蓄。

《唐诗直解》:

写得厚道,亦难为人,良有风。

《诗辩坻》:

李适之《罢相作》,敖子发以为不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不知李诗朴直,钱诗便巧,李出钱上自远,子发未审格耳。

《唐诗笺注》:

写世态炎凉,意致深婉。

佚名

赏析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这是一首因事而写的讽刺诗。
  李適之从天宝元年(742)至五载担任左相。他是皇室后裔,入相前长期担任刺史、都督的州职,是一位“以强干见称”的能臣干员。而他性情简率,不务苛细,待人随和,雅好宾客,“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庭无留事”,又是一位分公私、别是非、宽严得当的长官。为相五年中,他与权奸李林甫“争权不协”,而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所以“时誉美之”。但他清醒了解朝廷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和自己所处的地位,只自忠诚治理事务,不充诤臣,不为强者。因此,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他就“俱自不安,求为散职”。而在天宝五载,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遽命亲故欢会”,并写了这首诗。
  就诗而论,表现曲折,但诗旨可知,含讥刺,有机趣,允称佳作。作者要求罢相,原为畏惧权奸,躲避斗争,远祸求安。而今如愿以偿,自感庆幸。倘使诗里直截把这样的心情写出来,势必更加得罪李林甫。所以作者设遁辞,用隐喻,曲折表达。“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诗的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適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適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避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適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

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晚上宴饮,次日照常能处理公务。他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璡、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时人称为“酒中八仙”。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其中赞李适之道:“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佚名

赏析

李适之是唐朝的宗室,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或许是因为宗室的关系,他进入仕途不需要经过科举。年纪轻轻就被任职为左卫郎将。日后平步青云,一直做到河南府尹。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黄河的支流谷水和洛水泛滥,朝廷屡次派人治水,收效甚微,还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于是,朝廷下诏,令李适之担任治水要职。李适之修筑了上阳、积翠、月陂三处提拔,成功治理了谷水、洛水的水患。因他治水有功,唐玄宗下令立碑纪念。更为尊荣的是,这块碑由永王李璘撰写碑文,太子李瑛题写碑额,同时进封其为御史大夫。从此,李适之正式进入了大唐王朝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

开元二十七年,对李林甫唯唯诺诺的,被张九龄称为“目不识书”的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过他的担子,进封为左相。

李适之有个爱好,那就是饮酒,而且其饮酒的豪爽程度丝毫不逊于李白。但凡饮酒的人,性格都比较豪放,当然,比如李白,比如贺知章。李适之也犯有同样的毛病,“性简率,不务苛细”,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有些大大咧咧的人,对细节不过分讲究。不过,这样的人,在权力的斗争中,注定要落败,何况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在和李林甫的斗争中,李适之几乎没有赢过。某天,李林甫找到了李适之,对他说:听说华山有座金矿,富可敌国,但是陛下还不知道。第二天李适之就把这件事情奏知了唐玄宗。李林甫趁机出列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不过华山是大唐的龙脉,王气所在的地方,也是当今皇上的本命山,开采金矿会毁了大唐的王气的。唐玄宗听了之后很不悦,对李适之说:你办事太草率,没有李林甫那么心思缜密,日后凡是都要问过李林甫再上奏。李适之听了之后万分惶恐,从此唐玄宗也对他日渐疏远了。

没过多久,李适之的好朋友刑部尚书韦坚等人陆续被李林甫诬陷罢职,李适之自感不能幸免,主动上书要求免去其相职。天宝五年,唐玄宗遂了他的愿望,罢去其相职,改授太子少保。就这样,李适之五年的任相仕途无疾而终。

在其任职期间,工作也算勤奋,所谓“在公克勤”,他政治清明,宽厚仁爱,深受士民的爱戴。

罢相作 李适之

唐天宝五年,李适之在和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自请免去左相一职,改授为太子少保。李适之终于卸下了一身重担,对此感到无比轻松和欣喜。当天晚上宴请亲朋好友,在席间作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意思是说,我给贤者让了路,所以我不当宰相了,而我也乐意这样天天饮酒,不再有当宰相的时候那么多繁琐的公务要处理了。只是昔日门前车马络绎不绝的宾客,今天在我罢相的时候,又有几个肯来呢?

前两句道出了他现在的境况,皇帝很高兴,我让贤了,而朝中的事情跟我也没关系了,我尽情饮酒,公私两便,各自精彩。“乐圣”是一语双关,一是指代皇帝,二是指代酒,古时称清酒为“圣人”。而第三、第四两句,则道出了今时今日寥落的心情。虽然他并没有为自己罢相的事情感到难过,但昔日车马盈门的宾客,今日来的,才算是真正的亲友了。此时和当时情况迥异,敢来赴他的宴的,都是不怕得罪李林甫的。这两句中,似乎还带着一些自讽和嘲弄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特意引用了这首诗,衔杯乐圣称避贤,可谓酒逢知己,诗逢知音。

然而,李林甫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李适之一党。没多久,李适之的好友御史中丞韦坚被李林甫陷害,被流放到岭南,不久便遇害。李适之感到惊惧交加,服毒自尽。一代清流,竟死于奸臣之手,可谓惋惜。当时人们把李适之和张九龄相提并论,他为了朝纲清正,和李林甫“争权不已”,最终却死于非命。如他一直担当宰相,虽不敢说能像姚崇宋璟那样延续“开元盛世”那样的辉煌政绩,但也不至于像李林甫那样误国误民,至少安史之乱没有那么快爆发。

李适之的死,让他的这部作品更赋予了神秘色彩,此诗也因此变得更为著名。

佚名


罢相》   [初唐·李适之·五绝]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我刚刚让贤辞掉了左相,爱酒如命正好畅饮举杯。

        避贤:避位让贤,辞去相位给贤者担任。李适之天宝元年任左相,后遭李林甫算计,失去相位。乐圣:指爱好喝酒。且:尚且,还。衔杯:口含酒杯,指饮酒。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想问问昔日盈门的宾客,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为(wèi)问:请问,试问。为,此处表假设。一作“借”。今朝(zhāo);今天,现在。

《罢相》,是诗人指自己被罢相后写的一首诗。

不过,这个罢相,是诗人自己主动辞去宰相职务的。唐天宝五年,左相李适之在和右相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自请免去左相一职,改授为太子少保。《罢相》一诗就是诗人在彼时所作。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我刚刚让贤辞掉了左相,爱酒如命正好畅饮举杯。

避贤”不是“避嫌”,是诗人自称的将宰相职务让于贤人之谦称。不过,其实,避贤”还真有“避嫌”的意思。因为诗人是在其友被李林甫四处构陷不断被贬后,诗人惧其对他下手,因而主动求去辞去左相职务的。

“乐圣”,也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诗人很好酒,是杜甫所称的“饮中八仙”之一(杜甫《饮中八仙歌》有云:“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这里,诗人是说,其辞职,一方面能让皇帝唐玄宗高兴,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高兴,因为可以大张旗鼓,天天喝酒。

当然,此句诗文既是双关语,更是对自己无可奈何被逼辞职的愤懑说法。但因为其惧怕皇帝、更惧怕李林甫,只能将自己心中的不满、无奈和愤怒转换为诗文中委婉的说法和反话的方式。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想问问昔日盈门的宾客,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当然,此尾联是纯粹的对趋炎附势、人走茶凉的讽刺了。

《罢相》这首诗通过反语、俚语和双关语,描写了自己罢相之后的感受,深刻地讽刺了奸臣弄权和小人谄媚的官场状况。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