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岑参之《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

涌出:突耸出地面的样子。

世界:佛家用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磴:石阶。

峥嵘:高峻的样子。

碍:遮敝。

驰道:御道。

五陵:渭水北岸的五座汉陵: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解读:

752年秋天,即玄宗天宝十一年,在唐诗诗歌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岑参、高適、薛据、储光羲、杜甫等五人同游慈恩寺,共登慈恩寺内浮图塔,并相互作诗酬唱,除了薛据诗失传外,其他人的诗作均流传至今。这些诗作“皆才格相当,足可凌跨百代。就中更杰出者,则慈恩首推杜作”,在沈德潜《唐诗别裁》中将这首诗列为杜诗之下,其他三人之上,足见该诗的地位。

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十句。重点突出慈恩寺塔逼人的气势和巍峨的形象,自然引出后八句即诗中第二部分在塔顶向四面眺望的情景。第二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眺望,将塔四周环境进行细致描绘。四周之景各有特色,有远有近,有实有虚,有开阔的地域感,也有深沉的历史感,有自然之景,也有人造之景。

最后四句为全诗的第三部分——“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这是过来人语。诗人发出如此感慨与他的境遇相关。他首次归来,并未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仍然在长安担任职位低微的官职,这让他心中委实抑郁,常常萌发出世的相法,有时还隐居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联系这段经历,诗人发出这种感慨也就自然而然,诗句本身的意思是说佛理可使我了悟,善缘更是我向来推崇,我要离别官场来司此道,当然这种感悟还是有些低级,是为自己不可知的未来与前途发出的一声叹息,与同题材的杜诗相比就缺乏深意与新意,这是后话,此处不提。

不过全诗总体来看,“形状绝色,语气复雄”,气势豪壮,想象奇特,显示出诗人在景物描写方面的才能。

岑参(717—770,一说715—769),排行二十七,荆州江陵人,今湖北荆州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出生于没落世家,曾祖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岑参早年陷孤贫。玄宗天宝五年登进士第,任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年间曾两次出塞,来往于安西(新疆库车)、北庭(今新疆吉木塞尔)间,任节度府掌书记、节度判官。肃宗时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代宗大历二年出守嘉州,后客死成都。生平事迹见其《感旧赋》及杜确《岑嘉州集序》。岑以边塞诗名世,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与高適并称“高岑”。《全唐诗》存诗4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