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病机辨证与方证辨证

 中医畅谈 2021-08-05

编辑整理  邢思明

略谈病机辨证与方证辨证

导读

   很多人偏爱病机辨证,分析某个病案,什么“脾胃阴虚”、“肾阳亏损”等等,说的头头是道,可是开出来的方却疗效平平,原因何在?且看安老师的分析。

        刘文英,女,48岁,某社区居委会主任。平素就经常头晕、头昡,某日因连续工作,过度劳累,而晕厥不省人事,待醒后大量吐水,之后就更趋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心下痞塞,食欲不振,颈项背部拘急酸胀而麻,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淡胖苔腻,脉弦迟弱。后来只得在家休养,专心看病,但效果始终不好。

        本案的柴胡证如口苦、目眩、纳差、脉弦等,大家也都看到了,但大多更关注于水饮证,且因为寒证明显,所以很多群友都放弃了柴胡剂,而专注于祛水饮。比如群友王顺利就说:“本案柴胡类方似不对证,看似小柴胡,实则不是。”所以他给出的处方是胃苓汤加泽兰、牛膝。群友华胥堂中医也说:“本案一派小柴胡表现,但实际上并不是,此为水饮上逆也,宜泽泻汤,五苓散更好。”还有群友提到了吴茱萸汤。

        综合大家的观点,安老师总结道:如果按病机辨证,本案可以认为是停痰宿水,其实这只能算是粗线条的辨证,离精准辨证还差得很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治停痰宿水的方很多,你随便拿一个类方来用,要想取效是很困难的。这就好比勃海湾有一艘船,你要想找到这艘船很难,因为地方大了去了。这种粗略的定位远不如用经纬仪定位来得准确。方证辨证就是辨证方法中的“经纬仪”。我们所讨论的病案,几乎都是以仲景条文为基准来使用的。

        “病机”是后人发明的新名词,从唐之后才出现病机之说,唐之后的中医,由于继承的是阴阳五行、内经理论,中医的水平实质上就没再向前发展了,有的净是些创新名词,创新学说,而内容上却是不变的东西。使用病机辨证的人以为古人不懂病机,好像掌握了病机就很了得了,其实恰恰不是这样,掌握了主症的背后的症候群,这才是比病机更巧妙、更至理的东西,这是后人的病机所不能比拟的。方证背后隐藏着无限量的病机!从方证入手,上手快,但要想熟而灵活地运用就难了,当然,一旦到了那个程度,显然就成了中医高手。所以说,方证辨证比单从病机辨证要更高一筹。病机分析,往住没有规矩,乱分析一气,什么脾胃阴虚,肾阳亏损等等,这都成啥了?!缺乏了整体性,缺乏了有机联系,看着很高明、很认真,其实就是四不象。

        现在中医现实情况就好比是十八口子乱当家。依我看就必须得有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按仲景条文走:先辨六经,再辨八纲,最后辨方证。否则都来各自逞强,最后只能是没完没了地打嘴官司。

        本案用药:柴桂姜汤合苓桂术甘汤合外台茯苓饮加半夏天麻。

        结果:服三剂药后大瘥,食欲渐开,连续原方服一个半月各症状也逐渐得到控制与改善。

        对于这个病例,实际上老中医也是几经易方,几经磨难,才选定上面这方。

        就前面有群友提到的吴茱萸汤,安老师特地就作了简要说明:使用吴茱萸汤,要掌握两点,头痛而呕、胸满而呕;再就是吐稀涎、手足厥等(详见后附相关原文)。

附:吴茱萸汤的相关原文

《伤寒论》: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8、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