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而不藏

 直尾昂述 2021-08-05

泻而不藏:

贮藏精气的地方

要满,不可过实

要藏,不可泻

过实则会

出现实病

泻了精气

人会变虚

出现虚病

大肠热,病证

多是因为过食

辛辣燥热之品

外感热邪或者

肺移热于大肠

大肠传导失常

临床以:

肛门灼热

便下脓血

大便秘结

为主要表现的证

常见于:

痢疾、腹痛、

泄泻、肠痈、

便秘、痔疮、

温病及

西医的急慢性肠炎、

菌痢、急性阑尾炎

等疾病

关于大肠热的

论述最早见于

《内经》

汉代张仲景的

《伤寒论》的

胃家实

即包含

大肠热

《千金要方》

当中明确提出了

“大肠实热”的证名

六腑,以“通”为顺

特点,“泻而不藏”

如有:

宿食、积滞、湿热

等停留肠道

影响大肠传导功能

均能造成大肠热

“藏而不泻”

“泻而不藏”

肾阴阳转化说

月经周期调节机理

月经周期性的藏泻

是肾阴、肾阳转化

气血盈亏变化的结果

经后期:

血海空虚

肾阴增长

阴中有阳

此时表现为

“藏而不泻”

经间期:

肾之阴精发展到

重阴转阳的

转化时期

经前期:

肾阳增长

阳中有阴

肾的阴阳平衡

当中阳的功能

渐趋充旺时期

行经期:

“重阳则开”阶段

在阳气的转化中

推动经血的排出

子宫表现为

“泻而不藏”

除旧生新

出现新的周期

五脏藏而不泻

六腑泻而不藏:

脏与腑,是古代

医家对人体内脏

命名的重要器官

早在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

就对脏腑的,功能作用及特点

进行明确的,论述和确定

一直

延用至今

仍指导着

医疗实践

成为中医学

的特色理念

为人类的

防病、治病、

养生、保健

做出了重要贡献

把握脏与腑功能

的藏与泻作用

对养生与防病

更具重要意义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这五种器官,禀承天气而生

它们就象天的运行

主传泻而不主贮藏

这些器官受的

五脏的浊气

因此名叫

传化之脏

浊气

不能长久停留

而是依次输泻

肛门

也为五脏

行使输泻

使得水谷的糟粕

不能久藏于体内

一般说的五脏

就是贮藏精气

而不传泻水谷

所以常,精气盈满

而不能,水谷充实

六腑的功能即是

传导消化饮食物

而不藏精气

所以它是

充盈水谷

不象

五脏贮藏的

都是精气

六腑所以

充实水谷

是因饮食

入口至胃

胃中充实

肠中空虚

饮食至胃

向下推移

肠中充实

胃中空虚

六腑是“实而不满”

五脏是“满而不实”

解读:《内经》

论述了,脏腑的总的功能

并做出,精确的结论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说明

脏与腑通过

藏与泻这一

既相互矛盾

又相互依存

的作用

来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原理

五脏藏精气

是全身营养

及各种器官

功能活动

的物质基础

在人体生命的活动

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如果

五脏所藏

精气不足

不仅五脏

本身虚弱

而且还能影响

六腑的功能及

全身的经络、气血

而产生各种体虚证

直接影响到

健康和寿命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就要通畅传化水谷的通道

即消化排泄的过程

“六腑以通为用”

防止阻塞与

痞满燥实

达到

“泻而不藏”

“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才能够保证

五脏的精气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保证肌体

营养充足

身体健康

温馨提示:

五脏六腑

藏与泻的

功能作用

要依靠我们在

日常起居生活

来完成与充实

主要从

情绪、饮食和运动

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情绪变化

直接影响和调节

脏腑的功能活动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保持良好的情志是

维持脏腑功能的前提

其次

饮食是保持脏腑

藏与泻的基础保障

但要

饮食结构合理、合适

防止不节制或不清洁

按照自然界

五行生化规律的

五味、五色、五气

调养五脏,使之

生化有源

再次,合理

适当的运动

是促进脏腑

藏与泻的动力

根据自身条件

保持适当运动

促进肌体

新陈代谢

保证

藏与泻的功能充盈旺盛

是养生长寿的重要环节

以上三方面是

脏腑藏与泻

功能的基础

但是具体情况

还应因人而异

重要是

把握好

“不及”和

“太过”的

尺度

才能收到实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