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 唐诗解读——李白之《鞠歌行》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注:
桃李:古谚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人不善言谈而很优秀。
鱼目:指伪造的劣质品。
卞和:春秋楚国人。相传他在荆山发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都以为他欺诈,截去他的双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璞哭于荆山之下,文王命人加工,果然得到美玉,世称“和氏璧”。
青蝇:《诗经》中有《青蝇》篇,将专进谗言的人比作苍蝇,后比喻颠倒黑白的小人。
连城白璧:指和氏璧。
泣血人:指在荆山下哭泣的卞和。
忠臣死为刖足鬼:卞和本是忠臣,却两次被君王截去自己的双肢。
“听曲”两句:宁戚本是春秋齐国人,夷吾是管仲的字。宁戚想入朝为官,将车停在齐国的东门之外,齐恒公出来后,他就叩南牛角而歌,歌声十分凄惨,恒公让管仲接待他,管仲不知宁戚所歌之意,于是管仲小妾说,这是宁戚想为官效力呀!于是管仲将宁戚的意图告诉齐恒公,齐恒公任命宁戚为佐助。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的大夫。后来他流亡到楚国,被楚国国君扣留。秦穆公就拿五张牡黑羊皮把他赎回,用为大夫。
洗拂:洗涤与拂拭尘垢。
朝歌:地名,殷代京城。在今河南省。
鼓刀叟:指屠夫吕望。
钓六合:取得天下。
双目送飞鸿:卫灵公与孔子说话,见到天上的飞雁,就抬头观望,无意与孔子交谈,孔子就走了。这里指想对君王谈治国王霸之策,但却无人肯听,欲报国而无门。
解读:
李白平生最大心愿是自布衣直取卿相,然后功成身退。后人习惯从纯客观的角度解释李白的坎坷遭遇。然而,撇开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
首先他对时机把握不准。李白自25岁出蜀,本应直取长安,博取功名,乘年轻有为好好干上一番事业,孰料他在安陆与许氏成亲后,留恋小家庭生活,而这十年,恰恰是唐玄宗执政期间政治较为开明的时期,张九龄、贺知章、崔宗之、高适等人,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步入盛唐政治舞台的。等到李白明白过来后,进入长安谋职,却未得到唐玄宗重视和接见,其间结识玉真公主、崔宗之等要人,倘能从容周旋,仍不乏入仕机会。但李白竟因此心灰意冷,为寻求解闷而沉沦于斗鸡赌博之中,并曾受到斗鸡之徒的群起围攻,亏得安陆县宰的解救方得脱围逃出。如此游戏人生,又何成大器。之后一次次的大好机遇,他均未能把握,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
其次,李白对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性认识不够深刻,无自知之明。李白虽天纵诗才,但对封建礼教和从政谋略却懵然无知,而是一任自己的傲骨与天真,高自期许,狂傲不羁,致使自己一生均处于非议之中。早在李白隐居安陆时,他的狂言僻行即招致了人们的非议,正如这首诗中所说的:“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诋毁。”他尴尬的处境,本应反躬自省,砥砺名节,重塑自己的公众形象,但李白显然缺乏自知之明,反而在自我陶醉中变本加厉。安史之乱他误投永王李璘,使自己仅有的一次从政机遇也就此葬送,且了无回旋余地。
第三,李白性情多变,目标游移不定,以极度狂放潦倒的方式毁损自己的生命意志,葬送自己的政治前程。尽管他十分敬仰诸葛亮、谢安等古代名相的政绩,但他缺少这些偶像们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其生平行事,常令人有“此一李白,彼一李白”之感。在他的一生中,既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也有“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颓唐潦倒;既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进取精神,也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消沉意态。李白在人生道路上一旦遭受挫抑,往往习惯于借酒浇愁,押妓解闷,赌博忘忧,狂言泄愤,这种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的人生,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虽说李白的政治夙愿未能实现,这固然有现实黑暗和仕途坎坷的客观环境的因素,但由于他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使得他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几乎丢了性命。但历史的吊诡也在于此,
政治上惨遭失败的李白,反过来又促使他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估计是他始料未及,尽管他并不认为这样。这个典型的政治悲剧人物,却成就了是中国古典文学之大幸,时也,命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