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5 唐诗解读——李白之 《南陵别儿童入京》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

南陵:当在鲁郡,或即沙丘旁太白居处。

入京:天宝初,太白经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举荐,奉诏入翰林,由东鲁赴京。

儿童:当为诗人女儿平阳及儿子伯禽。

“白酒”句:谓酒初熟时自山中归家。唐时白酒为酿制而成,与后来蒸馏之烧酒不同,久贮易变质,故以新熟为佳。

山中:此处指徂徕山中。李白居东鲁时,曾与韩准等人隐居于此。

游说万乘:诗人以策士自况,像战国纵横空一样游说君王,建功立业。

著鞭:挥鞭。

“会稽”句:《汉书﹒朱买臣传》记载,会稽朱买臣,家贫,好读书,常刈薪以给食。担薪诵书,妻随而止之。买臣益疾诵,妻羞之,求去。买臣曰:“我年五十当富贵。”妻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后买臣登仕途,任会稽太守,其妻羞愧自缢。诗人此处所谓愚妇,或指诀而去者之刘氏,亦或鲁妇人。

 入秦:即入京城长安。长安在秦地,故称入秦。又暗用张仪入秦游说的典故。

蓬蒿人:山野之人。

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写奉诏入京时狂喜而自负自得的心情,时间当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天。

李白自开元十三年出蜀,十三年来,或访名山,善价待沽;或投书名公,请求汲引,亦无顾。挫折连连,一腔牢愁无处发泄。其间,婚姻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原本妇人许氏支世,续配刘氏又与他离异。仕途的不顺,亲人的离世,至亲之人的轻蔑,其伤痛百倍于他人,此时忽然夙愿得遂,否极泰来,积年抑郁愤懑为之一扫,故这首诗写得豪情满怀,诗人那副小人得志的庸俗嘴脸一览无遗,不过诚如张爱玲所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我,对此,我们大可不必苛责他人。我们要说的是这首诗诗人写得得意奔放,但却未曾忘形。整首诗贯穿着诗人激情洋溢的兴奋,表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畅快,直陈其事,直抒其情。

全诗十二句用三韵。其中“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为全诗的第一部分,起笔“白酒”二句,点明季节,描绘了“白酒新熟”“黄鸡啄黍”的丰收景象,为全诗定了轻松欢快的基调。诗人此时酒兴大发,一进家门便“呼吁童烹鸡酌白酒”,而家中的小儿女们涌上来拉住诗人的衣角,高歌取醉,起舞映日,在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中,诗人的喜极之情达到了极致。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用跌宕起伏的手法描写自己曲折复杂的心情。一是对往昔辛酸岁月的回顾,自己就好比先秦时那些纵横家,四处游说,却不得走近君王左右。一是对此番入京的急切期待,恨不得快马加鞭转瞬即到。“苦不早”是喜悦中的感受,遗憾见皇帝太迟,未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著鞭跨马”表示了诗人满怀希望和急切想见的心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这两句就家庭而言,诗人以“愚妇”比喻目光短浅的小人,具体而言就是自己的妻子,当然也可以是泛言,不必明确指何人。以“买臣”比自己,诗人觉得自己就是即将受到重用的朱买臣,准备着辞别家人进京受封,踌躇满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的天真可爱真是到了极点。不过也能理解,只要自己始终朝着梦想前行,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尽管远方依然是远方。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照应了题目的“别”与“入”,诗人充满自信跨门而出,认为自己能够以后会平步青云,前程似锦,告别蓬蒿人碌碌无为的日子,从此以后,编织所有即将到来的日子,诗人这种狂态可掬的神情可令人发笑,实为千古不遇之寒吐气!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在人生所有的坎坷,只有在胜利到来的那一刻一切才变得有意义,那些生活里过不去的坎,那些忘不掉的事,到头来,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这首诗因为作于诗人初入京之前,他还未经历世俗沉重打击,因此其作品中流露的只是诗人纯粹兴奋的写照。全诗围绕一条清晰的情感脉络层层深化,从生活场景写起,眼望秋收而起第一层欣喜,接着见到亲人,喝上美酒,是为喜上加喜,随即想到奉诏入京,偶尔想想过去种种不顺,情感稍起波澜,但诗人随即想到朱买臣的事平添信心,最后迫不及待地出门而去,感情的波澜涌上高潮。全诗真实描绘了李白被诏入长安的喜悦,表达他不甘长期寂寞,迫切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心情,他的天真浪漫、不谙世事,在周遭人眼里显得可爱、可笑也可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