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七十二疑冢”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曹操的出身是个谜,曹操死后归葬地一度也是个谜。曹操的死,陈寿记载得清清楚楚: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初春,曹操死于洛阳。遵照遗令,曹操的遗体被运回邺城,葬在他指定的高陵、西门豹祠附近。

当时的邺城是冀州的首府,在今天河北省临漳县与河南省安阳市中间,自建安九年曹操从袁绍的儿子袁尚手中夺取后,那里一直是曹操的大本营。曹操先后在这里被封为丞相、魏公乃至魏王(仅差称帝了),曹操在邺城先修建了宗庙,后来又建成了有名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座高台。邺城可以说见证了曹操从崛起到辉煌的历程,曹操叶落归根、魂归邺城也不足为奇。

曹操一生俭朴、务实,要求后人简葬,“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无非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来看待。按理说,曹操墓本不是谜,但由于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毁坏了。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而且从宋代起曹操墓还有了设置疑冢的传说,而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七十二疑冢”被传得越发的神乎其神。

据说,北宋王安石有一次在安阳参拜曹操遗址,见到“铜雀台西八九丘”(《将次相州》),以为那就是曹操墓地。南宋时,诗人范成大到邺城西面的曹操讲武城,也说那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到了明代,这传言竟被写进了地方志,“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明一统志·彰德府志》)

为什么会有这“七十二疑冢”的传闻呢?估计源于传说中曹操个性多疑且被后人抹黑,逐渐成了善用权术、诡计多端的“枭雄”有关。南宋诗人俞应符就说“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题曹操疑冢诗》)。而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推波助澜,明书“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三国演义》78回)从此,漳河边上的墓地就被以讹传讹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这些传闻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考古学家发掘,终于发现所谓的曹操讲武城外“七十二疑冢”实际上是一个北朝贵族墓葬群。真正的曹操墓,据河南省文物考古所2009年宣布,则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的西高穴村。

现在,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已成了笑谈了。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入葬后,盗墓者并没有被其“薄葬”的标榜所迷惑,也没有因为“疑冢”之多而望而却步。据目前发表的考古报告看,西高穴村的曹操墓仍然被许多盗墓贼光顾过,墓中还剩下数百件的器物及两个头骨和部分骨骼,其中的一具经过鉴定为六十岁左右的男性遗骨究竟是不是曹操,仍然存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