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过七夕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传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在七夕当日有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陈设瓜果乞巧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传统习俗又增添了看天河、祭织女、拜牛郎,祈求牛郎织女赐予富贵等内容,并且陆续出现了卖巧果、设家宴等乞巧的节日活动。因此,七月初七日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故宫博物院藏《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七夕节的习俗当然也传入了宫廷,明清两代宫中的七夕节比民间更加隆重。明宫里的七夕节,不仅保留搭彩棚、丢巧针以乞巧的风俗,而且“宫眷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针。”(刘若愚《酌中志》)

清宫里过七夕节,更为别致。“清宫每年七夕陈瓜果、设牌位,由皇后亲自拈行拜祭礼。”(向斯《紫禁城帝王生活》)按照清宫规矩,牵牛神的牌位为“牵牛河鼓天贵星君”,织女神的牌位为“天孙织女福德星君”。摆放的供品则是具有满族特色的鹿肉、腌肉、鲜菜七样(芹菜、香菜、春不老、王瓜、冰茄子、豇豆角、扁豆角)和传统的巧果。七夕乞巧与拜祭牛郎织女的活动多在圆明园的“西峰秀色”进行,行礼的时候配有简单悠扬的乐曲,并安排有月令应承戏《七襄报章》《仕女乞巧》。八国联合侵略军焚毁圆明园后,清宫的乞巧活动改在西苑紫光阁举行,晚清也有在御花园或者颐和园举行的。

清 姚文瀚《七夕图》

“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宫外过七夕有丢针儿的民俗,清宫里的七夕节,宫中的女眷们也不分尊卑一同进行“丢针看影”的游戏。七夕前一天,宫里上下就忙着挑水,做准备了。水装在配有小瓷碟的青瓷深斗水碗里,放在廊檐下太阳能照到的地方暴晒。经过十多个时辰,到了初七中午时分,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这时将绣花针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如果这时看到水底的针影成云、花朵、鸟兽的影子,就表示投针的女子是个巧妇;如果水底针影两头粗中间细像棒槌样的,那就预示着这位女子无缘向织女“乞巧”啦。

七夕节的吃食都冠以“巧”字,其中“巧果”是最有特色的食物。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七夕节面类食物的总称,款式很多。每到七夕,清宫御膳房下的内外饽饽房都要连夜赶制应节面食——七夕节的巧果。其做法是用油、面、蜜糖为原料,用模子压出来,或蒸或炸成各色新奇精巧的图案。

晚年的慈禧太后常住颐和园,七夕晚上,颐和园的亭子和游廊上聚满参赛和观赛的的妃嫔宫女,她们在月光下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谁乞到的巧越多。平日矜持的宫眷们嬉笑打闹,宫中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七月初是瓜果成熟的时候,穿针赛完了后向例是赏瓜,让大家过个欢快的晚上。”(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