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乾二帝的“水围”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十五日,初夏的晨光带着凉意,火红的朝阳尚未升起,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的皇帝率领臣属已经从京城出发上路了。他们途经北京南苑,一路疾行,当天即抵达霸州城南。第二天便急不可待地弃车登舟,兴致勃勃地在白洋淀开始了水上围猎活动。”(刘桂林《康熙·乾隆·白洋淀》)

引文中康熙帝在白洋淀进行的水上围猎活动,即“水围”。清代以前,以骑射行围为其特征的满族人民,同时也在白山黑水间从事渔猎活动。康熙帝继承祖先的传统,不仅经常进行旱围,而且也多次进行水围。康熙行围或在京城南苑或在木兰围场,多在夏秋之际,而水围则多在春意盎然的二、三月间。此时候鸟北返、雁凫成群、碧水融融、芳草萋萋,正是水围的好时节。清代直隶水淀分东西两淀,可作围场者多达21处,据乾隆朝《淀神庙碑记》记载:“西淀之大,周三百余里;东淀之大,周四百余里”。由于水淀近在京畿,水面开阔,物产丰富,风光秀丽,正是水围的好去处。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关于水围的记载 

“每当水围之际,康熙皇帝多在赵北口或苑家口登舟。届时,由直隶督抚率领地方官员,从四面乘舟悄悄围合,驱赶万千水禽云集水淀上空,往返飞旋,遮天蔽日。”与此同时,“只见围猎船只橹欢桨快,舸翔舟飞。刹那间,炮声阵阵,万剑腾空,火光闪闪,硝烟滚滚,鸣镝声声,不绝于耳。转眼之间,鸟羽飘如飞雪,凫雁纷纷而落,惊鸟翻飞盘旋,阵雁分而复合。如此壮观的水上围猎,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同上)可以说,康熙皇帝与白洋淀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先后40次到这里,或举行水围(有29次),或访问民情,或巡视河工。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他还以69岁的高龄参加水围。

事事效仿康熙的乾隆皇帝在白洋淀一共举行了四次水围活动。第一次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在奉陪皇太后去山东曲阜祭孔的途中,在赵北口停留一天举行的。乾隆十五年的水围是乾隆朝水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乾隆皇帝率领臣僚开始的第一天水围就连续在前潭淀、后潭淀、虎皮淀等东西白洋淀围猎五场。第二天在落网淀、龙王淀、光淀和河洛淀一连打了四围还是兴犹未尽,于是紧接着转战劳家淀、莲花淀以及高家港至赵北口之间又连打三围。一天之内乾隆皇帝竟水围七场,真是痛快淋漓、尽兴而归。乾隆十八年的水围是他在白洋淀的第三次水围。这次是他前往易州拜谒雍正陵墓之后,再次奉陪皇太后阅视水围。乾隆帝最后一次水围是在乾隆二十六年,这一次也不是专门去的白洋淀,而是去五台山巡幸返程途中顺道在赵北口举行的。

为了水围的需要,康熙帝曾在天津建造船坞六座,以备储藏和修理御舟之用。同时,在赵北口、郭里口、圈头和端村建造了四座行宫,以便在水围之余憩息和办理政务。乾隆一朝仅举行过四次水围,比起其祖父康熙帝来是少多了,但为了筹备水围活动,还是对4处行宫进行过多次维修。康乾盛世之后,清廷国力日下,后来的皇帝不仅未能再次举行水围,而且连行宫也无力修葺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几处行宫俱已坍圮无存,人们只能在故纸堆中寻找其遗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