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百年前,平和曾经大象出没!

 平和乡情 2021-08-05

数百年前,平和曾经大象出没!

黄武疆

近日,阅读康熙己亥年版《平和县志》卷之十二“杂览”记载的一段文字:“象湖山旧产二象因以名,相传二象时至河头浴于湖中践害居民稼穑,众甚苦之,江姓一门三子膂力过人,缚象杀之,县人祈祷者至今必请三郎之神感其德也。”这段文字记录了“象湖山”地名因产象而得名。根据平和建县时间推断,明朝中后期平和县境内尚存大象。


方志记载

从今天的平和县地名来看,确实有几个带“象”的名字,如:象湖山(1951年划属永定县)、象岭(霞寨大坪)、象鼻山(坂仔心田村)、象坑(文峰树坑村)、狮象山(小溪枫埔村)等等,还有某些带“上”“树”的地名当中,或由“象”字简化而来,而这些以“象”或“上”的地名,还与象有关。

这些地名证明平和境内曾经栖息大象

象,哺乳动物,是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而数百年前,历史上平和境内也生活着不少大象……


人类生存空间越是扩大,动物的空间就越狭小

关于平和及周边地区大象的文献史料

据相关机构考证:七千多年前,大象(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自周朝初年开始,由黄河流域南迁;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北界为淮河流域;唐代时已退至长江以南;宋代时越过南岭;现今在中国的分布退至云南省的南部地区。平和县地处南岭东部的莲花山脉与博平山脉汇合处,在六七百前的宋元时期,这里还有不少大象。

陆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象

原生态的山野是各类动物的最佳栖息地

漳州著名文史专家王作民曾考证并撰文说:漳州地区最早有关“大象”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的《尔雅》:“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说明漳浦梁山地区的犀牛、大象,当时在全国已有一定的名气。又据宋代人彭乘所著《墨客挥犀》记载:“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惟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糜碎乃止。盖独象乃众象中之最犷悍者,不为群象所容,故遇之则蹂而害人。”元朝至正以前,平和地域属漳浦县清宁里、新安里,也就是梁山的西部与南部地区,当时的平和地连潮州内陆,人迹罕少,猛兽出没,是大象的栖息地。


平和境内曾经有这样的大象

《漳州府志》中,对宋淳熙三年(1176)任职的漳州知州赵公绸的“宦绩”,有这样的记载:“象害民稼,民设机阱弊象,官府责输其牙,害尤甚。适有献象牙者,公绸还之,且命自后弊象听自有其牙,于是人争弊象而稼得无害。”

宋绍熙元年(1190)著名理学家朱熹漳州知州时,他所写的《劝农文》中,还有关于漳州山地农作物经常遭受大象糟蹋,而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描述。


明朝平和县先贤陈扬美所题的“狮象龙蛟”石刻

另外,与平和县五寨乡相邻的漳浦县石榴镇有一个叫做“象牙”的村庄(墟市),有地方文史专家考证说,“象牙”就是古代一个交易象牙的市场,此村落有近千年历史,基本上与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地方将象牙列为朝廷贡品的时间相符。


万亩森林

大象什么时候在平和灭迹?

根据平和县各姓氏族谱等相关资料表明:一是宋末元初,有大规模移民从漳州、汀州、潮州等方向迁入平和县,境内人口急剧增加,人们越来越多地砍伐森林、垦荒造田,大象失去了广大的生存空间;二是元、明两季,闽粤边民起义,百姓为躲避战乱,在山中以猎杀禽兽维持生计,使大象濒临绝境;三是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大象的糟蹋,朝廷官府也采取了鼓励民众猎象的政策措施。

由于人为因素加上气候的变化,最晚在明末清初,大象基本上在平和境内灭迹了。


山溪中的象群


长按关注“平和乡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