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龙潭的传说与故事

 后街拐角 2021-08-05

7月的一天,游览了城西的一处小众公园,这公园名气不大,面积不大,却有着太多的传说与故事。关于乌龙潭的介绍是这样说的。
南京 乌龙潭公园位于清 凉山 东麓,方圆5公顷,三国时,乌龙潭名为清水大塘、芙蓉池。晋代传说潭中有四处泉眼,终年喷涌不息。某年六月十九日,四条乌龙环绕泉眼戏水。以后,每年乌龙准时出现,乌龙潭由此而得名。素有 南京 小西湖之美誉。
边走边看边说。

进园右手就有一处遗址,这边一处长廊,有书魂二字,说的是颜真卿。

颜鲁公祠

颜鲁公祠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祠庙遗迹。颜鲁公祠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初名放生庵,系百姓为纪念颜真卿首倡置放生池一事所兴建。这个和颜真卿首倡设置放生池有关,这个传说是颜真卿上书唐肃宗,请求设置放生池,以示皇帝贤明睿智、英明神武且广播慈爱。现如今,1200多年过去了,八十一处放生池,可以考证的,也仅剩 南京 乌龙潭这一处。
历经宋、元、明诸朝,代有修葺,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 江宁 知府涂宗瀛在放生庵旧址始建颜鲁公祠(颜真卿曾封鲁郡公)。历经风雨,祠宇倾圮,1991年按清代格局复加修缮。祠内有大殿、配殿、东西厢房等建筑2进12间,并存有古放生井一眼。现已辟为颜真卿纪念馆。
现在不开门,以后有时间再去看看吧。

与颜鲁公祠隔水相望,是曹雪芹纪念馆,传说乌龙潭曾是曹家花园的一角,是曹雪芹的故园。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 江宁 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 南京 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康熙六下 江南 ,曹寅(曹雪芹祖父)接驾四次。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 南京 )、诗礼簪缨之族( 江宁 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中亲切地呼曰“梦幻“。这些生活场景,这个官宦子弟富贵风流的日子,也给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哎呀,不说了,这也不是我能说的,留给红学家去说吧。

清桂

往前走看到了一棵号称400年历史的清桂。看着怎么一点也不沧桑壮观,原来是老树已腐,这是后来萌发的新枝,权当它是一棵百年老树吧。

镇潭神石

一座镇潭神石,犹如一尊观世音 菩萨 ,镇守着乌龙潭,这不是我说的,是说明上说的。这估计不是什么遗迹。

远看河对岸有一处仿古建筑,是颜真卿书画院

前走看到魏源故居

魏源(1794年-1857年),名远达,字默深, 湖南 邵阳 人,著名学者, 中国 近代启蒙思想家,近代中国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代表作品有《书古微》《诗古微》等。

一处仿古建筑

文化墙,据考证,乌龙潭早期历史文化名人聚集较多,很多故居已不能复建,故做文化墙展示。。。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世称颜鲁公,曾任升州刺史,进献《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建议设放生池81处,在乌龙潭辟放生池,亲书《天下放生池牌铭》

谭元春,明末著名文学家,与钟惺等同为“竞陵派”创始人。文风幽深孤峭,居乌龙潭畔。著有初游,再有,三游乌龙潭记。
说一下三游乌龙潭记的第一和第二段。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啥意思呢?说的是一群志同道合之朋友相约在乌龙潭一游,傍晚的时节,且走且游,指点景色,触景生情。呜呼,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所说的景,所看的潭,早已埋没在岁月里。唏嘘,岁月无情啊!(下面是一二段译文,可以细细琢磨一番)
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 南京 城门,清凉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 凉山 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细细品品那些文人雅士的情调)

文化墙

三游乌龙潭

书情,
黄虞稷(1629-1691年),字俞邰,号楮园,明末清初 晋江 安海人,著名藏书家。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黄居中之子。崇祯中随其父移居 南京 。
与藏书名家丁雄飞约定每月互访,质疑问难,书林传为美谈。
丁雄飞(1605~1687)明末清初藏书家。字菡生,号倦眉居士,江浦(今 江苏 南京 )人。
13岁随父至温陵(今 福建 泉州 ),父丁 明登 ,字莲侣,收藏图书2万余卷,他读尽父所藏书,耳濡目染,遂笃志于藏书,自温陵返家后,所集资财颇多,至 常州 ,见书肆林立,典册如山,以所有资金购古书。其妻亦有藏书之癖,不惜变卖、典当其陪嫁物品为购书之资。父卒后,有遗书20柜,分12部,建藏书楼与乌龙潭上,名“心太平庵”,尤多秘本。楼有三楹,两楹以贮书,一为校书之所。与藏书家黄虞稷结为挚友,相距10余里,两人互定为约,每月13日他到黄虞稷处,25日黄虞稷到他处,相互质证,借书、抄书、校勘,要务有妨则预日辞。约会日不入他客,借书以半月为率,还书不得托人转致。
御赐教宗祠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安徽 安庆 府 桐城 县人。生于 江宁 府(今 南京 六合留稼村)。是清代散文家, 桐城 派散文创始人,晚年归隐 江宁 ,在乌龙潭畔筑庐以居,教子课徒。

御赐教忠祠

少年初识愁滋味

随园老人话诗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文坛盟主,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 仓山 居士、随园主人等,祖籍 浙江 慈溪 ,出生于钱塘(今 浙江 杭州 )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 食家。其辞官后隐居于 南京 小苍山随园,于1798年去世。
随园,原为曹頫所建,后归金陵织造隋赫德所有,后又为袁枚所有。地点位于金陵小 仓山 (今 南京 市广州 路西侧)。
月夜巧对
陶澍(shù)(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 湖南 安化 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
陶澍与魏源在龙蟠里比邻而居,过往甚密。一晚,两人潭上赏月。陶曰,“乌龙美景,秀色可餐”。魏对,:有此妙处,何必西湖“。乌龙潭自此得”小西湖“美称。

缪荃孙(1844年—1919年),字炎之,又字筱珊,号艺风, 江苏 江阴 人, 中国 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 中国 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 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是清光绪年间进士,幼承家学,11岁修毕五经,丽正书院肄业,习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24岁应 四川 乡试中举。1876年,他33岁时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事编撰校勘十余年。1888年任南菁书院山长,1891年掌泺源书院,1894年任 南京 钟山书院山长兼掌 常州 龙城书院。1901年任江楚编译局总纂,1902年5月出任学堂总稽查,负责筹建 江南 最高学府 三江 师范学堂,并与徐乃昌、柳诒徵等七教席赴东洋考察学务,学堂遂仿 日本 东京 大学,在 南京 国子监旧址筑校,以后更名两江师范及复建 南京 高师,为 南京 大学近代校史之开端。1907年受聘筹建 江南 图书馆(今南京 图书馆),出任总办。1909年受聘创办 北京 京师图书馆,任正监督。1914年任清史总纂,1919年12月22日在 上海 逝世。
这里说的是廖荃荪,他的情况上面说了不少,但是没有说他和乌龙潭有何关系?最后查了一些材料,说是廖好游山玩水,其中清 凉山 经常来,来了清 凉山 很有可能顺便一游乌龙潭,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廖曾任 江南 图书馆总办。所以廖荃荪自然和乌龙潭有了很大的关系。
这 江南 图书馆位于 南京 市鼓楼区清 凉山 下,龙蟠里9号,是由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于1907年奏请清廷创办的;同时奏请清政府筹款7.3万元,将“八千卷楼”藏书全部收购,还购得武昌范氏“月槎木樨香馆”的藏书4557种,并委派缪荃孙为图书馆总办(馆长)、陈庆年为坐办(副馆长)。与此同时,又在 南京 清 凉山 之侧的龙蟠里惜阴书院旧址兴建书库两幢,崇楼广厦,共44间,珍藏宋、元、明、清秘籍珍本,名家批校本,精抄本共达5万余册。经过3年筹建,于1911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阅览,定名为 江南 图书馆;现为 南京 图书馆古籍部。
再说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 安徽 全椒 人。清代 咸丰 三年(1853)进士。曾官杭州 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著有《藤香馆集》,附词二种:《西湖橹唱》、《江舟欸乃》 。为 台湾 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
有关薛时雨和乌龙潭说的还是他和书院的关系, 江南 图书馆的前身,惜音书院有关。
薛时雨 杭州 任知府三年多。任御使的仲兄薛春黎前往 江西 主考乡试,在试院暴病身亡,巡抚急调薛时雨改任 江西 乡试提调官。在充任提调官中,薛时雨看透了官场腐败,愤然托病辞归,这年不到50岁,浙江 巡抚马新贻深知他的学识才干,以二品衔候选道解来挽留他,他坚辞不授。马新贻聘他于 杭州 主讲崇文书院,主讲崇文书院三年期间,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于 杭州 西湖 凤林 寺后建造住舍,取名“薛庐”。后到 江宁 主讲“尊经书院”、“惜阴书院”,于 南京 钟山山麓也造“薛庐”。(在这块牌子上写的是在乌龙潭筑“薛庐”
好了这些文人骚客,雅士官员与乌龙潭的渊源总算写完了,也让我查了不少资料,这资料也是说法不一,仅供参考了。

往前走绿树茵茵,小桥流水。

树荫中的亭阁

绿树后面的潭水

凉亭

竹林小道

龙游 亭肯定 和龙 有关系了,这里本身就是乌龙潭,另还有传说。相传三国时诸葛零出使东吴,与蛇山驻马论事,在此饮马。此处有后人竖石马一尊祀之。2007年 新建 龙游 亭,取诸葛亮号卧龙,以纪念其自此一游之意。

乌龙潭景色

大观园肯定和红楼梦,曹雪芹有关喽。

石头记

没有石头记哪有红楼梦。

小道

藕香榭。。。颜真卿书画院,似乎有点不太协调?

藕香榭,藕香榭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处景观建筑,《释名》云:“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贾母二宴大观园时,在大观东面的缀锦阁底下吃酒,让女戏子们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演习乐曲,借着水音欣赏,箫管悠扬笙婉转,乐声穿林渡水而来,格外好听。
“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众人)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贾母)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红楼梦段落)

由此可见,藕香榭是一个建筑群,而不是单一一个水榭,这个建筑群由水榭、小亭子、曲廊和曲折竹桥所共同构成,四面荷花盛开,不远处岸上有两棵桂花树。另外,惜春的住所“暖香坞”离藕香榭不远,大观园中的人去惜春处总要“穿藕香榭,过暖香坞来”。海棠诗社中惜春就以“藕榭”为自己的雅号。
只可惜这里早已不是原来的藕香榭,坐在这里的人也不是昔日的老爷太太,小姐公子哥。。。

旁边倒是有处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

那年月曹大公子是否在这里“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

这景这情,遥想当年。。。。。。
差不多了,准备回府。这里的景和这里的触景生情,足以让你感慨。

出的乌龙潭,园外有座乌龙桥,相传建于晋代,最早的乌龙桥早已灰飞烟灭。现桥建于2007年。

说是乌龙桥三字是由包拯三十代嫡孙包胜利所题,不知包家与乌龙潭,乌龙桥啥关系?

乌龙潭外还有一处挺吓人威武的牌楼,只是和乌龙潭没有丝毫关系,我还进去看看,是个断头路,有个什么单位在里面。

门外还有一处号称吉 尼斯 记录的桥, 中国 象棋桥,是目前唯一以 中国 象棋为桥面的景观桥。2001年7月被 上海 大世界基 尼斯 总部认定为“最大的景观象棋、棋盘、 中国 象棋桥”。

乌龙潭自清初便成为“老 南京 ”下棋、揽胜的风景佳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专有一页描写“大老官”们在乌龙潭下棋揽胜的趣事。为弘扬民族象棋文化,于此设计建造了这座象棋桥。

楚河 汉界,项羽刘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