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川人文:明朝那些事之五:请我叫王泰,是该为我正名的时候了

 桂临塞上 2021-08-05

如果您初到银川,听到有人跟大巴司机或者打车说:我要到李俊,或者说我要到潘昶,常信之类的时候,千万不要感到奇怪。因为在银川,很多地名都是由人名来命名的。

藏于镇北堡

在永宁县城的杨和大街一直向南往望洪镇(以前叫王洪堡)方向走的时候,会看到左拐的路口处有一个蓝底白字路牌,上面写着大大的两个字:王太。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人的名字。

威记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的,可是,总觉得这名字有些特别,有些不符合人们通常的起名常识,显得有些过于随意。后来,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宁夏的志书,才知道,原来此王太是彼王泰。

说起这个王泰,可是赫赫有名的宁夏名将。他是宁夏本地人,志书里是这样记载的:王泰,弘治年间,王泰在河东领兵与贼兵作战中战死。

永宁纳家户寺模型

大明弘治年间,正是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间(公元1487-1505年),他躬行节俭,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励精图治,史称“弘治中兴”。

明孝宗还重视军事,爱护武将!重视边地军备加强和补充!

他先后三次派兵收复哈密,对河套地区的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反复多次入侵,均进行有效打击,绝不手软,使其败走,占不了半点便宜。最著名的战役有:1488年都指挥廖冰击败小王子于兰州。1497年甘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1500年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1503年朱晖袭小王子于河套。

虽然明孝宗朱祐樘不怕打仗,但是,他奉行和平政策,采取积极防御抗战的战略。特别是对鞑靼小王子。那时候,明朝北境最大的威胁就是河套地区的鞑靼和瓦刺势力,他们时常南下侵扰银川平原。

因为北方天气寒冷,地大,但是贫瘠。加上他们又懒,就想不劳而获。宁夏镇(银川平原)就不同了,美丽富饶,沃原千里,都说“天下黄河富银川”,真不是吹的,在明朝戍边将士和百姓一百多年的耕耘之下,已然一幅“塞上江南”的锦绣图画,这样的物产富饶之地,当然是他们垂涎的对象。

这坏蛋时战时和,不时地翻越贺兰山,侵扰明境的宁夏镇(如今的银川平原)。打赢就抢,打输就跑。在明孝宗朱祐樘统治期间,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等的多次入侵只是采取抗战驱赶之策,没有劳师远征,没有深入沙漠主动出攻击小王子、火筛老巢,更没有主动对邻国发动大规模征战。不得不说他们真是宁夏的祸害。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人公-王泰!

王泰,他的出身也不是那么简单,刚从军那会,正是明朝戍边名将张泰出任宁夏左屯指挥使的时候。张泰在宁夏戎马为官三十余年,“为人深沉有识。自结发用兵无挫衄,累效奇绩,有古良将风。”

据志载,张泰在任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佩征西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宁夏期间,“宁夏境内,凡一关一堠之设,一营一阵之法,与夫兵车火炮之制,皆出其谋画”。所以,王泰在张泰手下是学得不少本事的。

在一次次地对鞑靼的侵袭战中,他作战勇敢,不怕死,也得到了张泰的赏识,可能也因为王泰的名字里也有一个“泰”字吧,总之,王泰在张泰的提携中,还有自己的努力中,慢慢从驻守屯子的一名普通士兵,一路升官。

到弘治年间,他接任任宁夏左屯卫指挥使。每次鞑靼小王子派兵侵扰银川平原,王泰都领兵前去堵截迎战,身先士卒,勇猛异常,杀入敌阵中拼杀,并屡立军功,后升都指挥佥事(官职)。

最后一次,在鞑靼再一次跨越长城边墙,袭扰河东的时候,王泰当时巡守花马池,于是照常领兵迎敌,一马当先杀入敌军中,可是,这次鞑靼不是小部队侵袭,由于已近隆冬,鞑靼需要过冬物资,于是派遣大军前来掠夺。以少战多之下,王泰血战而死。明朝也痛失一位大将。

后来鞑靼败退,他的儿子王通带人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父亲满身是血,创伤无数,军服都和身体粘成一片了。可想当时仗打得是如此的惨烈。王通也因为父亲的军功,由指挥使升任都指挥。

往事悠悠,王泰也变成了王太,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地名,而且是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寂寥的村子名字。英雄的英勇过往不再被人提及。可惜,可悲,可叹!

如果他泉下有知,可能他会大喊一声,请叫我:王泰!

王泰,你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