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引导的本质是锚定思维

 ht87 2021-08-05

世间所有知识思想,都是人们经过一些思维过程之后下的蛋,所以重要的不是知识思想,而是你的思维过程。

有人问我什么是引导?我对引导的定义是,引导是帮助学员富有成效地思考,帮助学员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一种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系列方法和工具,所以引导实际上就是促成建构和帮助思考的一种技术,英文叫Facilitation,翻译过来就是“让……变容易”,引导就是让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变容易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教学引导呢?那就是在课堂上,老师虽然没办法控制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老师能通过语言、通过引导的一系列方法和工具,锚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维方式。

既然如此,那么作为老师,你一定要掌握意识的活动状态。只有懂得意识是怎么运行的,你才能知道引导的方向,才有可能把教学的引导发挥出来。

图片

人的意识活动的状态可以简单地分为四种:感知、联想、评估、决策。只要人们处于清醒状态,意识就在从事着这四种活动之一。要么在感知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身心感受;要么把感知到的事情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联想,想象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境;要么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估,寻找内在的规律;要么在做决策。感知、联想、评估、决策这四大形态经常穿插进行,甚至会相互嵌套。感知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小的评估,评估信息不够的时候又会去补充感知,更多的时候感知和联想完美地合作而形成评估结论,进而影响决策过程。

比如,你看到茂密的草丛中露出黄黑相间的斑纹和卷曲尾巴,很快就会联想到一只大老虎的样子。实际上,你感知到的部分只是一只老虎的斑纹和尾巴,老虎的其余部分是你通过知觉联想得到的。当你判断它是一只藏在草丛中的大老虎的时候,自然就会得出应对决策:危险,快跑!大脑完成所有这一系列过程也许连一秒钟都不需要,意识的这四大动作的切换非常敏捷灵活,感觉和知觉的完美配合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很难觉察。

再比如,你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一个人挡住你的去路,说:“这不是老同学吗?你还记得我吗?”你马上打量了眼前这个人(感知),然后大脑进入紧张的搜索状态,在记忆库里找老同学的身影(联想),把眼前的人和知觉记忆中的同学进行匹配。你终于想起来了(决策),说:“这不是小学同学,外号机灵猴吗?”对方激动地紧紧地握着你的手,说:“真是好哥们儿,20多年过去了,居然还能认出我来。”你暗自庆幸,这小子虽然中年发福了,但要不是那双叽里咕噜的圆眼睛,以及浑身散发的那股机灵劲儿,我还真认不出来了(评估)。你是用当下收集的感觉线索和20年前对他的知觉经验进行匹配,认出了小学同学。

在酒桌上,你结识不久的朋友突然问:“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他这是让你的意识对他进行评估,而你的意识不会马上评估。你先要感知一下他的表情:什么眼神?什么意图?是闹着玩的,还是认真的?然后进入联想状态,意识会带你像放电影一样回想那些跟他打交道的关键时刻,那些印象很深刻的场景,有好的印象,也有不好的印象。综合评估后你可能得出一个结论。但是话到嘴边,你的经验告诉你一定要讲实话。这时候你的潜意识跳出来提醒你:“不能那么直说,换一种说法也许更好。”于是,你的意识临时换了一套说辞:“你这人,够哥们儿,值得深交。”而你朋友的潜意识似乎洞察到了你心里想的跟嘴上说的不太一致,说:“你没骗我吧?”你赶紧回应说:“哪里,哪里。我说的都是真的。”

一个评估的问题,激发了一连串的思维过程,其中既有你的意识跟你朋友的意识对话,也有你的意识跟你的潜意识对话,还有你的潜意识跟你朋友的潜意识对话,当然,你朋友的意识也在跟他的潜意识对话。

图片

概而言之,感知和联想对应的是思维的发散过程,评估和决策对应的是思维的收敛过程。课堂上,讲师完全可以用语言引导学员的意识,使其进入某个状态。

讲师问:“你从这幅书法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学员的思维完全是发散的,书法的字面含义、落款、图章、装裱等都可能被注意到。

讲师问:“大家看看这幅书法作品有什么特点?”学员的思维就被引导到收敛状态,他们要把自己所看到的具体特征归纳成一些特点。

讲师问:“你喜不喜欢这幅书法作品?”学员的思维就处于完全收敛状态,只能回答“喜欢”或“不喜欢”。

作为讲师,尽管不知道学员的内心会怎么想,却可以通过恰当的提问来引导学员思考的方式和方向。讲师问“还有呢”,在暗示学员继续发言;如果问“还有吗”,则有暗示学员收敛的意思,言下之意,没有或者不重要的就别说了。

行动学习中有一个较常用的工具叫作焦点会话法(也称ORID)。这种方法引导人们经历一种发散与聚焦结合的“发现对话”,帮助人们一起思考;其操作过程由催化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员的意识活动,逐渐把学员从表象感知带到工作和生活的深层含义里。四步分别是:

探索事实(Objective):引导学员分享其感知到的客观事实,如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触摸到的等。

处理反应(Reflective):聚焦情绪感受,问学员对某些事情或话语的感觉,如什么令他们生气、兴奋、好奇、恐惧等。

理性诠释(Interpretive):引导学员理性诠释,如问意义、目的、重要性、价值等。

决定行动(Decisional):引导学员决策,包括如何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等。

不难看出,ORID反映了人们心智活动的一个自然过程,按照人们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自然习惯,引导人们富有成效地思考。ORID 的四步与意识的四大状态基本吻合,也就是感知、联想、评估、决策的过程。

想要深入学习教学引导,欢迎参加我的线上训练营——《18天魅力引导训练营》,首期7月30日正式开营,切勿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