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财长试图团结民众支持民主党更大的3.5万亿美元支出计划

 全球宏观对冲 2021-08-06

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试图团结民众支持美国两党基础设施法案和民主党更大的3.5万亿美元支出计划,8月4日的演讲中,耶伦将表示,实施拜登(Joe Biden)的经济计划是保持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关键。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8月4日报道,耶伦将在亚特兰大发表的演讲中表示,美国经济从衰退中迅速反弹是拜登政府决策的直接结果。

CNBC获得的演讲副本显示,该演讲旨在动员美国民众支持两党提出的数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法案和民主党提出的3.5万亿美元支出计划。耶伦将表示,“我们已经习惯了美国是全球最出类拔萃的经济大国。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但有了这些投资,我相信我们能做到。”

耶伦在事先准备好的讲话中说,“我们注定不会保持这种状态,但有了这些投资,我相信我们会。我们现在有机会修复我们破碎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比以往更公平、更强大的经济。”

她的评论发表在与国会谈判的关键时刻。参议院正在就基础设施法案的最终细节讨价还价,而民主党则试图在更广泛的支出方案上团结本党。耶伦将敦促国会议员不要失去他们的雄心,她说,美国的经济复苏“不是在违约的情况下发生的”。

美联储布拉德:

去年12月和1月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像预测的那么大;

疫情仍在继续,而美国公司和消费者已经找到了工作、生产和消费的方法。

尽管出现了疫情,但宏观经济仍取得了相当好的结果;

由于疫情的影响,从事接触较多的工作的人仍然对返回工作有些犹豫。

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通胀冲击;

认为通胀将比一些人预期的更持久;

预计2022年的通胀率将达到2.5%至3%。

认为不会出现“缩债恐慌”,市场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劳动力市场肯定在改善,人们将在未来几个月找到工作。

很明显,事情的进展比美联储在2020年12月的预期要快得多;

在完全结束资产购买后,美联储将能够在明年上半年评估资产购买的情况。

美联储应该在2022年第一季度结束债券购买;

目前我们并不真的需要购买资产,经济正在强劲复苏。

在一个月内增加100万个工作岗位并不容易;

预计美国劳动力市场每月将增加约50万个工作岗位。

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债都给长期利率带来了下行压力。

德国7月建筑业活动报告:仍处于深度萎缩的状态,该行业继续受供应瓶颈和高通胀所制约,供应短缺继续拖累德国7月建筑活动,建筑活动和新订单都下滑;

成本以创纪录的速度上升,7月增速急剧加快;

土木工程和商业活动再次大幅下降,不过房地产业复苏势头在增强;

建筑商们对其增长前景持悲观态度,短缺是负面情绪的核心;

鉴于供应链压力料将持续、全球新冠病例增加等,下半年仍可能看到很大的价格压力存续。

英国7月份建筑业活动报告:

7月数据标志着建筑业复苏自今年年初以来首次真正放缓,建筑业产出大幅下降,所有主要建筑工作领域都失去动力,但房屋建设仍是推动整体经济活动的关键支柱。英国建筑企业无法将产出增幅维持在6月创下的24年来高位上,特别是在供应普遍短缺、承接额外订单的能力受限的情况下。材料的交货期长和可用承包商更短缺被认为是阻碍现场工作工作的因素。采购成本的再次快速上升和全球供需失衡有关,但本地问题也加剧了通胀压力——比如严重缺乏运输能力、不断有关于英国脱欧贸易摩擦的报道以及由于异常强的需求所导致的承包商更严重短缺等。

欧洲央行经济公报:

复苏在进行中,但德尔塔变种病毒是不确定性增加的来源;尽管存在供应瓶颈,但制造业料将表现强劲;重新开放支持服务业强劲反弹;不过德尔塔变种新冠病毒可能会抑制服务业复苏;预计未来几个月里通胀将进一步上升,而后在明年下降;中期通胀前景仍然低迷

路透调查的62位分析师中,有39位对美元兑主要货币在未来12个月内走软不抱信心

市场消息显示:美国总统拜登将在当地时间明天下午3点讨论清洁能源汽车和卡车问题

美国7月ADP就业人数新增33万,预期68.3万,前值69.2万。美国7月ISM非制造业PMI录得64.1,预期60.5,前值60.1

●美联储布拉德:已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通货膨胀冲击;认为通胀将比一些人预期的更持久;预计2022年的通胀率将达到2.5%至3%;通货膨胀会下降,但不会像一些人希望的那样快。

●美联储布拉德:在完全结束资产购买后,美联储将能够在明年上半年评估资产购买的情况;美联储应该在2022年第一季度结束债券购买;目前并不真的需要购买资产,经济正在大量复苏;需要从现在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在2022年会是什么样子。

美国财政部预计最早11月削减附息国债发行规模;美国财政部将在再融资中发行1260亿美元3年、10年和30年期国债。

●随着投资者追逐收益率,德国国债延续牛市趋平走势,基准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自2月2日以来首次跌破欧洲央行-0.5%的存款利率。整个德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周一都跌至0%以下,也是六个月来首次。

日本单日新增确诊病例1.4万,创新高

据报道,8月4日,日本国内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4000例,为14207例,达到疫情暴发以来新高。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首都圈地区,德尔塔变异毒株占比约9成。此外,日本首相菅义伟4日就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再次表示,“力争本月底实现逾4成国民完成第2剂接种”。

泰国新增新冠确诊20920例,创疫情以来最高纪录

泰国周四报告,新增新冠确诊病例20920例,创疫情以来最高纪录,累计确诊693305例。此外,泰国卫生部的网站显示,新增160例死亡病例,累计死亡5663例。

日本创2013年以来最大人口降幅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总务省4日发布的人口动态调查结果显示,截至今年1月1日,包括常住日本的外国人在内,日本总人口降至1.2665亿,相比前一年减少超过48万人,减少人数和幅度均为2013年以来最大。日本2013年起将常住外籍人员纳入人口总量统计。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仅首都圈和冲绳县人口增加,其余42个道府县人口均减少。首都东京都人口增速放缓,共同社解读,这可能是新冠疫情促使东京居民搬离人口稠密的市区所致。

印尼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增速创17年新高

印尼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3.31%,增速高于市场预期的2.69%;同比增长7.07%。也高于市场预期的6.72%,且创下2004年第四季度以来最高水平。不过,印尼统计局表示,部分由于去年疫情导致基数较低所致。同时,严峻的疫情可能拖累印尼第三季度表现。周三印尼疫情相关登记死亡人数超过10万。当前,印尼正处于新一轮封锁中。

媒体:软银投资的加州汽车租赁公司Fair考虑破产

据报道,软银愿景基金持股的加州汽车租赁初创公司Fair Financial Corp.考虑包括破产在内的若干选项,该初创公司正在筹备一份破产重组文件。软银对Fair持有三分之一的股权,并为其债务扮演高级有担保贷款人角色。Fair已经募资大约4.50亿美元股权和5.00亿美元债务,其中3.15亿美元由软银出资。

当地时间周三,据媒体报道称,为了尽快复飞,波音公司 (NYSE:BA)一架737 MAX飞机已经启程前往中国接受飞行检测。

飞行跟踪网站FlightRadar24显示,这架737 MAX 测试飞机于当地时间上午 8 点 17 分从西雅图附近的波音机场起飞,在大约5.5个小时后,降落在檀香山外的John Rodgers机场,完成了穿越太平洋之旅的第一站。知情人士预计,试飞将在未来几天内进行,但在中国的试飞检测工作可能需要花费数月才能完成。上周,波音公司CEO Dave Calhoun表示,他预计737 MAX复飞将在年底前获得中国批准。自2019年3月起,由于接连发生两起致命堕机事故,波音737 MAX飞机被全球多国监管部门勒令停飞。目前,全球已有30多家航空公司和大约175个国家和地区允许波音737 MAX复飞,但其中并不包括中国。

据新华社报道,以色列国防军4日发表声明说,当天有三枚火箭弹从黎巴嫩方向射向以色列。作为回应,以军炮兵对黎巴嫩境内发动了袭击。黎巴嫩媒体报道说,以军向黎境内发射了6发炮弹。而本周早些时候,悬挂巴拿马国旗的沥青油轮“Asphalt Princess”号,在通往霍尔木兹海峡的阿拉伯海水域遭到扣押。虽然根据周三最新消息,目前劫持者已经离开了“Asphalt Princess”号,且劫持者身份未得到证实,但美国国务院周三表示认为伊朗是幕后黑手。上周四,一艘以色列油轮在阿曼海岸附近遭到无人机袭击,两名船员死亡,包括一名罗马尼亚人和一名英国人。以色列也将此事归咎于伊朗。ANDA高级分析师Edward Moya表示:“上周的无人机袭击令局势变得紧张,伊核协议谈判似乎将很漫长,而对伊朗的制裁不太可能立即解除。”这名分析师还指出,对飓风可能导致供应中断的预期也支撑了油价。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周三上调了大西洋全年飓风预测,该机构估计有65%的可能性超过正常季节,飓风数量在三到五个之间。不过,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大幅增加。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截至7月30日止一周,美国原油库存大幅增加362.6万桶,而市场原本预期将减少310.2万桶。但数据还显示,美国汽油库存大幅减少530万桶,降幅远超预期的178万桶。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美国汽油库存降至2020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表明美国的燃油需求相当有韧性。”

在过去数年间,马云已屡次减持股票。在2014年的阿里巴巴招股书中,马云持股比例尚为8.9%。此后马云多次减持,还曾连续上榜2018年、2019年的胡润套现企业家30强排行榜;2020年7月,马云再次因减持套现约430亿元人民币引发热议,彼时其持股比例已降至4.8%。

从世界各国普遍规律来看,经济越是发达地区,民众的生育意愿越低。并且整个社会的生育率一旦下降,就很难再提升回来。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高、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是是4.38、0.52、0.08万美元,2019年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生育率分别是1.57、2.3、4.57。

2021年初的时候韩国爆出生育率仅有0.84,创下人类各国历史最低值。一时间,网上都在讨论韩国还有多少年会自然消亡。事实上中国的生育情况比韩国更为严峻。从数据来看,1984年韩国生育率跌破2,当时韩国的人均GDP是0.5万美元(剔除通胀影响后)。1992年中国生育率跌破2,当时其人均GDP仅有0.09万美元。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人均GDP是1.05万美元,生育率低至1.3%。人均GDP远不如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同时,生育率却比发达国家还要低,说明中国提高生育率已经刻不容缓了。

为了提高生育率2021年中国出台多项措施。8月4日北京卫健委表示:2021年5月31号(含)之后生育三孩的家庭,女职工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生育奖励假30天,其配偶享受陪产假15天。生育成本让企业承担并不现实,法律强制产假过长会让女性在职场中遭遇歧视。成本最终还是由育龄女性承担,因此产假延长并不能提高生育意愿。比如德国的女性生育总假期长度为42.6周,但2017年生育率仅为1.57;而英国的总假期长度为11.7周,但总和生育率为1.79。

中国向来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2015年10月开放二胎后人口增长却不及官方和联合国预期。资料显示: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方案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为14.4亿。双方均高估了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

关于生育问题,两千年前的名人孔融有个著名的论述:“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暂不考虑他那样冷血的论述正确与否,但其言论隐含的逻辑:“父母生孩子是出于自身需求”是有说服力的。生育常见的目的无非是需要有人养老陪伴,或是想要参与到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当中,体验那种独特的经历。当生养成本盖过预期需求时,适龄男女生育动力就会下降。对生育率下降的错误预判,恰恰透露出以往官方对民众生活成本压力的估计不足。

好在中国已经意识到问题,这两年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不断出手调控,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中国现行养老金是现收现付,劳动力缴纳的养老金直接转移支付给退休人员当退休金。换句话说现在的年轻人既要承担养老成本,也要承担生养成本,不堪重负。发达国家为了阻止生育率降低,都会对生孩子的家庭进行各种优惠补贴。

7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其官网上公开的建议答复中表示:在继续落实好现有相关税收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围绕更好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合理减轻企业用工成本,该局将与财政部等部门密切协作,统筹考虑政策可操作性、不同企业间的税收公平等方面因素,积极研究相关储备政策措施。希望促生育政策能尽快出台,遏制住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并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储备。以下是关键商品细节以及对战略储备水平的估算和评估。

根据过去的库存活动,分析师估计中国的铜、铝、锌战略储备分别为150-200万吨、80-90万吨及25-40万吨。

国家储备局还储备了关键的电池金属钴,业内消息人士估计中国持有约7000吨。它还持有镍和其他金属,包括锑、铟、锗和氧化钼。根据国际锡协会和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的说法,中国没有储备任何锡或铅。

中国的粮食储备足以养活14亿中国人,储备量超过6.5亿吨,但没有具体说能养活这些人口多长时间。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今年将启动建仓项目120个,建设仓容1085万吨。小麦和稻谷占中国国家粮食储备的70%左右。到2019年,中国的肉类储备有近100万吨猪肉。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2017年玉米国家储备估计约有2亿吨;到了2020年,随着国储局出售陈粮储备,这一数字几乎降至零,中国政府在2020年出售了超过5,600万吨玉米储备。该公司用于年度肉类采购以补充中央储备的金额将增加超过一倍,2020年和2021年最高达到14.8亿元人民币(2.286亿美元)。按照每吨进口猪肉成本约2,000美元,这些资金将可购买大约11.5万吨。

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s估计,中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SPR)为2.2亿桶,相当于15天的需求量。

包括SPR、商业储存和石油公司库存在内的原油库存总量,估计能够满足60天的消费。

国际能源署(IEA)建议成员国保持90天的石油净进口储备,不过中国不是IEA成员国。

2019年9月,中国国家能源局表示,包括SPR、石油公司和商业油罐储油在内,中国的石油库存约为80天的净进口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4月要求今年的煤炭储备要达到1.2亿吨以上。发改委还设定了建立4亿吨商业煤炭储备的目标,预计发电厂将持有约2亿吨,煤矿企业持有1亿吨,煤炭经销商持有1亿吨。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FED)副主席克拉里达周三表示,鉴于经济从新冠大流行中复苏的速度惊人,美联储可能在2023年开始加息。与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另外两名决策者,他们也表示希望尽快开始缩减大规模购债计划,尽管其中一位,达拉斯联储总裁柯普朗明确表示,他认为提前缩减每月1,200亿美元资产购买步伐,不是加速升息的前兆,而是预示着美联储将以更“耐心的态度”对待升息。

综合来看,这几位官员的讲话为美联储较预期更快削减对经济的支持铺平了道路。他们的讲话还凸显出,美联储内部围绕如何以及何时采取行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随着更多经济数据出炉,这场辩论可能在未来几周达到高潮。

目前,美国经济正从疫情造成的重创中复苏,就业岗位比疫情爆发前少680万个,但通胀率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尽管就业岗位缺口对部分美联储决策者而言意味着,现在削减货币政策支持还为时过早,但高通胀数据却让其他决策者犹豫不决。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表示,美联储离考虑升息“显然还有一段距离”,尽管他承认决策者正密切关注通胀,以确保当前通胀超过目标的情况不会持续下去。

周三,克拉里达对美国经济何时能实现美联储的充分就业和2%灵活通胀目标表达了更为乐观的看法,不过,他也支持鲍威尔的预期,即Delta变种病毒不会让经济偏离轨道。

“我认为,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这些…必要条件将在2022年年底前得到满足,”克拉里达在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举办的线上直播讨论准备的讲话中表示,“在这些条件下,2023年开始政策正常化将完全符合我们新的灵活平均通胀目标框架。”

这是克拉里达近两个月来首次发表评论。就在几天前,美联储理事沃勒表示,联储应该在10月开始放慢购债步伐。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表示,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她希望掌握更多数据。

鲍威尔上周表示,就业市场距离美联储设定的缩减购买美国公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门槛“还有一段距离”。

“我认为公开市场委员会和理事会内部似乎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III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分析师Karim Basta表示。“地区联储总裁公开发表截然不同的观点实属罕见。”

削减资产购买规模

克拉里达表示,他“肯定”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看到美联储宣布缩减购债规模。

周三早些时候,圣路易斯联储总裁布拉德也呼吁加快缩减购债规模,重申他支持这一举措,因为这将使美联储可以在明年必要时升息。布拉德在接受《华盛顿邮报》在线采访时表示,他预计经济将在明年夏天恢复到疫情前的就业水平。

“明年夏季,通胀将远高于目标,就业也将回到疫情前水平,”布拉德称,“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为此做好准备。”

周三接受路透采访时,柯普朗支持应“很快”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但与布拉德和沃勒不同,他希望逐步削减购买步伐,且并称这样做将给予联储更大的灵活性,使其在升息时保持“耐心”。

他指出,“我关于购债的评论,并不是有意暗示我希望对联邦基金利率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然而,缩减购债规模并非已成定局。

克拉里达表示,随着阻碍劳动力供应的因素消散,他预计今年秋季美国就业岗位将录得一些“相当健康”的增长。他仍预计目前的高通胀数据将会回落,但如果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今年如他预计的那样超过3%,他会认为这超过了适度升穿目标。

“我认为我的通胀预期面临上行风险,”克拉里达称,决策者应该“同步”关注美联储的两个目标--充分就业和通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并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储备。以下是关键商品细节以及对战略储备水平的估算和评估。

根据过去的库存活动,分析师估计中国的铜、铝、锌战略储备分别为150-200万吨、80-90万吨及25-40万吨。

国家储备局还储备了关键的电池金属钴,业内消息人士估计中国持有约7000吨。它还持有镍和其他金属,包括锑、铟、锗和氧化钼。根据国际锡协会和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的说法,中国没有储备任何锡或铅。

中国的粮食储备足以养活14亿中国人,储备量超过6.5亿吨,但没有具体说能养活这些人口多长时间。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今年将启动建仓项目120个,建设仓容1085万吨。小麦和稻谷占中国国家粮食储备的70%左右。到2019年,中国的肉类储备有近100万吨猪肉。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2017年玉米国家储备估计约有2亿吨;到了2020年,随着国储局出售陈粮储备,这一数字几乎降至零,中国政府在2020年出售了超过5,600万吨玉米储备。该公司用于年度肉类采购以补充中央储备的金额将增加超过一倍,2020年和2021年最高达到14.8亿元人民币(2.286亿美元)。按照每吨进口猪肉成本约2,000美元,这些资金将可购买大约11.5万吨。

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s估计,中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SPR)为2.2亿桶,相当于15天的需求量。

包括SPR、商业储存和石油公司库存在内的原油库存总量,估计能够满足60天的消费。

国际能源署(IEA)建议成员国保持90天的石油净进口储备,不过中国不是IEA成员国。

2019年9月,中国国家能源局表示,包括SPR、石油公司和商业油罐储油在内,中国的石油库存约为80天的净进口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4月要求今年的煤炭储备要达到1.2亿吨以上。发改委还设定了建立4亿吨商业煤炭储备的目标,预计发电厂将持有约2亿吨,煤矿企业持有1亿吨,煤炭经销商持有1亿吨。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FED)副主席克拉里达周三表示,鉴于经济从新冠大流行中复苏的速度惊人,美联储可能在2023年开始加息。与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另外两名决策者,他们也表示希望尽快开始缩减大规模购债计划,尽管其中一位,达拉斯联储总裁柯普朗明确表示,他认为提前缩减每月1,200亿美元资产购买步伐,不是加速升息的前兆,而是预示着美联储将以更“耐心的态度”对待升息。

综合来看,这几位官员的讲话为美联储较预期更快削减对经济的支持铺平了道路。他们的讲话还凸显出,美联储内部围绕如何以及何时采取行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随着更多经济数据出炉,这场辩论可能在未来几周达到高潮。

目前,美国经济正从疫情造成的重创中复苏,就业岗位比疫情爆发前少680万个,但通胀率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尽管就业岗位缺口对部分美联储决策者而言意味着,现在削减货币政策支持还为时过早,但高通胀数据却让其他决策者犹豫不决。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表示,美联储离考虑升息“显然还有一段距离”,尽管他承认决策者正密切关注通胀,以确保当前通胀超过目标的情况不会持续下去。

周三,克拉里达对美国经济何时能实现美联储的充分就业和2%灵活通胀目标表达了更为乐观的看法,不过,他也支持鲍威尔的预期,即Delta变种病毒不会让经济偏离轨道。

“我认为,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这些…必要条件将在2022年年底前得到满足,”克拉里达在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举办的线上直播讨论准备的讲话中表示,“在这些条件下,2023年开始政策正常化将完全符合我们新的灵活平均通胀目标框架。”

这是克拉里达近两个月来首次发表评论。就在几天前,美联储理事沃勒表示,联储应该在10月开始放慢购债步伐。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表示,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她希望掌握更多数据。

鲍威尔上周表示,就业市场距离美联储设定的缩减购买美国公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门槛“还有一段距离”。

“我认为公开市场委员会和理事会内部似乎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III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分析师Karim Basta表示。“地区联储总裁公开发表截然不同的观点实属罕见。”

削减资产购买规模

克拉里达表示,他“肯定”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看到美联储宣布缩减购债规模。

周三早些时候,圣路易斯联储总裁布拉德也呼吁加快缩减购债规模,重申他支持这一举措,因为这将使美联储可以在明年必要时升息。布拉德在接受《华盛顿邮报》在线采访时表示,他预计经济将在明年夏天恢复到疫情前的就业水平。

“明年夏季,通胀将远高于目标,就业也将回到疫情前水平,”布拉德称,“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为此做好准备。”

周三接受路透采访时,柯普朗支持应“很快”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但与布拉德和沃勒不同,他希望逐步削减购买步伐,且并称这样做将给予联储更大的灵活性,使其在升息时保持“耐心”。

他指出,“我关于购债的评论,并不是有意暗示我希望对联邦基金利率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然而,缩减购债规模并非已成定局。

克拉里达表示,随着阻碍劳动力供应的因素消散,他预计今年秋季美国就业岗位将录得一些“相当健康”的增长。他仍预计目前的高通胀数据将会回落,但如果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今年如他预计的那样超过3%,他会认为这超过了适度升穿目标。

“我认为我的通胀预期面临上行风险,”克拉里达称,决策者应该“同步”关注美联储的两个目标--充分就业和通胀。

在8月2-4日对60多名外汇策略师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预计美元兑大多数主要货币未来12个月将走弱,他们一年多来一直普遍这么认为。

当被问及他们对疲软的美元前景有多大信心时,62人中有39人(超过 60%)表示他们没有信心或一点信心也没有。其余23人表示他们要么有信心,要么非常有信心。

在回答了一额外问题的63人中,有36人也就是超过55%表示,未来三个月汇市波动将会加剧。23%的人认为波动程度不变,仅有四人预计会下降。

根据路透统计,周三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突破两亿,Delta变种病毒给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地区造成威胁。

根据路透统计,在240个国家中,至少有83个国家的新病例数正在上升,这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压力。

美国联邦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主任Rochelle Walensky博士本周表示,“虽然我们迫切希望结束这场大流行,但病毒显然没有离开我们。因此,我们的战斗必须再持续一段时间。”

全球至少有2.6%的人口被感染,由于许多地方的检测能力有限,真实数字可能更高。根据一项路透分析,如果感染人数是一个国家,它将是世界上第八大人口大国,仅次于尼日利亚。

根据上述分析,病例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突破一亿大关,而突破两亿只用了六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这场大流行已造成近440万人死亡。

七天平均新增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包括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伊朗,它们的单日累计新增病例数约占全球总病例数的38%。

美国占全球新增病例数的七分之一。美国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州,如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住院病例创纪录,尽管全美70%的成年人至少接种了一剂疫苗。

根据一项路透分析,东南亚国家的新增病例数也在增加。单日新增病例数占全球总病例数的15%,而该地区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