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有自己过不去的心理关

 古磨盘州人 2021-08-06

是非经过不知难。

很多事只有经历了,再回头分析总结的时候,你才知道可能更适合自己的答案,可在关口上,没有几个人能遵照别人的告诫和教导。

比如相亲,结过婚的人都知道,两个人是否适合组建家庭并生活幸福,更多的是考验两个人在一起的融洽和关爱能力,跟长相关联度不大,可当时相亲时,双方都是盯着对方的长相不放。老人一再提醒,长得好看不是用来吃的。可年轻人觉得长相比吃都重要。

再如求职和跳槽,求职的时候,求职者看中的都是单位的名气、效益、环境等因素;可离职的时候,大多说的是,单位的人际关系不好,直接领导对自己太苛刻等。试问,开始的时候,如告诉求职者,某单位的人际关系非常好,主管领导非常和善,其他的不说,他是否会选择来这家单位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个人心理追求的都是高大全,所谓的理由,只是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做出的选项排序。

举了两个例子做铺垫,现在回归正题,即我想阐述的让很多人曾经困惑的难题,孩子是否有起跑线?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估计所有的父母在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听到过这句话。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没有人给出过答案,胎教、幼教、小学教育、小升初?

在孩子的教育和培训问题上,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开始我是快乐学习的倡导者,依据是,我们小时候根本就没有学习过,后来也成长的很好。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孩子不用急于学习,让他们在幼年时期尽情地玩就很好。

后来,我彻底改变了。在别人孩子都在各个辅导班奔忙的时候,你如果让孩子放任自流,结果,孩子的成绩就会在班上垫底。垫底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的学习不好给孩子一种暗示,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从此,孩子学习不上心,且开始厌学。上辅导班学习不是目的,目的是,他能像别人一样,跟上大部队的成长节奏,让自己不掉队。

回顾孩子成长的经历,我现在得出的结论有三个:一是孩子的起跑线是他们父母,二是不要太在意一时的得失,三是在教育上必须得有跟父母阶层相称的投入,否则会失群。

孩子最终会是什么样,大概率来自于父母在社会阶层中属于什么样。人群里,90%是正常人,不超过10%走极端,其中5%是好的极端,5%是差的极端。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表现跟父母所在的群体应该相差不大,个别差异大的,那是极端情况。就是说,过程中,孩子可能有些起伏,可最终结果参照父母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差距。这就是,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的道理。

这个结论是我孩子参加某著名民办学校小升初考试后得出的,当时跟我一起交学费的父母,无论年龄、学历、资历、社会环境绝大部分都相差无几,都属于父母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所在单位也还说得过去,都是凭着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吃饭,收入水平也还算拿得出手的一群人。反过来一想也是如此,只有这些有追求的,且还能应付子女追求的父母,才可能选择让孩子报考这样的学校。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条波浪线,每个人波幅可能有不同,但是,他们围绕的轴心都是一样的,上上下下、起起伏伏,如果拿一时的得失进行比较,人就永远没有平衡的时候,谁都有高点,谁都有低点,重要的是看走势、观趋势,只要走势和趋势没有变化,就不要大惊小怪,事实上,走势和趋势是不可能轻易变化的,除非你的孩子就是属于那极端的5%。

是不是因为孩子最后都殊途同归,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就不用努力了呢?这个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因为这个层次的人就得做跟别人一样的事,别人的孩子补习了,你的孩子要是不参加,那就落单了,长此以往,孩子就变成了出群的孩子。上补习班也许不会让你孩子优秀,但是能保证他不脱离这个群体。

老古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儿孙当马牛。可现在有几个父母真的能做到如此的豁达和洒脱呢。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始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都担心孩子一朝落后,从此就永远地被人甩到后面。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人生的路就像树杈,哪个岔子上都可能开花结果,哪朵鲜花都是一样的明艳,每片叶子也许都有一样的精彩。

当然,我说的都是过来人的观点,假如还在过程中,谁的心理难免都是幻想,谁的心理难免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是真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