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善读14:伍子胥

 一中大语文 2021-08-06

一、故事新编

55、内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   )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   )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   ),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56、期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   )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   )。期(    )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    )归。莫非与佳期(   )而忘归耶?”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归。莫非与佳期(约会)而忘归耶?”

57、 奇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   ),甚奇(   )之,叹曰:“天下奇(   )才多矣!"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异的)才多矣!"

58、 迁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   )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   )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     )其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59、 请

外敌来犯,曹刿请(   )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   )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   )其奏瑟以助兴。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我)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二、追本溯源

55、内  nèi  nà

【本义】人从外面走进屋子里——进入。

【引申义】(一)

 1.进入房间后看清了里面的设置——里面、内部,与“外”相对。   

【成语举例】内顾之忧——海内无双——内外夹攻

【成语例释】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〇内外交困: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经典文言】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2.人的心思像间藏满秘密的屋子难以揣测一内心。

【成语举例】内圣外王——外圆内方

【成语例释】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〇外圆内方: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也指钱币。〇五内如焚:五内:五脏;俱:都;焚:烧。五脏都象着了火一样。形容象火烧得一样。比喻非常焦急。

【经典文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〇“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3.古代皇帝住的地方往往与外界隔绝一一皇宫、内室。

【经典文言】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引申义】(二)(以下义项读音为nà,后写作“纳”)

 1.把贡品交到国库里——交纳。

【经典文言】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允许别人进入房间——接纳、放入。

【经典文言】  距关,勿内诸侯。(司马迁《史记t项羽本纪·鸿门宴》)

   56、期  qī  jī

【本义】(形旁为“月”)约好时间相会(就像古诗中“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约会。

【成语例释】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经典文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引申义】

 1.约会时总希望对方按时到达——希望、期望。

【成语例释】不期而然: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经典文言】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约会时一方等待的时间有一定限度——时期、期限、时间。

【成语例释】为期不远:为:作为;期:日期,期限。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〇后会有期:期:时间。以后有见面的时候(用在分别时安慰对方)。

【经典文言】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〇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

3.相会的时间往往具有周期性——周期、期年、期月(此义项读音为ji)。

【经典文言】 期年(满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7、奇  qí  jī

【本义】一个人口气舒缓神态从容从而显得仪表不凡——不寻常、罕见的。

【成语例释】囤积居奇:囤、居:积聚;奇:稀少的物品。把稀少的货物储藏起来。指商人囤积大量商品,等待高价出卖,牟取暴利。〇旷世奇才:旷世:当代没有能相比的。指当代少见的奇才。

【经典文言】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屈原《涉江》) 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潜《移居》)

【引申义】

1.旷世奇人能做出奇特的举动——出人意料的、奇特的。

【成语例释】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〇   奇谈怪论: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经典文言】 兵贵奇,不贵众,临敌当以计取。    (《元史·叶李传》)

 2.杰出的人才往往形单影只——单数,与“偶”相对(此义项读为ji)。

【经典文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魏学洢《核舟记》)

   58、迁 

【本义】(鸟儿)从低处到高处迁移——登高(迁移)。

【成语例释】乔迁之喜: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引申义】(一)

1.人们搬家就像动物迁居——迁移。

【成语例释】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〇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经典文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卫风·氓》) 〇时北兵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迁居后人们和物品的位置有了——变化、转移。

【成语例释】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〇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经典文言】不迁怒(别人),不贰过(重复自己的过错)。   (《论语·雍也》)

【引申义】(二)

1.官职从低处到高处——升官、调动官职。

【经典文言】 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2.有升迁就有——降职、贬官、放逐、流放。

【成语例释】迁客骚人: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经典文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职,古代以“左”为卑)   (白居易《琵琶行》) 〇顷襄王怒而迁之。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9、请 

【本义】口中说话——告诉、请求、请(允许我)。

【成语例释】为民请命: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〇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经典文言】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〇公将战,曹刿请见。    (《左传·曹刿论战》)

【引申义】

 1.言谈中请求对方到自己家中做客——邀请。

【成语例释】请君入瓮: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经典文言】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2.要求别人接见自己——谒见、拜见。

【经典文言】 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班固《汉书·张汤传》)

三、经典人物

伍子胥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更为太子取妇。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费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訽,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俱,乃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申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庐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谿,为堂谿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注释】

见禽:被擒,被捕。禽,同“擒”。捕捉。

刚戾忍訽:刚强猛烈,忍受耻辱。戾,凶暴,猛烈。訽:耻辱。

贯(wān,弯)弓:弯弓,拉满弓。贯,通“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