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xianfengdui111 2021-08-06

现在自媒体很火,一个公司要是没有自己的自媒体,老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现代的自媒体是伴随着数字网络发展起来的,但在130多年前,也就是清末,就有个人创办了自己的媒体,你相信吗?

这事儿得从清末办报开始说起。

清末百日维新后,清ZF虽然杀了一批维新派,弄死了光绪帝,但挡不住民主、自由的呼声。

于是,清ZF被迫进行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放开对报纸的管制。

1908年《大清报律》颁行,将报刊创办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加保证金制——也就是说,你要办报,只要交点保证金登记一下就可以了。

而且,按当时ZF部门的办公情况来说,后期的监管约等于没有。

所以,当时办份报比现在搞个自媒体还方便。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其实中国的报纸出现很早,在唐朝,就有了ZF发行的“邸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1822年,在澳门创办的《蜜蜂华报》(Abelha da China)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一份外文报,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

19世纪末,欧洲的石印术传到了上海,《申报》的创办者、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印刷技术,于1877年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本画报《瀛寰画报》。

由于美查不确定画报的市场前景,因此《瀛寰画报》是实验性质的,不定期出版。

市场证明,人类永远是喜欢看图多过看字,美查见到《瀛寰画报》受到欢迎,就干脆在1884年开办了一份全新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你说为什么不继续把《瀛寰画报》办下去?

别忘了《瀛寰画报》只是个试验品,自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与其修修补补,还不如另起炉灶。

那为什么1884年才创办《点石斋画报》呢?

因为这一年正好发生了中法战争,按照美查(笔名:尊闻阁主人)本人的说法:“近以法越构衅,中朝决意用兵,敌忾之忱,薄海同具。好事者绘为战捷之图,市井购观,恣为谭助。”——我们这是为了支持中国对抗法国,用画图的形式来披露战况,激起国人的同仇敌忾之心。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报道法军与黑旗军交战的《力攻北宁》

美查请到了著名画家吴友如做主笔,“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

《点石斋画报》每月出版3期,随《申报》附送,每期8页,12期为一辑。

啥,你说为什么不用照片?

虽然1839 年摄影术一诞生就很快传入中国,但印刷水平跟不上啊!

当时是石印,就是在石板上用酸蚀刻出图案,怎么可能搞出摄影那么细腻的明暗层次出来?

在这种技术条件下,擅长用线条表现的中国画家就大有用武之地了。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当然,吴友如一个人是画不过来的。

于是,在美查的支持下,吴友如画室成立了,先后加入了金桂、苻节、周权、戴子谦、顾月洲等画师,这些人大多原来是画年画的,现在专门画时事了。

这些画师跟摄影记者最大的不同还不是一个用笔一个用照相机,而是一个呆在画室根据文字描述和自己的想象配图,另一个则是亲赴现场拍照。所以画师画出来的图,有些就难免失真,流于画师的臆想。

例如双翼飞机画成了这样,抽水机画成了水蛇……这也不能怪这些画师,毕竟当时中国比较闭塞,这些画师又没出过国,也没办法网络搜索,能根据描述画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当时画这些,画师是要承受很大压力的,写实不写实的在其次,关键是这些题材以前中国画里面是没有过的,有违传统。作为主笔,吴友如首当其冲,担下了大部分骂名。

吴友如没有退缩,他说:

“绘画当跟时代而变迁,时代有这东西,尽可取为画材。我们瞧了宋元人的画,没有个不以为古雅绝俗,岂知在宋元人当时作画,也不过画些眼前景物吧了。那么现在既有新事物和我们接触,为什么要把它拒绝呢!”

可见,吴友如是一位冲破中国绘画旧框框,融时代气息于画幅、富有创造力的画家。

徐悲鸿就很佩服吴友如,他说:

“吴友如是我的开蒙老师”。“近代画之巨匠,固当推任伯年为第一,但通俗之画家必当推苏州之吴友如。……不为士大夫所重,竟无名于美术史……”

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一名有艺术追求的画家,可以忍受同行对他的批评,但没法忍受老板对他的干涉。

美查是个商人,还是个歪果仁,凡事都从商业利益出发,经常对吴友如的创作指手画脚(这一幕很熟悉啊)。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久而久之,吴友如再也忍不了了,把桌子一拍:“老子不干了!”

1890年5月,吴友如离开了申报馆。

几个月后,也就是同年10月,上海英租界大马路(今南京路)与石路(今福建路)交口的公兴里,一份新画报《飞影阁画报》诞生了。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飞影阁画报》也是旬刊,石印,也刊载时事报道、社会风俗画,但偏向于以上层妇女人物为主。每期图画,第一幅为仕女,接着是七幅新闻时事画,再是百兽图说和闺艳汇编。

——这是吴友如用画报搞个人作品秀啊,不就是跟现在的自媒体一样么?

可惜画家的市场敏锐度还是差了点,换了一笑就会建议老吴把仕女画改成时装画,走时尚刊物路线,保准赚得盆满钵满,还能成为一代时尚教主。

《飞影阁画报》做了百期,吴友如还是觉得不能尽展他的艺术抱负,便将《飞影阁画报》转手了。

1893年8月,吴友如重新办了份《飞影阁画册》,每月出2册,每册12页,专画历史人物、诗画故事、翎毛花卉等,由吴友如一人编绘(跟郑渊洁的《童话大王》一样,一人撑一刊)。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没承想,专心搞事业,身体不允许,《飞影阁画册》才出到第十期,吴友如便因病去世,留下大堆计划未能实现,《飞影阁画册》便只能停刊了。

吴友如逝世后,上海璧园会社斥巨资自吴友如后人处购得画作1200幅,编成《吴友如画宝》传世。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郑振铎评价吴友如说:

“从来没有一个画家象他那么努力于绘写社会生活……他的《吴友如画室》和他在《点石斋画报》和《飞影阁画报》里绘画的许多生活画,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也就是说,中国近百年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前期的历史,从他的新闻画里可以看得很清楚。”

吴友如为中国画开辟了一个新类别——时事新闻风俗画,为此后漫画、连环画、年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除了社会意义外,吴友如等《点石斋画报》画师们既继承中国传统技法、吸取明清时期木刻版画艺术的特点,同时又采纳西洋绘画中透视和人物解剖的优点,开创了近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新气象。

(未完待续)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他是徐悲鸿的绘画启蒙老师,用画笔记录下了清末的世情百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