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惜,这个乡村养老院黄了

 抱朴财经 2021-08-06

作者:周家兵
养老事业大有可为,但目前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不妥,有必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唐总返乡从事养老产业,有一定的偶然性。

  
这要从八九年前唐总的父亲中风说起。那时正遭遇金融危机,国内很多实体企业开始煎熬,倒闭,或外迁东南亚国家。事业和家庭双重挤压下,唐总将东莞的工厂规模逐渐压缩,自己也可以抽空回老家看看中风的老父亲。
  
原本一大家人热热闹闹住在深圳,唐总的父亲中风后,坚决要回老家乡下。在青山绿水的乡下老家,他康复得很好。这让唐总很欣慰。
   
经历这个波折后,老父亲不愿意再来深圳。可把年过七旬的父母丢在偏僻的老家乡村,唐总也放心不下。东莞的事业虽然萎缩了,但经过“瘦身”后,反倒扭亏为盈。加上适当技改,更新设备,提高自动化程度,生意慢慢有所好转。
  
那两年唐总回乡的时间和次数很多,每个月至少一周住在老家乡下。好像回到童年,唐总的身体奇迹般地强壮了,精气神也好多了。唐总想,在老家搞个养老院,把附近县城村镇留守老人组织起来,能动的照顾“生病”“不能动”的,适当配置两三个强壮的中青年人,这个事情就能办起来。
  

  
实业起家的唐总说干就干。第一步,选好在村村通公路边相对比较集中的乡村,把成片的房屋租过来,简单圈在一起,铺上水泥,尽量做平整。第二步,增加设备设施。安装明亮的点灯,购买音响设备,便于跳广场舞,收音机听广播等。第三步,在附近精心挑选了几处菜园,还建了简单的养鸡笼,养猪圈,养狗屋。第四步,找人理清运作模式。
  
唐总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务实,老家乡下的养老院不能像大城市里的那样办。他们相对简单又丰富,让他们“聚在一起”,每天见面有话说,吃饭可以聊天,有不轻不重的活干,鸡鸭猪狗家畜还能养,每天一早起来打扫庭院,晚上有个什么响动能听到狗叫。为了方便老人们看病,在养老院装了两部直线电话,直通当地镇医院急救科室。
  
来养老院的主要对象,是附近镇上和县城的一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又不习惯城里生活。收费低廉,多数费用是向老人们在外的子女收取。老人们在这里群居,开开心心,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晚年幸福美好。
   
两三年后,养老院红红火火。唐总便想办理正规手续。经办人说,我们都知道你那个所谓的养老院,环境、医疗、人员资质、消防等,你都不符合要求,批不下来的。你就低调着办,市场有需求,别弄出麻烦事就好。
   
怕什么就来什么。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一天早上被发现躺在宿舍地下“走了”。总算平顺地办完了后事。一位和副院长(其实就是一个得力帮手)有点小矛盾的老太太,跟死者女儿悄悄说,你爸爸是从床上掉下来摔死的。女儿还在悲痛之中,哪经得起这样的刺激。找到唐总和养老院讨要说法。还把这事发到网上。当地主管部门找上门,关停无证经营的养老院。因为这事,唐总的父亲生气病倒,不久就“走了”。
   
好多老人舍不得离开“养老院”,每天照常来这里聊天,打打小麻将,跳广场舞,种地,养鸡养鸭养猪,唤狗。有在外地从事律师工作的老乡站出来帮助唐总出主意,拟定合同,希望唐总能重整“养老院”,一致认同这种城乡结合部养老新模式。它的运作管理模式,完全不同于大城市里的养老院,它符合庞大基数的城乡老人养老新模式,是养老院新模式的有力有效探索。
   

   
可唐总红着眼圈说,自己对不起父亲。不想再折腾这个事了。唐总说,我国养老事业大有可为,但目前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不妥,有必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面对来自实践中的创新模式,耐心点,仔细点,多了解实际情况,帮助我们补漏规范,共同探索未来老年化社会必须面对的养老产业模式才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