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日的村庄 ——人居环境拉练感想之四

 郭丽萍 2021-08-06

  写下这个题目时,仍旧和两个月来的感觉一样,心里有好多话,却不知从何下笔,正所谓“小曲好唱口难开”了。

        我不是农业专家,也不是旅游达人,更不是有着渊博知识的文化人。我不知道即将码下的字是什么样子,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是否杂乱,没有条理性,可是,我还是想写,想表达,最终敢写,最终只源于一个原因:我是农民的女儿,我深深地爱着我身边的这片土地。我是在用我的心去写,无论正确与否,我的热情和初衷单纯而炽烈:愿我的家乡明天会更好。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确切的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儿时记忆中的农村是高大的大槐树、白杨树,高高的柴草垛,满树的知了声中是艾草点燃的香气,左邻右舍一大堆人乘凉的笑声羡慕的星星都眨着眼不忍睡去;童年的记忆则是左邻右舍那么多,那么融洽,你给他家几颗葱,他给你家大苹果,一年四季总有村里人给送的各种瓜果蔬菜,隔着墙头就会听出来踩在雨后泥泞路上的脚步声是哪家的大娘大伯来串门,哪家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捉迷藏,从他们的布鞋粘的泥巴上就知道他们去了哪块责任田;青年的记忆则是村子里的年轻人突然一下子长大了,打工的,上学的,家里的责任田交给了背影开始佝偻的大伯大娘们,原本觉得很宽的街道、很高的围墙、参天的大树都不再是雄浑伟大,而是颇有些和自己个头差不多的感觉,邻居们互相往来瓜果蔬菜的次数在逐渐变少;待到毕业后回乡乡镇工作的11年,则是经历了泥水土路一条条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家家户户每年必须养的一头猪、数只鸡不再养了,童年打猪草成了记忆;每个村子里的住户不知怎么滴平时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日常能看到的中年人也是在村外搞起了规模养殖或者开起了小工厂,至于年轻人,只有在过年过节时候,才看得到他们骑着摩托车、开着汽车穿着各式各样的完全不同于村里的服装呼啸回家,呆上几天又奔走各地。村子里的房子也大多数由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再变成现浇房,再从一层平房变成二层小楼,三层小楼,大田里的苞米秸秆树枝子变成了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垃圾”,取代它们烧火做饭取暖功能的是煤、天然气、电等,原来一到做饭时候就炊烟袅袅的村庄少了鸡鸣狗吠的宁静,更没有了大街上鸡飞狗跳的热闹。村子里的老人坐在日渐稀少的大树下抽着“洋烟卷”,感慨着现在的生活真是好了,吃粗粮成了城里人和农村人赶时髦的吃法。

            有幸,参加了这次农村人居环境拉练,7次的走访,165个村,让我再次感受到这种变化,这种现状,而且是强烈的再次的深深感触。

       所走过的每个村子,都有瓷砖小楼,也有低矮红砖房,有着簇新整齐的新街区,也有窄巴老旧的老街。新街区,大多数是街道整洁,或者有大树,或者没有,绿化了的,多数是榆叶梅等纯粹的观赏树木吗,偶有杏子、大枣、山楂、核桃等经济绿化树种,白墙红瓦,花团锦簇,有些城郊或者城市的感觉。老街区则是道路蜿蜒,石墙沧桑,不多的树木或高大挺拔,或虬枝苍劲,矗立在或者斜倚在有着青苔的院墙上、青瓦老屋旁,如同苍苍的老人在抹着自己的皱纹。看得出,不论是新街区,还是老街道,各级各户都是下了大力气的,家家户户的门前不再有记忆中的柴草垛、粪堆土堆石头堆,也没有鸡鸭鹅的粪便,没有绿化的地方也是山皮土等铺垫平整干净。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门楼里、大树下摇着蒲扇聊着天,很是田园的诗意和悠闲。(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