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膜炎误诊不奇怪——只因坑太多

 陈献韬聊骨坏死 2021-08-06

滑膜炎这个病,很多人非常熟悉,经常把病人吓的不得了:太难治,而且容易复发!

有句顺口溜说的好:“滑膜炎是个筐,啥病都可以往里装”,意思是很多关节疼痛类疾病,搞不清诊断时下个“滑膜炎”的诊断,一般不会错。

关节滑膜是关节囊的内层结构,为一层薄而柔润的结缔组织膜,可分泌滑液润滑关节,还能为关节软骨、半月板提供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

与其说滑膜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不如说它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因为任何原因导致的滑膜炎性症状都可以称为滑膜炎,如:关节感染(化脓性、结核性)创伤(扭伤、剧烈撞击、骨折、手术创伤等)、免疫(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痛风、出血(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血友病性滑膜炎)等;另外,肥胖、长期劳动量、运动量过大等原因,使滑膜发生炎症、充血,产生大量积液,淋巴循环受到阻碍,引发滑膜炎症。


根据发病部位,有髋关节滑膜炎和膝关节滑膜炎等;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创伤性滑膜炎、感染性滑膜炎、免疫性滑膜炎等。但临床上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为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滑膜炎与慢性滑膜炎。

急性滑膜炎,一般起病迅速,通常为关节其它疾病的合并症状;慢性滑膜炎,发病较为缓慢,由急性滑膜炎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或常年关节劳损积累而来,关节经常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一起来看今天的案例:男性,31岁,2019年5月份出现左侧大腿根疼痛,行磁共振检查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休息、治疗缓解,10月份再次出现左侧大腿外侧、大腿根内侧疼痛,12月份出现左下肢跛行,先后被诊断为“腰背部筋膜炎、髋关节炎”,行磁共振检查显示髋关节积液,诊断为“髋关节滑膜炎”。

影像检查资料如下:


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大问题。

一般骨盆平片是常规检查,用于大致了解骨关节的解剖结构,对于滑膜炎等未知原因的疼痛疾病来讲,磁共振是最好的检查方法之一。

磁共振检查如下:

的确,从磁共振上看关节内大量积液(黄色箭头所示),此外,内收肌也可见高信号(红色箭头所示)。

病人还做了CT检查,没有发现特殊问题:

如何诊断?且来慢慢捋一捋:

先看一张正常人的骨盆平片,其右侧(R)髋关节是骨折内固定术后,左侧如黄色箭头所示,可以看到股骨头和髋臼匹配非常好,从内向外依次展示了内侧、负重区、外侧关节间隙基本等宽,且整个股骨头都在髋臼穹隆之内。

影像与解剖对照

回过头再来看一下今天男主的骨盆平片:

印象:骨盆倾斜(黄色线头标识)、双侧髋关节包容欠佳(红色虚线及红色箭头所示)、双侧骶髂关节密度不均,关节间隙似乎不等(黄色箭头所示)。

初步诊断:

1.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临界性)
2.骶髂关节炎?

知识点回顾:

人人生而平等,这个病却在悄悄改变人生:髋关节发育不良



幸好,患者的磁共振里有两个层面包含了骶髂关节,果然有问题,如黄色箭头所示:

双侧骶髂关节面骨髓水肿,此种情况,在正常女性多与怀孕、分娩有关,若无孕产史,或者男性,一般首先考虑风湿强脊炎等免疫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相关。S患病率为0.25%~0.5%,男女比例约为4: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AS好发于青壮年,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 发病高峰为20~30岁,而8岁以前和40岁以后发病少见。主要病变部位为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并伴发不同程度眼、肺、肠道、心血管病变等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脊柱强直。

看一下这个病人的化验单:

各项指标显示无风湿、化脓性感染,各种免疫类检查也没有,更缺少了一张强脊炎的化验!

对于这类疾病的患者,如果不住院的话,很难找到很齐全的检查,而且很多病人因为费用的问题,也不乐意进行全面的门诊检查。

因病人路途较远,笔者遂简单补充了一张化验检查:

强脊炎特异性指标HLA-B27结果明显偏高

OK,结合临床、影像、各项化验指标,诊断基本明确:

1.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临界性)
2.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滑膜炎

下一步治疗就清晰了:按标本缓急,首先从病因上治疗强脊炎,以改善髋关节滑膜炎症状,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可继续观察,远期大概率要进行手术截骨治疗。


小  结

本病曾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筋膜炎、髋关节滑膜炎”,实质是强直性脊柱炎波及了髋关节、骶髂关节,只因为疾病早期还没有表现出典型的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罢了,诊治过程中顺便牵出“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但因此导致的症状还要等待n年以后才会出现。



版权声明:无水印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