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贡问政(12-7)

 经义工坊 2021-08-06

孔子认为,治国理政至少要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食、兵、信”,而三者之中“信”极为重要。即使“兵、食”皆,如果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也不可能存在下去。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足:充足,这里储备充足
信:信赖、信任,得到信赖、信任
去:减少,舍

【译文】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赢得民的信赖,如此罢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有,那么在这三项中先舍哪一项呢?”孔子说:“舍军备。”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有所舍弃,那么在剩下这两项中先舍哪一项呢?”孔子说:“舍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不能赢得民众的信赖就立国

治国理政,重在安民。民以食为天。国家治理首当其冲要解决“食”,粮食储备要充足,百姓如果长期食不果腹,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就群起而推翻统。兵者国之大事兵力要充足,国防要强大,才能有抵御外侮,防止敌国侵犯,国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食”事关经济建设“兵”事关国防建设,二者都是治政的重大战略问题。但从长远看,比“食、兵”重要的“信”,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如果统治者不天下百姓所信赖,国家就会陷入治理危机 
熹《集注》:“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作政者,老百姓无粮食可吃肯定会饿死,但死是人所无法避免的。如果失去民众的信赖,虽然暂且得以生存,国因为涣散无法自立,还不如死去而得到安宁。所,如果能做到宁死都不失信于民,就赢得民心,民众可以为国家而死,宁不失信于

“去”并非全部舍弃,而是适度控制、减少“去”并非是舍弃百姓的粮食或者让百姓舍弃粮食,而是舍弃、减少、官员的食禄,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减少百姓的赋税。“去”既可以减轻百姓徭役,又可以减轻赋税。这都是一种百姓足食”的有效治理路径。《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更次一等。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这正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心向背、力量对比,是一切事业成的关键。人心齐,泰山。革命要成功,国家要强大,经济总量、国防实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民心为重要关键因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如果“去兵”“去”,民仍“信之矣”,打江山、创业、开太平盛世的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