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湛蓝明月 2021-08-07

北京时间8月5日,14岁的湛江小丫全红婵夺下女子10米跳台金牌的那一刻,在广东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观看电视直播的广东跳水队教练和队员们欢声雷动。

截至目前,广东“跳水军团”在历届奥运会上共为国家跳水队输送了14男5女共19人,总共拿过13金10银1铜,毫无疑问是中国跳水队这支“梦之队”的核心力量。

赛后,广东跳水队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与76岁高龄的前广东跳水中心主任郑观志留下了“多代同堂”的珍贵合照。被誉为“广东跳水教母”的郑观志畅谈了广东跳水长盛不衰的密码。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郑观志与广东跳水队全体教练和运动员一起观看奥运直播,为全红婵的比赛加油。

普及率高支撑人才辈出

广东跳水堪称中国跳水的“开荒牛”、“开拓者”。五、六十年代起,全国跳水比赛的冠军基本都是广东人的天下,首支国家跳水集训队也是以广东选手为主力与班底组建的。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广东跳水在上世纪50年代初已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东跳水还创造了中国跳水的多个第一:梁伯熙是中国跳水首位亚洲冠军、陈肖霞是中国跳水首位世界冠军、孙淑伟是中国跳水首位男子奥运冠军,陈国能是中国跳水首位国际裁判、陈艾森史上首次单届奥运会囊括男子跳台两面金牌……如今,广东跳水已经产生了11个奥运冠军运动员,成绩雄踞国内之首。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中国跳水队,左一为郑观志。

1963年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郑观志与梁伯熙、黎振德等成为第一批代表国家出战的广东跳水队员。1972年,郑观志成为广东跳水队主教练,1974年湛江全国跳水锦标赛上她率领广东健儿夺走了12枚金牌中的11枚,从此名震国内跳坛。郑观志执掌广东跳水队三十多年间,培养出吴国村、李宋芳、陈肖霞、李宏平、李巧贤、谭良德、李德亮、蓝卫、劳丽诗、杨景辉、胡佳、罗玉通、何冲、何姿等不少于20名亚洲冠军、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

亲历了广东跳水辉煌的半个世纪,这次目睹广东跳水队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创造了3金1银的成绩,郑观志表示自己非常激动:“广东跳水队员现在确实把老广东跳水队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了,无论是技术还是作风。全红婵这次决赛跳得很完美,5个动作拿了3个满分,这都是跳水比赛历史上很罕见的。今天我们广东跳水对有7、80名运动员一起观看了比赛,相信他们中间还会不断有人才涌现。”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1964年拍摄的电影《女跳水队员》正是以郑观志作为原型之一,拍摄地点在湛江。

郑观志把广东跳水的长盛不衰首先归结为普及基础好。“我们的后备力量非常充足,全省有湛江、汕头、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10多个业余体校跳水队,源源不断向上层输送人才,这使我们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的基础。”郑观志说,“尤其是湛江的跳水群众基础很雄厚,我自己就是湛江人,全红婵也是继劳丽诗、何冲之后的第三位湛江奥运冠军。当年我们练跳水的时候只有简陋的木头跳台,而现在湛江的跳水培训设施已经很好。如今广东仍然有很多地区具备发展跳水运动的条件,我们广东跳水人不能满足眼下的成绩,仍然有继续拓展发掘的潜力。”

狠抓基本功保障高难度

郑观志认为,广东跳水队一直坚持“三从一大”的刻苦训练方式,狠抓体能和技术基本功,敢于在技术难度上攻坚创新,是广东跳水能长期取得辉煌成绩的核心“秘诀”。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当年郑观志在二沙头对广东跳水队采取高强度的训练。

上世纪70年代最艰苦的时候,广东跳水队陆上只有自制的两张弹网和两条跳板,没有跳水室内馆。为了提升训练动作能力和感觉,郑观志把跳水的陆上训练动作从每课200个突破到每课1500个,训练时数从每周26小时提高到42小时。90年代后训练条件比过去大有提高,但广东跳水队的训练强度大、效率高的方法得到传承。如今的广东跳水队训练改革力度更大,但三从一大两严方针及创新训练的自觉性更强,这让广东跳水运动员在国内外空前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足够的优势。

“我一直坚持跳水运动员要保持好身体素质+技术两样基本功,跳水是一门技术要求很强的运动,这更需要运动员从成千上万次艰苦的基础训练中累积感觉和稳定性。我在做教练的时候,很注重对运动员下肢、上肢、腰腹等部分的力量训练,而且用单位时间内的次数来控制强度。很多人跳水只要难度高就行,这是不对的,没有基本功怎么能保证高难度动作的完成?我们历代广东跳水名将创造了很多高难度的动作,但他们因为有深厚的基本功,所以基本没有受过大伤。”郑观志说。当然,大运动量的训练不是蛮干,需要不断调整训练的方法。比如“压水花”的技术,很多运动员训练的时候导致桡骨骨折。郑观志就改进了用倒立爬行、快速推举等训练方式来解决,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当年吴国村在训练中攻坚技术难度。

在技术难度方面,广东跳水队更是充满拼劲,敢于创新。当年由陈观贤等老一辈跳水人发挥集体智慧,最早通过看照片和录像来模仿摸索动作,还自制弹网跳板,不断总结前辈的经验攻关难度与技术。正是他们的热忱、执着、专注、团结,缔造了广东跳水的技术高起点。70年代,以吴国村为首的广东跳水运动员攻关难度,当时提出了“世界难度表上的动作要有,世界难度表上没有的动作也要有,做走在难度表前面的人”的口号,如207C、307C、407C、5237C、5337D、5138D等等。此中,不少成为中国跳水赖以超越当年世界跳坛霸主美苏的独门绝技,有的更是时隔十多年才有外国运动员敢于尝试,有的至今仍成为世界跳坛的绝唱。

郑观志说:“广东跳水队一向以'台板兼备,以板为基础’的理念去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不同运动员开发适合他们的个人特色,今天这个方向依然是适合广东跳水队发展的。尤其在女子跳板方面,广东的运动员今后要继续加强。”

冠军教练代代传承不息

广东跳水强,不仅因为有出色的运动员,更因为有出色的教练。正是金牌教练的不断涌现,并无私传授技术经验,广东跳水乃至中国跳水的人才方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广东跳水名教头层出不穷。早期,梁伯熙和徐益明就先后担任过中国跳水队的主教练,是中国跳水成为“梦之队”的功勋,经手培养过陈肖霞、李宏平、李孔政、周继红、高敏、熊倪、伏明霞等名将。后期吴国村也曾担任中国跳水队副总教练,自然也是桃李满天下。国家队教练胡恩勇培养了孙淑伟、余卓成等奥运、世界冠军,还带过王峰、秦凯、何姿等奥运冠军。谭良德先后带过胡佳、杨景辉、罗玉通、王鑫、汪皓5位奥运冠军,如今,广东跳水队当家的又有凌海婵、何威仪等杰出的教练员,他们又培养出陈艾森、谢思埸、全红婵这些奥运冠军。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昔日广东跳水队全体教练运动员合影。

郑观志说:“我算是广东跳水的第二代教练,胡恩勇、吴国村、何威仪、谭良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不断拿冠军,又称为广东跳水的第三代教练,而他们的学生现在也成了奥运冠军。广东跳水这么强,与领导重视、基层发展、队员们的天赋和努力分不开,也与一代代的教练员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分不开。”

郑观志认为,广东跳水曾经在2004年和2012年两届奥运会都取得了3金1银,这次东京奥运会追平了这个纪录,证明广东跳水教练的执教能力保持了强势。“广东跳水每一代的教练员都很优秀,也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善于钻研提高执教水平,发掘、培养、源源不断地为国家队输送人才。”郑观志说,“我们不能因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固步自封,我们的广东教练还要精益求精,还能有所突破,尤其希望孙淑伟、罗玉通、杨景辉这一代的运动员能更多出现在教练位置上。”

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郑观志与广东奥运金牌教练何威仪(左)、凌海婵(右)这两名得意弟子合影。

对于全红婵这样的新秀,郑观志希望她还能继续奋进,一直保持状态,“当年伏明霞也是14岁拿到奥运冠军,全红婵如果能保持好,应该还能打至少两届奥运会,希望他能像伏明霞、郭晶晶、吴敏霞她们学习,能保持更长时间的运动巅峰。”

郑观志最好还呼吁,希望广东跳水人除了在竞技成绩上保持不断领先,在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上也不能放松,毕竟他们都是很小就从事专业训练,一定要重视他们以后的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例如当年的“清华模式”也希望在当前体教融合的大环境下积极探索。

文 / 广州日报 张喆 周婉琪

图 / 广州日报 张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