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知识干货分享,“斗拱”与“枓栱”的区别

 兰博2000 2021-08-07
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知识干货分享,“斗拱”与“枓栱”的区别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学习领域中最为常见的名词,有关斗拱的名称在各种古代文献中也比较多,例如欂栌、铺作、斗科、枓栱、节梲、曲木、爵头、柎、栾、槉、挛、莲花托、牌科等,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写作“斗拱”,各种书籍有的写为“斗拱”,有的写为“斗栱”,还有的写为“枓栱”等,写法很不一致。究竟哪一种才是规范称谓的写法呢?

“斗”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斗,十升也。象形,有柄。凡斗之屬皆从斗”。为度量器具, 也是盛酒器,如《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易 · 丰》:“日中见斗”。《诗 · 小雅 · 大东》:“ 维北有斗”。 又《禮·喪大記》浴水用盆,沃水用枓。唐卢纶《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斗栱无斤迹,根瘿联悬同素壁”。还有一些有关记载,不一而足。

作为名词,“斗”字本义为舀酒的勺子,引伸为鼓形量器及斗状物,如斗车、斗笔 、斗笠、斗篷、斗箕、斗进斗出 、车载斗量、斗转星移、北斗星等。

《唐韻》.《集韻》曰:當口切,音斗。栱枓,柱上方木也。又栱斗,柱頭枓栱也。这是关于建筑斗拱的解释。

因为古建筑铺作中的“枓”与“斗”很相似,故后人多简写作“斗”。枓栱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初露端倪,如《史記·索隱》:“凡方者爲斗,若安長柄,則名爲枓”,“枓”为方形,带有长度的手柄,东汉时期还没有将斗与栱合为一词,从两汉反映的图像资料分析,曲形手柄托着方形斗的形象,仿佛连接起来的北斗七星。

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知识干货分享,“斗拱”与“枓栱”的区别

“枓栱”一词较多出现在北宋时期,枓的初始意义又称为“栌”,北宋《集韵》说:“栱枓,柱上方木也。”枓,读音斗,至迟在宋时,“枓”与“栱”两词联系在了一起,被称为枓栱,宋《营造法式》的多个版本以及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均称之为“枓栱”。

宋《营造法式》是北宋朝廷编撰的建筑专著,对于木构建筑中的斗拱构件称之为“枓栱”,也称之为“铺作”。《释名》:“栌在柱端。都卢,负屋之重也。枓在栾两头,如斗,负上隐也”。看来,古人记录这种斗和栱的组合构件,都是用木字旁的繁写体,写为“枓栱”。

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知识干货分享,“斗拱”与“枓栱”的区别

为什么现代许多正式出版的古建筑专著或论文多写成“斗拱”呢?为什么新华字典中也收录为“斗拱”呢?为什么我们在文章中写“斗栱”,反而被电脑自动检测为错别字呢?

“拱”,《说文》解释“拱”为放手,从手,发音为工的声音,本意具有拱手及向上隆起等意思,从东汉时期的枓栱分析, 一些出挑构件确实有向上“拱”的意味,但也有很多是平直的做法,把这个时期枓栱的“栱”写成“拱”有些牵强附会。查考隋唐时期的建筑文赋诗词,均写作“栱”而不写成“拱”。

笔者认为,古建筑中斗和栱属于木质组合构件,从构件功能结构及历史传承角度来看,应该运用“枓栱”表述较为贴切。《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先生治学严谨、学贯古今,在《营造法式》通篇使用“枓栱”而非“斗拱”,从宋代开始,“栱”字已约定俗成使用了一千年。

现代新华字典中收录“斗拱”,将“枓”误写成“斗”,将“栱”误写成“拱”,迫使大众文章、图书出版及电脑检测软件流程以为规范,忽视了古代建筑枓栱铺作的木质本意以及传统用法,容易以讹传讹,形成歧义。建议新华字典再版时正本清源,予以修正,改“斗拱”为“枓栱”。营造法式原文如下:

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知识干货分享,“斗拱”与“枓栱”的区别
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知识干货分享,“斗拱”与“枓栱”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