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历过宽带从无到有,带宽又从1M、2M、8M、100M,直到如今1000M的互联网老人,我感受最深的是,互联网太能让人上瘾了,好玩好看的内容数不胜数,但这也意味着抢夺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更多了,这也引发一个负面的结果,当我们的注意力被这些颇具吸引力的内容,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之后,我们很难长时间持续地、深入地做一件事情,最终事情没有取得实质的成果,又会导致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但结果依然不尽人意。这种“穷忙(白忙)”的做事方式,在《深度工作》一书里称之为“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其“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与“浮浅工作”相反的则称之为”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我们如果将这个概念迁移到其它方面同样是成立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符合“深度”要求的做事方式,称之为“深度行动”。穷忙的人常常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这样的操作再猛,也没有实际意义,反而让我们感到失落与焦虑,当得不到实质的成果时,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还不够拼,于是条件反射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行动,如果你不改变做事的方式,这样的投入也是肉包子打狗。 是时候跟“穷忙”说再见了,要成事我们应该深度行动,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当我们深度行动时,应该遵循哪几个重要的原则。第一,深度行动是为了结果努力,而不是为了过程努力。过程努力很容易给我们营造出一种假象:大量付出时间去努力就可以了,别人如果看到我们如此卖力,即使结果不如意也不会责怪我们。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社会的现实会狠狠地吊打你,现实中几乎所有人都只会看你做事有没有取得实质的成果,没有实质成果一切免谈,要切记我们不是为了过程而忙,我们是为了成果而忙。第二,深度行动是结果导向的。这个原则从根本上杜绝了一切穷忙的行为,比如当你在读书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拿着一支笔,看到自己觉得好的内容,就划一条下划线,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来看,这种举动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它并不能让你高效地吸收书本的内容。如果你以结果导向进行阅读,你会在看到觉得好的内容时,会联系以前旧的知识,把新知识点融入到你的知识网络里面,然后还会设想一些新知识点的应用场合,因为你读书追求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既牢固记忆和理解新知识,又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通过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第三,深度行动是讲究效率的。它不像穷忙一样,穷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碰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压缩时间,而是从其它地方腾出更多的时间,希望通过“大时间战术”去解决问题。这也是人们热衷于时间管理这门学问的原因之一,他们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时间管理攒出更多的时间,这在方向上就已经出错了。时间管理的核心,应该是深度行动,亦即要把重心放在提高效率上,同样的一件事,低效率的做法要花2个小时,如果你学会提高效率,使用新方法可能只需要花1个小时,无形中你节省了一个小时。假如这件事的重复性很高,那你节省的就不仅仅是1个小时而已。深度行动要求我们,在碰到任何事情时,都应该优先考虑如何提高效率。第四,深度行动着重于思考。不要小看思考,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大多数人为了避免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认知科学上也同样认为,大脑就是一个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意思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超出了个体的认知加工能力,因此人们在作决定时总是想走捷径,通过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加以简化的方式来减少花费在信息加工中的时间和精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懒。懒人是无法做到深度行动的,我们必须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勤于思考,不断地优化我们做事的方法与流程,从而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第五,深度行动要持续专注。很多高价值的工作,都必须长时间全神贯注地投入,因此专注力对我们非常重要。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现在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如果你不加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专注,你很容易将时间花在一些碎片化的娱乐上,短期看似影响不大,但是长期来说,如《深度工作》一书所提到的那样,“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向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很容易转变的。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浮浅工作能对我们的深度工作的能力造成永久性伤害,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所以我们有必要限制自己将零碎时间用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娱乐上,如果你实在需要适当地休闲放松,那你可以划出一整块时间去休息、玩耍。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能够大致上遵循上面提到的深度行动的五个原则,必定能够大大提高我们做事的成效,取得满意的实质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