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高参88 2021-08-07

本篇目录:

************************************

321.绩溪文庙

清                           安徽省绩溪县

322.荔城报恩寺塔

北宋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

323.崇福寺应庚塔

北宋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

324.建瓯值庆桥

明                            福建省建瓯市

325.安溪土楼

明清                          福建省安溪县

326.黄道周讲学处

明清                          福建省漳浦县

327.芷溪宗祠建筑

清                           福建省连城县

328.福安黄氏祠堂

清                            福建省福安市

329.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清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

330.坂埔古厝

清                            福建省南安市

**************************************

321.绩溪文庙

绩溪文庙,坐落在安徽省绩溪县城内北大街西侧,距绩溪县三雕博物馆仅百余米。绩溪文庙占地面积6647.95平方米。绩溪文庙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其规制成形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此后历代均有不同规模的重修。后存的文庙建筑以南北为中轴线,作东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庙门、棂星门、泮宫坊、泮池浮桥、戟门、露台、东西两庑、大成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文庙,前跳庙门,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道。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庙门后依次是棂星门、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泮宫坊、泮池浮桥、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戟门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东西两庑、大成殿。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大成殿面阔、进深皆15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正脊为三路花砖砌筑,两端饰以鳌鱼.脊中置葫芦顶。木结构运用明袱、草架并用之做法,以斗拱承挑屋檐。青瓦飞檐,斗拱承托,巍峨壮观。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的梁架结构及天花藻井遍饰彩绘,保存完好。这些彩绘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更是皖南及至安徽文庙建筑中罕见的民间艺术珍品,充分体现了绩溪文庙的文物价值。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大成殿明间上首高悬“万世师表”巨匾,其下为孔子塑像,并设祭坛,可在此凭吊祭拜。东西两庑,单坡式屋顶。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明伦堂考棚坐落在绩溪县城区适之路北端绩溪中学校园内。坐北朝南,由门厅、庭院、候考厅、考棚、明伦堂等几大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75平方米。门厅正面三间,八字形,中开大门,石鼓东西对峙。门厅后向为廊。候考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式屋顶,山墙封砌马头墙。满堂柱穿斗式结构,用挑檐枋承挑出檐。雀替、梁驮、斜撑等饰以雕刻。考棚在候考厅后东西两侧,正面朝庭院,各有若干单间组成。正面及隔墙,分别装置木鬲扇和皮门。是安徽省现存仅有的古代考场实例。1997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绩政【1997】35号。2012年6月,升为省保合并入省保绩溪文庙。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明伦堂考棚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绩溪文庙于2012年6月为省保,2019年10月,升格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2.荔城报恩寺塔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荔城报恩寺塔位于福建莆田荔城西北隅东岩山上的东山报恩寺内,该塔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比1165年建的释迦文佛塔还早68年,位于东山根恩寺内中轴线上。寺是990年建的,那么塔夹在寺中间怎能建成?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塔开挖几亩地皮,挖到大岩石才扎基,基础范围较大,塔却建得很小,现在塔周围地面是21*21米,面积441平方米。塔三层,高15米,八角八面,正东西南北四面开拱式门,另四面平。三层都一样开门,塔墙薄(1.45米),塔身宽(47*47=2209平方米),底层塔门宽1.7米、高2.7米门框厚1.45米,上用十块条石拱顶,既牢固又,每门两边外墙各浮雕一尊1.9米高的金刚力士,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线条粗犷,造型古朴。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塔内结构,砖砌台阶可登塔,有金属护栏。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底层塔墙外皮第面宽3.2米,南北距7.6米,东西同,面积为49平方米是基础的1/9;基座外皮每面宽4.5米,南北距10.5米,面积为92平方米,约是基础的1/5。塔基须弥座高1.2米,下有铁戈外拓,上部束腰十公分,浮雕狮子每面5只,南面除石阶外有2只,共37只,雕工精细,形态各异。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每门两边外墙各浮雕一尊1.9米高的金刚力士,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线条粗犷,造型古朴。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金刚力士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线条粗犷,造型古朴。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镶嵌有横石额——“僕射里居”,不是原址上的构件,报恩寺也并非相府故址,“僕射里居”横石额自橄榄巷移此。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荔城报恩塔在1996年6月为省文保单位,201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3.崇福寺应庚塔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崇福寺应庚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崇福寺,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藏经阁北侧。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进和钟鼓楼,应庚塔。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藏经阁北侧。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崇福寺石塔》:“崇福寺石塔,世传是塔关城废兴。历宋、元、明变迁之时,辄欹侧若堕,平治则正。国初(清初)·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己丑(顺治六年,1649年),闽海波倾,洞塔颇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异僧因谈及居里所在。僧问:'崇福寺塔犹存否?’士人以颇倾斜对。僧曰:'寺塔未圮,泉不应兵燹也,当速返居之。’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塔乃周正,复生朴树于基座。今根柢盘绕,再无倾侧之患。”应庚塔高四丈,广二丈,八角七层,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其七级细长外形比例,除与近期开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迥异,属于福州、闽东一带做法。历千年沧桑,越来越斜,2001年拆卸扶正重修。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2019年10月7日,崇福寺应庚塔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4.建瓯值庆桥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2019年10月7日, 建瓯值庆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5.安溪土楼

安溪土楼又称西坪土楼,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始建于明清时期。其主要建筑有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建筑布局有序、错落有致,与南靖、永定的闽西客家土楼风格迥异,其外观方形结构,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内部为传统的合院式结构,保留明清时期的风格,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聚斯楼位于西坪镇赤石村长坑角落,亦名赤石土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现存建筑保持清中期风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48平方米。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呈方形,外墙为溪卵石堆砌。内为回形三层建筑,由主体建筑由“虎牙”、丹池、护翼组成,生土夯筑,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该楼是福建省内发现最早、较完好的土楼。土楼内保留多处制茶遗迹,是安溪悠久茶史的历史见证。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梅记泰山楼位于西坪镇南岩村,又称“梅记土楼”,是梅记茶行发祥地。奉政大夫王三言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历时十年落成。取论语“君子泰而不骄”之意,取名泰山楼。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由主楼和左、右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2063平方米。主楼为二层,计20间房,一楼墙厚1.2米,二楼墙厚0.8米,二楼房间与墙体之间设走廊,外墙花岗石砌造,置斗形窗和喇叭形孔洞,用于嘹望和射击。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左护厝四房二厅一天井,右护厝六房二厅一天井。除屋面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进行翻修外,其它均保持原样。主人王三言于清末遣季子开设茶行于台湾台北市,遣孙开设茶行于印尼,成为开拓海内外茶叶市场的先锋。该楼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映宝楼映宝楼位于西坪镇平原村培田角落,背依斜坡,面对山沟,虽海拔802米,仍有平原的感觉,故有“高山反平原”之称。建筑呈回字形,生土夯筑,墙体厚实,基厚2.3米,悬山式四进构造。正厅面阔、进深各三间,分二层,有房72间,院中有亭。正门花岗岩拱砌,门庭外建有方塘,立夹杆石两对。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坐西向东,门额题为“映宝楼”,落款“康熙庚成吉日立”。楼内三楼,有100多个用来烘干制作茶叶的土灶,见证了当时映宝楼主人茶业生意的兴旺红火。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2019年10月7日,安溪土楼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6.黄道周讲学处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黄道周讲学处(黄道周纪念馆),位于漳浦县城东郊石斋村前(龙湖大道旁),是黄道周25岁以后主要生活、讲学和著述的地方,因为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入清以后,便受到官府保护,每年春秋祭祀。纪念馆朱瓦红柱,沿中轴线往后依次是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厅堂,都是抬梁木结构,外铺青石,内设红砖。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馆内有许多黄道周绘画、书法的扫描件,可一览“黄漳浦体”的风采。正堂仍按照黄道周授课时的格局摆放着两排靠椅、一张条桌和座椅,它们静默无声,与微微泛黄的字画、斑驳的梁柱一起,向来者诉说着主人的生平。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门厅以及天井两侧的墙上介绍了黄道周的主要经历,展柜里放置了有关的书籍和墨宝。往后走就是著名的“天方盘”。黄道周二十六岁时,去朋友郑怀魁家做客,因答不上他的问题十分惭愧,发奋研究天文星象。两年后,他弄懂了南北中分、阴阳盈缩的道理,并设计了教具天方盘,那是他一生易学思想的精髓。由于天方盘太过深奥神秘,数百年来,都没有人能完全解读出来。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2019年10月7日,黄道周讲学处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7.芷溪宗祠建筑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芷溪宗祠建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始建于清代,现保存完好的古宗祠有74座,面积达35390平方米。芷溪宗祠建筑多为“祠居合一”的复合型结构,建筑形式以“九厅十八井”为主,门楼的设计精美,内部装饰考究,主要宗祠有:澄川公祠、集鳣堂、黄氏家庙、翠畴公祠、杨氏家庙、杨辉公祠等。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芷溪宗祠建筑大多采用客家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的建筑格局,为研究中国南方客家民居建筑技术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典型的中国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闽西地方特色,是人类居居建筑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建筑艺术价值和涉台价值,[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艺术和人文历史的鲜活载体。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集鳣堂是芷溪的著名大屋,兴建于康熙末年(1772年),又名渔溪公屋,为芷溪杨氏开基祖第17代孙渔溪初建,后由其子续建而成,历经十余年始成。总建筑面积达5356平方米。既可供数百人的生活起居,又可供祭祀和婚丧大典宴请宾客,有“江南大宅门”之称。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集鳣堂设有外大门、内大门和正大门三进大门,谓为“重门递进”,外大门楼飞檐翘角,雕塑优美、华丽壮观;厅堂内雕梁画栋、红门漆柱,有镂空雕、浮雕,花卉、鸟兽、人物、山水应有尽有,楹联书法遒劲秀逸,既有歌颂祖德之丽句,又有启迪后昆之勉词,还有庆吉祝福之华语,显示了厅堂文化的浓厚风韵。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集鳣堂又名渔溪公屋,位于庙前镇芷红村坑桥东边松树坝路,堂坐东朝西,采用客家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的建筑格局,建有两个门楼、雨坪、月池、两口水井、内外文武学堂、后花园和大小房屋101间,占地面积13000余平方米。建筑内部梁架用料硕大、简饰得当,规模宏伟。集鳣堂大门朝南,有两个门楼,外门楼为八字形石构,内门楼砖构,表面雕饰墨额。集鳍堂是台胞杨慎三的祖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澄川公祠座落在沙圳巷西北角,该祠是芷溪黄氏开基祖第十四世澄川公于清代同治年间建造的。祠堂坐南朝北,由牌楼、厅堂、回廊、厢房、宇坪等构成,建筑面积仅400多平方米,但牌楼的建筑工艺却为闽西少有,是为一大建筑特色。据传,建造澄川公祠的黄澄川并非芷溪村的豪富之家,而敢于建造称雄芷溪的石牌楼仅是因为同石场主的一场赌气而建造的。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翠畴公祠又称明馨堂,位于芷溪村,为芷溪黄姓第三房十七世裔孙翠畴公祠堂,祠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类似客家“围屋",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整座祠堂共有天井七口,方塘两口,月池一口,寓意“七星拱月”、“二泉映月”。该祠装饰华丽、工艺精致,在整个闽西客家地区民居建筑中较为罕见。芷溪翠畴公祠是台胞黄永滋的祖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黄氏家庙位于芷溪村茶山口寨上山麓,是芷溪黄氏裔孙为纪念开基始祖庚福公而建造的祖祠,又叫庚福公祠,因规模宏大,乡人也称大祠堂。坐东朝西,主建筑为前后两斤、中天井,占地面积3021.5平方米。黄氏家庙有内外二个门楼,外门楼为八字砖雕门楼,内门楼为四柱三开问的木牌楼。门楼砖雕墨额、'茸棋层叠,厅堂雕梁画栋、名人题匾,装饰繁复。芷溪黄氏家庙是台胞黄际蛟的祖祠。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从有关资料显示,在明清代,芷溪村经商为官者甚多,如上述的翠畴公祠,其建造者元镔、元宏、元镶、元粮、元开五兄弟,均为从商发家的;建荆山公祠的黄荆山是经营木材生意发迹的;峻亭公祠曾出两代三个“百万公”,而余庆堂家族中,却有过“一巡二院三典吏,九文十武四监生”的官吏家族的辉煌历史。据统计,清代连城全县文进士13人中,芷溪占4人,武进士10人中,芷溪占2人,还有举人、秀才、贡生数百。由此可见,做官从商是芷溪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此外,我们从有关记载发现,芷溪的许多富人都是有德之君,他们赚了钱都乐于布施,热心公益。如余庆堂的杨德庵,峻亭公祠杨峻亭、翠畴公祠的黄翠畴等,都是传颂一时的慈鳣家。其中杨峻亭和黄翠畴的义行还感动朝延,分别被诰封朝议大夫和直奉大夫,以示表彰;而杨德庵乐善好施的事迹还被1750年的福建省志《尚义门》专门介绍。这些慈善人的善义之举无疑也为他们成就功业和芷溪经济文化的兴盛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芷溪古宗祠文化,其实就是客家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结晶。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芷溪宗祠建筑牌匾文化较为突出。一是历史年代较远,最老的邱姓孝子祠的“纯孝”匾,为明朝万历年间所赐;二是牌匾数量较多,历史上被誉为“千匾之村”,现仍存古匾数百块;三是内涵层次较高,杨显桂的“洲司马”匾,杨辉公祠的功德匾,杨焕藜的“孝廉方正”匾,杨氏兄弟的“登科”匾,杨建的“经魁”匾,制作精美,都有较深刻的历史内涵,全为当时朝廷所赐。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2019年10月7日,芷溪宗祠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8.福安黄氏祠堂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福安黄氏祠堂,又称察阳黄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安市阳头街道阳中社区黄厝上巷58号,始建于宋末,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建。祠堂坐西南朝东北,中轴线为北偏东约57.1°,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9平方米。福安黄氏祠堂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中国祠堂建筑的类型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特例,体现了闽东地区优秀的古建筑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为朱熹门徒黄干祠堂,是家族祠堂建筑。现存的建筑为清代仿明建筑,属于黄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阳头黄氏先人良壁自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几度迁,至徙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迁入阳头定居,已传40多世,繁衍近千户,近万人,成为福安韩阳望族。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福安黄氏祠堂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三进建筑,仪门面阔4.13米、高3.95米,为青砖墙体。中间开一门洞,阔2米,卷顶高2.73米,不设门扇。门洞上方为歇山式瓦脊。门洞正上方瓦脊比两边肩墙高约0.5米,瓦脊两端设雀尾。仪门前额书有“示我周行”。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祠堂内有戏楼、大厅堂、寝堂、后院。戏台屋顶建有牌楼式"太祖亭",飞瓦重檐,气势恢弘。祠堂分三进,深57.3米,宽18米,十四根大柱挺立雕梁画栋,朱漆尤存。前座、后座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七柱。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明间、次间采用减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厅。前、后座之间建有覆龟亭。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戏台立面为四柱三楼牌坊式,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两侧为二层的戏楼。后门墙连结左右鞍式封火山墙;后堂南墙外紧邻建一座祭祀房;祠堂规制完整,尤为难得。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祠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厅堂、寝堂之间的天井上的雨亭独具一格,寝堂正中设太祖龛,两侧廊屋设各支派祖龛,堂后有庭院,南侧有祭祀房。整个建筑规模庞大、布局完整、保存完好,在福建传统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南方建筑风格。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经祠堂前埕是祠堂正门,正门墙体与四周墙体将祠堂主体围合,两侧与后侧墙体为鞍式封火山墙。祠堂南侧为祭祀厅,祭祀厅北侧墙体与祠堂共墙之三山五岳式青砖墙体砌于祠堂前座与后座南侧鞍式墙体之上。祠堂北侧及后侧墙外有小弄,小弄地面高于北侧入口处室内陆面。正门处有三扇大门,中间大门上有“黄氏宗祠”匾额;匾额之下,青石大门框,镌两副楹联,正联曰:“一带溪环流世泽,千秋典祀重名贤”,侧联曰:“源承江夏,派衍环溪”,书法雄劲;侧门额上写着“蹈规”“履矩”。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2005年5月,福安黄氏祠堂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福安黄氏祠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9.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市的杰出代表。土坑村古建筑--叉错落排列,布局规整有序,大致形成了四横五纵的街巷格局。主要古建筑有:百万大厝、、博鹤府第、见龙府第、长春堂药铺(建连府第)、绣花楼、三孔井、厦门口市码头、白石宫、由当地海商刘氏家族连续修建。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土坑刘氏家族起家于海耕,发展于海贸。前门为店,后门为仓,商住两用。排列交叉错落,布局规整有序。建筑装饰的内容题材和手法工艺除闽南传统做法外,还融合了西方、南洋等多种外来文化因素,与建筑整体意向和谐统一,兼具闽南传统红砖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白石宫始建于明朝,经受嘉靖年间倭匪浩劫及清初战乱,宫宇几近毁废,后来这里经济逐渐复苏,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白石宫得以重修,宫宇坐西北朝东南,砖石结构,硬山式屋顶,殿宇雕梁画栋,体现了闽南古宫祠的传统建筑风格。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百万大厝共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连同砖埕及围墙,占地面积约1739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弘。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博鹤府第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见龙府第位于百万大厝北侧,建于清中期,该宅坐西北朝东南,规模适中,厅堂柱础镜鼓状,简洁大气,宅内以方形的红砖铺地,屋脊做成燕尾脊,天际轮廓线优美山墙下的灰塑精美。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三孔井原为厦门口市码头,船舶停靠的渔民补给淡水所设,口径2米,井盘直径2.31米,井深15米,由三块石板所封盖,在封盖上钻三个井孔,每个井口为0.5米,让人们提水较为安全。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厦门口市码头位于重安府对面,曾经是一个繁华的码头,水路直通屿仔壁港,为主要货物聚散地的规模庞大的港市,土坑港市起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时期,与泉州古港群自东北向东南连成一线,是泉州海外贸易在大陆的终点,和海外的起点之一,“厦门口”原名叫“下门口”,因当时闽南厦门港逐渐繁荣,土坑船队与厦门港的贸易逐渐频繁,加上“下门”与“厦门”方言谐音,人们就开始把土坑村的古码头改称为“厦门口”。如今码头以不复往昔,淤泥越积越深,海岸线越退越远。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绣花楼,建于清乾隆年间,面积200多平方米,这里原本是迎宾楼,迎接当年海商兴盛时期南来北往的客商,以及运到来铺金融街的各种货物,随着时间推移,迎宾楼后来成为大家闺秀出嫁前的绣花楼她们在楼里学绣花、颂经典。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长春堂药铺位于土坑祠堂口街坊,由三厝及边房组成,其中主厝为两过三开间,为土坑长房第十一世祖刘端山建造,嘉庆年间,该房产由其四子刘建连继承,用以开办中、西医结合的药铺。至清末民国初,土坑商业发达时,开办多所药铺和医、药结合的诊所,经营有许多外国进口的药材,后因族运衰落,房产出卖给长房刘端耳后裔“布店二”,改为经营丝绸布匹,建国初期,出租给外来商贩制作出口线面,远销至东南亚各国。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清莲堂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30.坂埔古厝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坂埔古厝位于福建南安英都镇良山村。13幢清代中叶的红砖古大厝,静静地守候在山间,向世人展示着几百年前最具传统风味的农村样子,13幢由顶点金、棋盘厝、在中堂、若莲居、思源居、康美居、存善堂、顺兴居、含章堂、封君祠、近贤堂、德美居、箭楼居等13幢建筑组成,有“弓箭”“曲尺”“龙舟”三种造型。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单进两落五开间带双护厝,建筑面积577平方米。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天井、大厅。前落,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带前廊。建筑雕刻精美,题材多样。柜台脚、地牛作兽蹄形,对看墙砖雕饰瓶、鼎纹饰,槛墙上方中垛饰八仙人物图案,大门两侧中垛饰螭虎团炉纹木雕,檐下吊筒、雀替雕刻手法精湛、线条流畅。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二进三落带后书房,建筑面积303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前后落中间的竖长方形天井,犹如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天井两侧的厢房以此为轴线,对称排列。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两进三落五开间单侧带护厝,建筑面积742平方米。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下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下厅,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七檩。下厅后为前天井,呈长方形,花岗岩条石铺设。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二进三落五开间带单护厝,建筑面积56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红砖白石,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灰瓦屋面,燕尾屋脊,脊角上翘。主建筑中轴线依次为下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下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外墙立面以规则六边形石板和红砖砌筑,中设花格窗和直棂窗。大门内凹作“凹寿”式,石质门槛,木质门框。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单进两落五开间带单护厝,建筑面积252平方米。主建筑为土木结构,红砖白墙,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灰瓦屋面,脊角上翘,曲势优美。主建筑中轴线上自东北朝西南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厅。前落,面阔五间,进深五檩,穿斗式木构架。大门内凹作“凹寿”式。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单进两落五开间带双护厝,建筑面积514平方米。主建筑为土木结构,红砖白墙,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灰瓦屋面。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厅。前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穿斗式木构架。大门内凹作“凹寿”式。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单进两落五开间,建筑面积191平方米。主建筑为土木结构,红砖白墙,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灰瓦屋面。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厅。前落,面阔五间,进深五檩,穿斗式木构架。大门内凹作“凹寿”式。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单进两落五开间带单护厝,建筑面积339平方米。主建筑为土木结构,红砖白墙,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灰瓦屋面。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厅。前落,面阔五间,进深五檩,穿斗式木构架。大门内凹作“凹寿”式。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单进两落五开间,建筑面积26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红砖白墙,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灰瓦屋面。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厅。前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穿斗式木构架。大门内凹作“凹寿”式。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单进两落五开间,建筑面积254平方米。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天井、大厅。踏上石台阶即为步口廊,斗拱承托出檐,吊筒、雀替雕刻精美。大门门槛、门框、门簪为石质。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单进两落五开间,建筑面积216平方米。主建筑为土木结构,红砖白墙,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灰瓦屋面。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厅。前落,面阔五间,进深五檩,穿斗式木构架。大门内凹作“凹寿”式。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二进三落五开间带双护厝,建筑面积806平方米。主建筑为土木结构,红砖白石,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灰瓦屋面,燕尾屋脊,脊角上翘。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下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前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外墙立面以规则六边形石板和红砖砌筑,中设花格窗和直棂窗。大门内凹作“凹寿”式,石质门槛,木质门框。前、中落中为前天井,天井呈长方形,条石铺设。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布局为两进三落五开间,建筑面积482平方米。主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下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下厅,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七檩。下厅后为前天井,呈长方形,花岗岩条石铺设。前天井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一间,穿斗式木构架,进深七檩。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3)
2019年10月7日,坂埔古厝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