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 | 送夏迎秋 暑气仍存

 天水湖 2021-08-07

秋风吹雨过南楼,

一夜新凉是立秋。

——【明】夏云英

2021年8月7日我们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8月8日前后,是隶属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图片

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而是略带爽意,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但虽然谓之“秋”,立秋是揪着最热旬的尾巴来到我们面前的,依然承袭着暑热的本色,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图片

秋早晚大不同

古人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谚语中的“早”和“晚”指的是阴历的日期。一般而言,立秋多在阴历六、七月之交,立秋在阴历六月为早,在阴历七月为晚。也有说法称,立秋的早与晚,以立秋当天的具体时间来判断。如果立秋时间在中午之前则为早,在中午之后则为晚。

那么,立秋的早与晚真的可以决定天气气候变化吗?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以1990年到1999年这10年的统计资料为例,其中有5年是早立秋,有5年是晚立秋。这10年立秋后的10天中,有9年的平均气温都是高于同期的平均气温24.8℃,只有1992年这一年立秋后10天的平均气温是24.0℃,低于同期水平,而这一年又恰恰是晚立秋。

因此,影响天气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等。

中央气象台预计,本周末,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陕西关中、湖北西部和南部、湖南中北部、江西中北部、广西大部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东北、华北一带气温所有回落,特别是东北地区,气温将回归凉爽。

图片
人盼下雨 有人祈天晴

有人希望下雨:“立秋无雨甚堪忧。”有人希望晴天:“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人们对天气的不同好恶,与其种植作物的类别及生长期相关。立秋时临近收割作物,人们希望晴暖天气加速黄熟。如果立秋时尚在生长的作物,人们希望能有充足的雨露滋润。

中央气象台预计,本周末,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东南部、华南中南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福建东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北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

图片

图片

此外,受今天第9号台风“卢碧”影响,东海南部、南海大部、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以及广东东部沿海、福建沿海和台湾岛沿海将有6~7级大风,阵风9~11级。

图片

立秋之后,北方的炎热天气盛极而衰,雨季消退,人们常常能够率先体验到立秋前后天气由潮热到干爽的转变。而在南方,依旧上演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连续剧的续集。所以,“立了秋,扇子丢”这句话,在北方或许是指自动丢弃,在南方大概是指意外丢失吧。

总体来看,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地区仍然离不了热这个主题,最低气温变化也不明显。实际上,除了常年无夏的一些地区之外,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前后。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江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一带。

图片
祈福 适时进补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汉代仍承此习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会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现如今,各地承袭下来的立秋习俗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贴秋膘 啃秋瓜 食秋桃

图片
图片

贴秋膘:经过“苦夏”体重下降,瘦了需要进“补” 。“以肉贴膘” 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华北地区,尤其在北京,立秋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的家庭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虽然立秋有“贴秋膘”的习俗,但从健康角度来说,也切勿暴饮暴食。

啃秋瓜:啃秋首选的食物是西瓜,人们相信夏末秋初时吃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但肠胃不好的人群,立秋之后还是少吃西瓜这类生冷瓜果。

食秋桃: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悄悄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东北


“抢秋膘”吃饺子


南京


“啃秋”吃西瓜


杭州


“食秋桃”,桃核除夕丢火炉


北京


“贴秋膘”吃炖肉

【戴楸叶】

图片
图片

如今在山东胶东和各西南地区的妇女和儿童还会在这天采楸叶(有的也用桐叶),剪作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角,或佩于胸前。据说,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在农村,还有人把楸叶或树枝编成帽子戴,即可以应时序、又可以乘凉、消暑。



【晒秋】

图片
图片

立秋时节,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人们“秋忙”的身影,农家小院晒满了谷物、辣椒等农作物,呈现出诗一般的“晒秋”景象。现在,全国不少地方的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图片

风干物燥 敛气养肺

❏ 早睡早起以养阴舒肺,穿衣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

❏ 保持规律作息,消除秋乏,建议晚上十点前入睡,中午适当午休;

❏ 适量运动可预防感冒、秋燥和疲劳,推荐户外散步、慢跑、登山等运动项目;

❏ 警惕“伤春悲秋”,主动排解郁结,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

图片

少辛增酸 适食“温鲜”

俗谚称:“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这个时节,很多瓜果蔬菜都在最佳的赏味期。此时也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

秋季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推荐食材:葡萄、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主食首选薯类


秋季正是薯类出产的旺季。薯类食品富含B族维生素和钾、镁等矿物质,有助于强健身体,作为主食食用,有利于预防肥胖和多种慢性病。

图片

润燥首选莲藕


莲藕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及淀粉,有明显益血益气的功效,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图片

补肺首选杏仁


杏仁有润肺,清积食,散滞三大功效。且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图片










图片

材料: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球,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食用。

功效:清肺化痰、凉血解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