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正确打开方式:别把孩子只当孩子!

 梦中公园 2021-08-07

朋友说自己在写论文,写不下去了,便拉了7岁的儿子过来聊天。她问:“妈妈写论文总写不好,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能写好,怎么办呢?”她儿子像模像样地问:“是怎么写不下去了呢?是觉得写得不够深刻吗?”朋友一听,深觉有理啊。小伙子继续说:“知道什么是深刻吗?就是不能停留在表面。就像苹果表面上是长在树上,但其实苹果是需要把种子种到地里,然后发芽,长成小树苗,接着长成大树,然后才能结果的。你得知道原理,懂吗?”朋友一听,“噢,你说得真有道理。”

通过这件事情,我立马察觉到自己。有时候,特别是爷爷奶奶,总是会觉得孩子还小,有的事情跟他们说了,他们也理解不了,于是就变成了“糊弄”孩子。

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要总把孩子只当作孩子,而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成人去交流呢?原因是,当你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一样平等交流,他们就会试着去理解大人的世界,他们的思维会偏向深入和成熟,相反,如果你只把孩子当成一个宝宝,那他的想法就会依旧幼稚和依赖。

今年五一,爷爷奶奶带老二回了一趟老家,回北京时奶奶有事要晚回几天。到了晚上,老二想奶奶了(由于平时老二都是和奶奶睡),晚上特别吵,说一定要奶奶马上回来,爷爷哄着说:“奶奶在家里,过两天就回来了。”小家伙哭着说不行,一定要奶奶马上回来。爷爷怎么哄都不行。我一看这架势,看来爷爷是哄不住了。

于是,我跟孩子耐心的说,奶奶不能马上回来,因为老家离北京很远,需要买车票坐高铁才能回来。这时,我拿起手机,把给奶奶买的回北京的车票给他看,告诉他什么是车票,我们怎么看车票。我指着车票上奶奶的名字,还有车次,时间,从哪里到哪里。让他放心吧,已经买好车票了。这时,他的情绪明显好一些了,再后来,他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因为他真正理解了,奶奶不是不回来了,是要等坐高铁才能回来。

对于孩子看似的无理取闹,其实是他没有真正理解大人说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把事实的真相告诉孩子,孩子是能够能接受事实的,同时,孩子也就慢慢的去理解了这个世界。

下面,我想就此来剖析一下,为什么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去交流呢?这样做的好处有哪些呢?

首先,在平等的交流中,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有更多的参与感。

孩子,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知识面广了,对话语权的要求很高。孩子们希望能够跟大人平等交流,如果你觉得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用“你还是个孩子,你听我的就好了”这样的态度来交流,他们不仅不会听你的,还会适得其反。因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以为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权威。不得不承认,这是现在的孩子的一个进步。既然孩子在进步,那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进步。给予孩子更多的平等交流,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孩子们愿意更多的参与到和我们的交流中来。

《不管教的勇气》里说到,不要对孩子的人生课题横加干涉,父母唯一能做的事,只有信任、等待、感谢。这确实需要很大勇气。

其次,孩子更愿意去理解父母。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有一种为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决心。可是时间长了,我们似乎忘记了初心,对孩子的期待和控制越来越多。当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时,我们就会说“我做什么都是为你好”,这在以前,我们每每听到父母说这句话时,内心都会更加愧疚。可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买账了。他们会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鲜明的个体,不大可能会为父母所谓的付出买单。过多的期待和控制,只会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渐行渐远。

我们都知道关系大于教育,而跟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就是平等对待,互相理解。越早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去交流,孩子就能越早理解父母,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

怎么做才算是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去交流?

1.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说到,让孩子们自己做主,是培养专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孩子的专注力不够是因为不感兴趣,或者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父母眼里的“为你好的事情”,孩子不一定感兴趣和理解。年龄小的孩子,还是要用兴趣去引导,在过程中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可以自由发挥,决定一些事情。孩子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才能专注,并且获得满足感。

其次,孩子有了自由选择,他们就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反复的练习,在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

最后,我们要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我和修正自我,不要轻易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

2.学会拒绝孩子

跟孩子说拒绝似乎有点难,没错,我也这样。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但凡能够满足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到孩子最好的。同类型的玩具买了一个又一个;玩具坏了,没事,再继续买一个。因为,我们会觉得他还是个宝宝嘛,弄坏东西很正常。但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人去看待的话,我们会跟孩子说,玩具买来要好好珍惜,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以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去获得的。爸爸妈妈爱你,所以给你买了玩具,但不意味着你可以故意弄坏。

最后的话:

不把孩子只当作孩子,本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能因为孩子是孩子,我们就可以对他们的生活横加干涉,剥夺他适当做决定的权利。反过来,正因为我们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去交流,孩子也会从中努力地去认识、去理解这个世界,他的思想也会因此日渐成熟。

不把孩子只当作孩子,就是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自我探索,孩子能够成长的更快,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他们一定能够成长得更好。

不把孩子只当作孩子,就是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