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好一篇文章要做些什么

 tnj660630 2021-08-07
我在小学教语文
129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常常有一种忐忑,和学生一起学习一篇文章,有没有真正负起责任来,有没有辜负了学生的期待和文章的价值。
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分析文章讲了什么,偶尔挑出一个两个词语或句子做所谓的品味、欣赏,不是半点价值都没有,可若千篇一律这么做,不免会使得语文学习“入于偏而不全、碎屑而遗大体之途”。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思维的开拓,是审美的训练,是文化的熏染。语言是存在,语言是思想,语言为每个使用她的人代言,语言就是我们自己。叶圣陶说:“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发展儿童什么样的心灵呢?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具有丰富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关怀性的心灵。这样美好的心灵,是要靠这一篇篇文章的学习和经由这一篇篇文章延展开去的读写生活发展、塑造、养成的。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或者用一篇文章来学习,首先要着力于这篇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再由最精华的部分打开一扇甚至多扇窗,走进更丰富多彩的风景。
课堂上,每一篇与学生相遇的文章,都能生成多种可能性,让学生发现更多语言、思想和美的秘密。这样的可能性,是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为基础的,是基于学生此在的经验和向往的,而教师,是让这些可能性拥有生命力并成为现实的催化剂、启示者。语文教师的价值,就在于让文章的学习和成长价值在合适的时间以适切的方式展现出来。
语文教师来到课堂上,是有准备的,是有态度的,是有目标的。
准备什么呢?技术上的操作,大家都能如数家珍,最难的是对文章的真熟悉、真理解,是对学生将如何与文章建立联系展开对话的预判,是对学生、文章和自己多主体将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展望,甚至是胸有成竹。
常常见到语文老师撰写教学设计时,一谈到某个学习活动或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拿课程标准上的概念或理念来证明设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或者还有高明之处。这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预设时,一刻不能忽视的,是教室里的每个学生,是学生将会经由具体的学习活动如何从文章里汲取营养,并将因此会有怎样的成长、变化。甚至,还应该想象一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会遭遇什么,这样的遭遇价值何在。
教好一篇文章,至少需要文本、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经验的交互、对话。这三个方面是老师们耳熟能详却不一定能拿到一篇文章后想得明白的。
文本经验,包括文本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和何以成为这个模样等。文本经验,包括语言文字组织的经验,也包括创作这一文本的作者经验,还包括其流动性的历史经验。当一个文本成为课堂上对话的一方,教师的价值就是让文本多维度的经验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呈现出来,鲜活起来。从文本解读到文本的教学解读,是语文教师必须要下足的功夫。
学生经验并不一定是开放的,这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基于教材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哪个阶段上对学生经验的想象,往往是一个大概,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来做判断。这就需要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经验做判断、评价,而不是把纸面上的教学任务完成就够了。教师还要对不同的学生经验有较准确的了解和判断,这样才能让课堂上的各种可能性都呈现出来,让对话真正呈现出适切性、开放性和生长性。
教师经验,可不仅仅指教学操作的经验,是要努力像苏格拉底、孔子一样,在自我充实的基础上,同时拥有倾听、点拨、欣赏、质疑、判断的能力,更要有将学生经验与文本经验建立起积极联系和互动的经验。
是的,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了。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有没有追问过为什么要学习这一篇文章,而不是另外的哪一篇呢?你觉得弄清楚《麻雀》是不是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重不重要呢?每学一篇文章之前,设想学生会从什么样的视角对文章生发自己的观点重不重要?为了学习作者的这一篇,去了解这个作者,去阅读这个作者更多的作品,是不是必要的呢……
要学习一篇文章或者用一篇文章来学习了,总得从多方面做追究,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吧。
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免于被语言文字戏弄的权力。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