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 终身学习的快乐【我读论语】

 丁丁读书会 2021-08-07

不唯孔,不唯圣,仅在历史背景下读《论语》,能直接为我所用的,拿来静心修身;不能直接为我所用的,拿来以史为鉴。

从今天起,开设“我读论语”专栏,记录读书心得。与即将开始的秋季读书课堂相得益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再怎么不懂《论语》,上过学的应该都知道这是孔子说的。

以前闭着眼睛背诵,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为所学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才能知新。但无论如何也不理解:这样做怎么就一定会“不亦说乎”呢?相反,复习!复习!是多么枯燥无聊的事情啊!

“人不知而不愠”,也并非那么容易。我自己可谓一只张飞鸟,养不过夜的,哪里忍得住“人不知”,有时候还非得辩个一清二白才安心。

那时唯一认可的,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其实也没有朋友从远方来,只觉得有朋友一起玩,当然快乐了。

后来读书,渐渐体会到“学而时习之”没那么简单。尤其是近两年面对青春期的小哥,深有体会。初中伊始,肖先生还用过去的“强权专制+武力”应对,结果情况急转直下,越来越糟,小哥很少有笑容,学习主动性降到历史最低。

有些时候很明显的不是小哥的错,冲突之后肖先生反思,道歉,可不久又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而我的焦虑也上升到了极点,一方面是亲子关系的处理,另一方面是小哥的学习。

我们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光靠大人在后面往前推,学习是不会持久的,激发小哥的内在学习动力才是关键。于是学习相关知识,并在日常中实践。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人性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别人的经验之所以为大众所传播,肯定有其理由。

在理论指导之下,小哥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个体又有其特殊性,包括环境中的每个要素,如家庭、学校等等。有时候肖先生完全反其所学理论而行之,疗伤一个月,被他一捅,伤口瞬间破裂。

而我,也不是圣人,人多半都是感性动物,我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好在在不断的反思、学习和实践中,近期状态调整得很好。

写到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这是“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时习之”,习者,见习,实践。

其次,“学”绝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实践中的心得和所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个人以为,换一种角度,这句话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圆滑,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含有嘲讽的“世故”,而是“世故”本来的意义,即为人处世这一事实,以及从这一事实中的身心之所获。

这样说来,“学”和“习”就不是某一阶段要做的事,而是终其一生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即终身学习。

没想到2000多年前,老祖宗就有了这一目前风生水起的洞见。

既然学习如此,那么“有朋自远方来”就不是一般的朋友了,应该是与自己对于“学习”这件事志同道合的人,可以相互探讨。因为相互探讨对于学业的精进举足轻重,这也是我们读书会的理念之一。

当然,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来了也未尝不可,不同的声音对于思想的前进和上升同样不可或缺,要不然怎么会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呢?

同样,基于终身学习,或者我个人把它称作“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学习不再是额外的任务,随时随地学习,做到这一点,便有望达到“乐学者” (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   )的境界。所以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完全是炒作起来的苦。你要把学习当做苦,那是自找的。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苦是乐,随你挑。

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乐学者,一定可以做到孔子所说的“吾不试,故艺”,自己求学问,是为自己的学问而学问,并非为了某种具体的目的,这样便可以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这与“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是一个道理。把碗洗干净是有限游戏,洗碗洗出对生活的热爱是无限游戏。选择哪一种自有分明。

嗯,一定要“学而时习之”,不仅仅见习具体领域的知识,还要见习人类普适性的原则,如终身学习,如温良恭俭让等等。

(封面图片来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