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语 我 见 闲来读《论语》,至《宪问》一章,有“子曰:‘古之为学者为己,今之为学者为人。’”之句,寻前人注解,大多释为(孔子)以前的人读书都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孔子时代)的人读书却是为了别人(向别人炫耀)。 反复咀嚼,总觉此句如此解释颇为牵强。读书,不过是学习的过程,是增长见识的手段,是积淀知识的路径,试问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读书是以炫耀才学为目的?又有多少人因炫耀才学而闻名青史呢? 自从西汉孔安国将此句解释定调以来,后世对此句的解释基本就在这样的框架下游走打转,没有多大变化。孔安国的注释是:“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古时的人读书是为自我修养而学;今天的人读书不过是将所学的东西拿来炫示于人。到了宋代,大学者朱熹则将此句解为:“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此乃孔氏的翻版,并没有新意。到了近现代,杨伯峻先生则认为:“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钱穆先生则解释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李泽厚先生解释说:“孔子说,古时的学者是为了改进自己,今天的学者是为了教训别人。”而北师大教授于丹女士则在其大作《论语心得》里如此作解释:“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 然而,上述无论哪一位的解释,都显得有些牵强,个别人的解释还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孔子作为一位杰出地教育家,他说出的话怎能如此没有水准呢?其实,孔子在这里并不是要将古今求学读书者进行对比,更不是要批评谁,孔子只不过是要告诉大家一种正确的读书方式而已。 就在这句话之前,孔子说了“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的话。我们读《论语》绝对不能将孔子的每一句话孤立起来解释,否则就会偏离原意,甚至南辕北辙。“君子上达”就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学习模式,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而“小人下达”则是说只看表象而无法深入到问题实质。因为有了“上达”“下达”两种学习模式和态度的区别,所以孔子接下来就告诉大家“古之为学者为己,今之为学者为人”,这其实是在告诉大家如何做到“君子上达”。古与今对比,但绝不能解释为“古代”与“现今”。“古”有从前之意,可以引申为起初或一开始,而此句中“为”应做“修为”讲,就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为”也应做“修为”讲一样,绝不能解做“为了”。 这样一来,这句话就是孔子告诉大家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去探求事物的本质与真理,从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能力水平)。而“今之学者为人”则应当理解成当学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应当用自己的所学去提升(影响、服务)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孔子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要学以致用,要影响他人,要改变社会。孔子一生就是在追求如何用自己的学问改变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的世道,就是要想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付诸实践。 其实,在《论语》开篇孔子就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就已经对“古之为学者为己,今之为学者为人”做了很好的注解,只不过大家在解读的时候并没有将它们前后联系起来,而且对这句话的解释,也还有商榷的空间。 个人观点,这三句话其实是具有连贯的语言逻辑,而绝不是现在学校课堂上孤立解释的三个意思(此文暂不就此作具体分析),而应当理解为:将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学问乃至道德)体系,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如果有人接受和赞同自己形成的这套独特体系,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当然并不是要所有人都接受和赞同我的这套体系,有人不认可不接受甚至是反对,那都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为此而感到愤懑,更不能因此而怨恨那些不认可不接受甚至是反对我们的人,这样不正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德行的人的表现吗? 孔子是在告诉我们,从读书的最初目的(为己),到其终极目标(为人),这是学习必须的一个过程。举例来说,学医的人,最开始就是要使自己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如果连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了还怎样谈治病救人?这就是“古之为学者为己”。当掌握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和方式后,就可以用它来行医治病、悬壶济世,这就是“今之为学者为人”。其他的任何学问都是如此,没有例外,这就是孔子要告诉我们的如此简单得一个道理。在这里面,并没有谁是要将所学的东西拿来人前卖弄炫耀的,如果孔子真是这个意思那恐怕我们也不会尊称他为“至圣先师”了吧。 以上纯属一己之见,并未有严谨的学术考证,仅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解读思路,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甚好,若有不同意甚而反对者,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也! 野尘读《论语·宪问》一章有感而记之,一哂耳,勿喷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