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散药方剂(五)

 nqj0108 2021-08-07

  名称:跌打丸

  处方:三七64g 当归32g 白芍48g 赤芍64g 桃仁32g 红花48g 血竭48g 北刘寄奴32g 骨碎补(烫)32g 续断320g 苏木48g 牡丹皮32g 乳香(制)48g 没药(制)48g 姜黄24g 三棱(醋制)48g 防风32g 甜瓜子32g 枳实(炒)32g 桔梗32g 甘草48g 关木通32g 自然铜(煅)32g 土鳖虫32g

  制法:上二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气微腥,味苦。

  规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闪腰岔气。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雅叫哈顿散

  处方:小百部100g 藤苦参100g 苦冬瓜100g 箭根薯100g 羊耳菊根100g 蔓荆子茎及叶100g

  来源:本品系傣族验方。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暗灰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用于感冒发热,喉炎,胸腹胀痛,虚劳心悸,月经不调,产后流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9g,一日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清眩丸

  处方:川芎200g 白芷200g 薄荷100g 荆芥穗100g 石膏100g

  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而后辛、凉。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羚羊角胶囊

  来源:为羚羊角经加工制成的胶囊。

  制法:取羚羊角150g,锉成最细粉,混匀,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或500粒,即得。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粉末;气微腥,味淡。

  规格:每粒装(1)0、15g(小粒)(2)0、3g(大粒)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痛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3~0、6g,一日1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蛇胆陈皮散

  处方:蛇胆汁100g 陈皮(蒸)600g

  制法:上二味,陈皮粉碎成细粉,与蛇胆汁混匀,干燥,粉碎,过筛,即得。

  性状: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粉末;气微香,味甘、辛、微苦。

  规格:每瓶装(1)0、3g(2)0、6g

  功能主治:顺气化痰,祛风健胃。用于风寒咳嗽,痰多呕逆。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3~0、6g,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蛇胆川贝散

  处方:蛇胆汁100g 川贝母600g

  制法:以上二味,川贝母粉碎成细粉,与蛇胆汁混匀,干燥,粉碎,过筛,即得。

  性状:本品为浅黄色至浅棕黄色的粉末;味甘、微苦。

  规格:每瓶装(1)0、3g(2)0、6g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除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3~0、6g,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黄连上清丸

  处方:黄连10g 桅子(姜制)80g 连翘80g 蔓荆子(炒)80g 防风40g 荆芥穗80g 白芷80g 黄芩80g 菊花160g 薄荷40g 酒大黄320g 黄柏(酒炒)40g 桔梗80g 川芎40g 石膏40g 旋覆花20g 甘草40g

  制法: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50~17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黄氏响声丸

  处方:薄荷、浙贝母、连翘、蝉蜕、胖大海、酒大黄、川芎、儿茶、桔梗、诃子肉、甘草、薄荷脑

  制法:上十二味,除薄荷脑外,取大黄、川芎、诃子肉、浙贝母、薄荷、儿茶粉碎成粗粉,其余连翘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沉淀,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与大黄等粗粉拌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80目),加入薄荷脑,混匀。制成糖衣丸,或制成每丸重0、1g或每丸重0、133g的炭衣丸,即得。

  性状:为糖衣或炭衣浓缩丸,除去包衣后显褐色或棕褐色;味苦、清凉。

  规格:(1)每瓶装400丸(糖衣丸)(2)每丸重0、1g(炭衣丸)(3)每丸重0、133g(炭衣丸)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用于急、慢喉{喑},风热外束,痰热内盛,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寒热头痛,或便秘尿赤;急、慢性喉炎及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初起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炭衣丸一次8丸(每丸重0、1g)或6丸(每丸重0、133g),糖衣丸一次20丸,一日3次,饭后服用;儿童减半。

  储藏:密封。

  注意:胃寒便溏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通窍鼻炎片

  处方:苍耳子(炒)120g 防风90g 黄芪150g 白芷90g 辛夷90g 白术(炒)90g 薄荷30g

  制法:上七味,取白芷、白术50g粉碎成细粉,剩余白术及其余苍耳子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8~1、32(80℃)的清膏,与上述粉末混匀,干燥,粉碎,制粒,压制成6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黄棕色;味微苦、辛凉。

  功能主治:散风消炎,宣通鼻窍。用于鼻渊,鼻塞,流涕,前额头痛;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通宣理肺丸

  处方:紫苏叶144g 前胡96g 桔梗?96g 苦杏仁72g 麻黄96g 甘草72g 陈皮96g 半夏(制)72g 茯苓96g 枳壳(炒)96g 黄芩96g

  制法: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4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3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略苦。

  规格: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通关散

  处方:猪牙皂500g 鹅不食草250g 细辛250g

  制法: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规格:每瓶装1、5g

  功能主治:通关开窍。用于突然气闭昏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用途用量:每用少许,吹鼻取嚏。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消瘿丸

  处方:昆布300g 海藻200g 蛤壳50g 浙贝母50g 桔梗100g 夏枯草50g 陈皮100g 槟榔10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褐色的大蜜丸;味咸、涩。

  规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散结消瘿。用于瘿瘤初起;单纯型地方性甲状腺肿。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饭前服用;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益元散

  处方: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用途用量:调服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疳积散

  处方:石燕(煅)100g 石决明(煅)100g 使君子仁100g 鸡内金(炒)50g 谷精草50g 威灵仙50g 茯苓100g

  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灰黄色的粉末;味微涩。

  功能主治:消积治疳。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部膨胀,消化不良,目翳夜盲。

  用途用量:用热米汤加少量糖调服,一次9g,一日2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夏枯草膏

  来源:为夏枯草经加工制成的煎膏。

  制法:取夏枯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1、25(80~85℃)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炼蜜200g或蔗糖200g,加热溶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微涩。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症。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珠黄吹喉散

  处方:珍珠50g 牛黄30g 硼砂(煅)250g 西瓜霜80g 雄黄40g 儿茶100g 黄连100g 黄柏150g 冰片50g

  制法:上九味,除牛黄、冰片、西瓜霜外,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雄黄水飞成极细粉;其余硼砂等四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及西瓜霜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苦,有清凉感。

  功能主治:解毒化腐。用于咽喉口舌肿痛、糜烂。

  用途用量:外用,吹于患处,一日3~5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祛风舒筋丸

  处方:防风50g 桂枝50g 麻黄50g 威灵仙50g 制川乌50g 制草乌50g 苍术(炒)50g 茯苓50g 木瓜50g 秦艽50g 骨碎补(炒)50g 牛膝50g 甘草50g 海风藤50g 青风藤50g 穿山龙50g 老鹳草50g 茄根50g

  制法:上十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6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甜、苦。

  规格:每丸重7g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腰腿疼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活血止痛散

  处方:当归400g 三七80g 乳香(制)80g 冰片20g 土鳖虫200g 自然铜(煅)120g

  制法:上六味,除冰片外,其余当归等五味粉碎成细粉;将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灰褐色的粉末;气香,味辛、苦、凉。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途用量: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5g,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保赤散

  处方:六神曲(炒)250g 巴豆霜150g 天南星(制)400g 朱砂250g

  制法:上四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六神曲、天南星粉碎成细粉;巴豆霜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粉红色至橙红色的粉末;味淡、微辛。

  规格:每瓶装0、09g。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化痰镇惊。用于小儿冷积,停乳停食,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痰多。

  用途用量:口服,小儿六个月至一岁一次0、09g,二岁至四岁一次0、18g。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泄泻者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茴香橘核丸

  处方:小茴香(盐炒)40g 八角茴香40g 橘核(盐炒)40g 荔枝核80g 补骨脂(盐炒)20g 肉桂16g 川楝子80g 延胡索(醋制)40g 莪术(醋制)20g 木香20g 香附(醋制)40g 青皮(醋炒)40g 昆布40g 槟榔40g 乳香(制)20g 桃仁16g 穿山甲(制)20g

  制法: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黄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酸、辛、苦。

  规格:每100丸重6g

  功能主治:散寒行气,消肿止痛。用于寒疝,睾丸肿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00g 茯苓100g 白术(炒)100g 山药100g 白扁豆(炒)75g 莲子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参苏丸

  处方:党参75g 紫苏叶75g 葛根75g 前胡75g 茯苓75g 半夏(制)75g 陈皮50g 枳壳(炒)50g 桔梗50g 甘草50g 木香50g

  制法: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30g、大枣30g,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苦。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体弱感受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肿节风片

  来源:为肿节风经加工制成的片。

  制法:取肿节风3125g,切碎,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干燥成干浸膏,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气香,味苦、微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属热毒壅盛证候者,并可用于癌症辅助治疗。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狗皮膏

  处方:生川乌80g 生草乌40g 羌活20g 独活20g 青风藤30g 香加皮30g 防风30g 铁丝威灵仙30g 苍术20g 蛇床子20g 麻黄30g 高良姜9g 小茴香20g 官桂10g 当归20g 赤芍30g 木瓜30g 苏木30g 大黄30g 油松节30g 续断40g 川芎30g 白芷30g 乳香34g 没药34g 冰片17g 樟脑34g 丁香17g 肉桂11g

  制法:上二十九味,乳香、没药、丁香、肉桂分别粉碎成粉末,与樟脑、冰片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生川乌等二十三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3495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1040~114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兽皮或布上,即得。

  性状:为摊于兽皮或布上的黑膏药。

  规格:每张净重(1)12g(2)15g(3)24g(4)30g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邪、气滞血瘀引起的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闪腰贫气,脘腹冷痛,行经腹痛,湿寒带下,积聚痞块。

  用途用量:外用,用生姜擦净患处皮肤,将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

  储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注意:孕妇忌贴腰部和腹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乳癖消片

  处方: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牡丹皮、夏枯草、连翘、红花

  制法:上十五味,玄参、三七、鹿角分别粉碎成细粉;其余蒲公英等十二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至适量,与上述细粉和适量的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片,包糖衣,即得。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黑色;气微,味苦、咸。

  功能主治: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用于乳癖结快,乳痈初起;乳腺囊性增生病及乳腺炎前期。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6片,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乳疾灵颗粒

  处方:柴胡、香附(醋炙)、青皮、赤芍、丹参、王不留行(炒)、鸡血藤、牡蛎、海藻、昆布、淫羊藿、菟丝子

  制法:上十二味,王不留行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70~80℃),待冷至室温,加等量的乙醇使沉淀,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其余牡蛎等十一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煎液合并,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1、40(50~60℃)的清膏,加入适量的蔗糖和糊精,制成颗粒,干燥,即得。

  性状:为棕黄色或棕褐色的颗粒;味苦、微甜。

  规格:每袋装14g(相当于原药材14、6g)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散结消肿。用于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引起的乳腺增生症。

  用途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乳块消片

  处方:橘叶825g 丹参825g 皂角刺550g 王不留行550g 川楝子550g 地龙550g

  制法:上六味,除地龙、王不留行外,其余橘叶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5℃),放冷,备用;地龙、王不留行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入上述浓缩液中,调整乙醇量达70%,搅拌均匀,静置,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减压干燥成干浸膏,粉碎,加辅料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苦。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散乳块。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乳腺增生,乳房胀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国公酒

  处方:当归、羌活、怀牛膝(去头)、防风、独活、牡丹皮、广藿香、槟榔、麦冬、陈皮、五加皮、厚朴(姜炙)、红花、天南星(矾水炙)、枸杞子、白芷、白芍、紫草、补骨脂(盐水炙)、青皮(醋炒)、白术(麸炒)、川芎、木瓜、栀子、苍术(炒)、枳壳(去心麸炒)、乌药、佛手、玉竹、陈皮、红曲、蜂蜜、红糖

  制法:上三十三味,用白酒回流提取三次,每次3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静置4个月,吸取上清液,灌封,即得。

  性状:为深红色的澄清液体;气清香,味辛、甜、微苦。

  功能主治:散风祛湿,舒筋活络。用于经络不和、风寒湿痹引起: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腰腿酸痛,下肢痿软,行步无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拨云退翳丸

  处方:密蒙花80g 蒺藜(盐炒)60g 菊花20g 木贼80g 蛇蜕12g 蝉蜕20g 荆芥穗40g 蔓荆子80g 薄荷20g 当归60g 川芎60g 黄连20g 地骨皮40g 花椒28g 楮实子20g 天花粉24g 甘草12g

  制法: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

  规格: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散风明目,消障退翳。用于目翳外障,视物不清,隐痛流泪。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纯阳正气丸

  处方:广藿香100g 半夏(制)100g 青木香100g 陈皮100g 丁香100g 肉桂100g 苍术100g 白术100g 茯苓100g 朱砂10g 硝石(精制)10g 硼砂6g 雄黄6g 金礞石(煅)4g 麝香3g 冰片3g

  制法:上十六味,除麝香、冰片、硝石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广麝香等十一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再将硝石研细掺入,过筛,混匀;另取花椒50g,加水煎煮二次,取煎液与上述粉末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为棕黄色至棕红色的水丸;气芳香,味苦、辛。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用于暑天感寒受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1~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局方至宝散

  处方:水牛角浓缩粉200g 牛黄50g 玳瑁100g 麝香1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琥珀100g 安息香15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九味,玳瑁、安息香、琥珀分别粉碎成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牛黄、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橘黄色至浅褐色的粉末;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规格:每瓶装2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开窍定惊。用于热病,痰热内闭,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g,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0、5g,四岁至六岁一次1g;或遵医嘱。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坎离砂

  处方:当归37、5g 川芎50g 防风50g 透骨草50g 铁屑10kg

  制法:以上五味,除铁屑外,其余当归等四味加米醋适量,煎煮二次,滤过,合并滤液。将铁屑置炉内煅至一定程度时取出,立即将上述滤液倒入铁屑中,搅匀,晾干,过筛,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的粗粉;质重,稍有醋的酸气。

  规格:纸筒装250g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脘腹冷痛。

  用途用量:每250g加米醋15g(不可过量),立即拌匀,装入布袋。外包棉垫(或毛巾),待发热后,烫患处,药凉后取下。再用时仍用前法拌醋,可反复使用数次。每日烫患处1~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红灵散

  处方:麝香60g 雄黄120g 朱砂200g 硼砂120g 金礞石(煅)80g 硝石(精制)200g 冰片60g

  制法:上七味,除麝香、冰片外,雄黄、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硼砂等三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棕色至红棕色的粉末;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祛暑,开窍,辟瘟,解毒。用于中暑昏厥,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腹痛泄泻。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g,一日1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如意金黄散

  处方:姜黄160g 大黄160g 黄柏160g 苍术64g 厚朴64g 陈皮64g 甘草64g 生天南星64g 白芷160g 天花粉32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黄色至金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苦、微甘。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用于疮疡肿痛,丹毒流注,跌扑损伤。

  用途用量: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一日数次。

  储藏:密封。

  注意:外用药,不可内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阳和解凝膏

  处方: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

  制法: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性状: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

  规格:每张净重(1)1、5g(2)3g(3)6g(4)9g

  功能主治:温阳化湿,消肿散结。用于阴疽,瘰疬末溃,寒湿痹痛。

  用途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储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安宫牛黄散

  处方:牛黄10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栀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制法:上十一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香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黄色至黄橙色的粉末;气芳香浓郁,味苦。

  规格:每瓶装1、6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具有上述症状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6g,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0、4g,四岁至六岁一次0、8g,一日1次,或遵医嘱。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安阳精制膏

  处方:生川乌24g 生草乌24g 乌药24g 白蔹24g 白芷24g 白及24g 木鳖子24g 关木通24g 木瓜24g 三棱24g 莪术24g 当归24g 赤芍24g 肉桂24g 大黄48g 连翘48g 血竭10g 阿魏10g 乳香6g 没药6g 儿茶6g 薄荷脑8g 水杨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上二十四味,血竭、乳香、没药、阿魏、儿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对密度为1、05的流浸膏,待冷后加入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冰片,混匀。其余生川乌等十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时,第三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0℃)的清膏。与上述流浸膏合并,混匀,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胶、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制成涂料,进行涂膏,盖衬,切成小块,即得。

  性状:为微红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规格:8cm×0、5cm

  功能主治:消积化症,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风散寒。用于症瘕积聚,风寒湿痹,胃寒疼痛,手足麻木。

  用途用量:贴患处。

  储藏:密闭,置阴凉处。

  注意:用于症瘕积聚时,患者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冰硼散

  处方:冰片50g 硼砂(煅)500g 朱砂60g 玄明粉500g

  制法:以上四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硼砂粉碎成细粉,将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及玄明粉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粉红色的粉末;气芳香,味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用途用量:吹敷患处,每次少量,一日数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血康口服液

  来源:为肿节风浸膏粉制成的口服液。

  制法:取肿节风浸膏粉,加水,加热煮沸溶解,浓缩,冷后加乙醇至含醇量达70%,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加水适量,滤过,滤液加入单糖浆和苯甲酸钠适量,加水至规定量,搅匀,灌装,即得。

  性状:为红棕色的澄清液体;味苦、涩、微甜。

  规格:每支装10ml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皮肤紫斑;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痕。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20ml,每日3~4次;小儿酌减;可连服一个月。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服药后个别患者如有轻变恶心、嗜睡现象,继续服药后可自行消失。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仲景胃灵丸

  处方:肉桂、延胡索、牡蛎、小茴香、砂仁、高良姜、白芍、炙甘草

  制法:以上八味,白芍、炙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其余肉桂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加入上述稠膏,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制成微丸,用百草霜包衣,撞光,干燥,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的微丸;气芳香,味辛、甘。

  规格:每袋装1、2g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止痛。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寒凝胃痛,脘腹胀满,呕吐酸水或清水。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g,一日3次;儿童酌减。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芎菊上清丸

  处方:川芎20g 菊花240g 黄芩120g 栀子30g 蔓荆子(炒)30g 黄连20g 薄荷20g 连翘30g 荆芥穗30g 羌活20g 藁本20g 桔梗30g 防风30g 甘草20g 白芷80g

  制法: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散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体虚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代温灸膏

  处方:辣椒、肉桂、生姜、肉桂油

  制法:以上四味,生姜、肉桂、辣椒分别粉碎成粗粉,用乙醇浸渍三次,第一次24小时,第二次72小时,第三次48小时,浸渍液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70℃)的清膏,加入由橡胶、氧化锌、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再加入肉桂油,混匀,制成涂料,进行涂膏,切段,盖衬,切成小块,即得。

  性状:为橘黄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功能主治:温通经脉,散寒镇痛。用于风寒阻络所致腰背、四肢关节冷痛;及风寒内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虚寒泄泻;慢性虚寒型胃肠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外用,根据病证,按穴位贴一张。

  储藏:密闭,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四味土木香散

  处方:土木香200g 苦参(去粗皮)200g 珍珠杆(去粗皮、心)100g 山柰5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制法:上四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黄白色的粉末;气香,味极苦、微辛。

  规格:每袋装20g

  功能主治:清瘟解表。用于瘟病初期,发冷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胸胁作痛。

  用途用量:水煎服,一次2、5~3、6g,一日2~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玉真散

  处方:生白附子600g 防风50g 白芷50g 生天南星50g 天麻50g 羌活50g

  制法: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白色至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麻辣。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止痛。用于破伤风;外治跌扑损伤。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1、5g,或遵医嘱。外用,取适量敷于患处。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六味安消散

  处方:土木香50g 大黄200g 山柰100g 寒水石(煅)250g 诃子150g 碱花300g

  来源:系蒙古族、藏族验方。

  制法: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灰黄色或黄棕色的粉末;气香,味苦涩、微咸。

  规格:每袋装18g

  功能主治:和胃健脾,导滞消积,行血止痛。用于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痛经。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六味木香散

  处方:木香200g 栀子150g 石榴100g 闹羊花100g 豆蔻70g 荜茇7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制法: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辛、苦。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开郁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胃痛,腹痛,嗳气呕吐。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六一散

  处方:滑石粉600g 甘草100g

  制法:以上二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滑石粉混匀,过筛,即得。

  性状:为浅黄白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润滑感。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内服用于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治痱子刺痒。

  用途用量:调服或包煎服,一次6~9g,一日1~2次;外用,扑撒患处。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乌贝散

  处方:海螵蛸(去壳)850g 渐贝母150g 陈皮油1、5g

  制法:以上三味,海螵蛸、浙贝母粉碎成细粉,加入陈皮油,混匀,过筛,即得。

  性状:为黄白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咸、微苦。

  规格:每瓶装45g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收敛止血。用于胃痛泛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途用量:饭前口服,一次3g,一日3次;十二指肠溃疡者可加倍服用。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风湿骨痛胶囊

  处方:制川乌、制草乌、红花、甘草、木瓜、乌梅、麻黄

  制法:上七味,取制川乌、制草乌、甘草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红花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上述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状: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褐色的粉末;味微苦、酸

  规格:每粒装0、3g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用于寒湿痹所致的手足四肢腰脊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见以上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本品含毒性药,不可多服,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牛黄千金散

  处方:全蝎120g 僵蚕(制)120g 牛黄24g 朱砂160g 冰片20g 黄连160g 胆南星80g 天麻160g 甘草80g

  制法:以上九味,除牛黄、冰片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全蝎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棕红色的粉末;气芳香,味辛凉而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痉定惊。用于小儿惊风高热,手足抽搐,痰涎壅盛,神昏谵语。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0、9g,一日2~3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牛黄上清丸

  处方:牛黄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荆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栀子50g 黄连16g 黄柏10g 黄芩50g 大黄80g 连翘50g 赤芍16g 当归50g 地黄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十九味,除牛黄、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少林风湿跌打膏

  处方:生川乌16g 生草乌16g 乌药16g 白及16g 白芷16g 白蔹16g 土鳖虫16g 木瓜16g 三棱16g 莪术16g 当归16g 赤芍16g 肉桂16g 大黄32g 连翘32g 血竭10g 乳香(炒)6g 没药(炒)6g 三七6g 儿茶6g 薄荷脑8g 水杨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冰片外,血蝎、乳香、没药、三七、儿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对密度1、05的流浸膏,其余生川乌等十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时,第三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0℃)的稠膏。与上述流浸膏合并,待冷却后加入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冰片,混匀,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胶、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制成涂料,进行涂膏,切段,盖衬,打孔,切成小块,即得。

  性状:为微红色的片状橡胶膏,布面具有小圆孔;气芳香。

  规格:(1)5cm×7cm(2)8cm×9、5cm

  功能主治: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祛风散寒。用于跌打损伤,腰肢酸麻,腹内积聚,风湿痛。

  用途用量:贴患处。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孕妇慎用或遵医嘱。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五味清浊散

  处方:石榴400g 红花200g 豆蔻50g 肉桂50g 荜茇5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黄棕色的粉末;气香,味酸、辛、微涩。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开郁消食,暖胃。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冷痛,满闷嗳气,腹胀泄泻。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五味沙棘散

  处方:沙棘膏180g 木香150g 白葡萄干120g 甘草90g 栀子6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五味,除沙棘膏、白葡萄干外,其余木香等三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粉碎成细粉,混匀后,加沙棘膏混匀,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即得。

  性状:为深棕色的粉末;气香,味酸、甘而苦、涩。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清热祛痰,止咳定喘。用于肺热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满闷,胸胁作痛;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五虎散

  处方:当归350g 红花350g 防风350g 天南星(制)350g 白芷240g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橘黄色至暗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途用量: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g,一日2次;外用,白酒调敷患处。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五苓散

  处方: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储藏:密封,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木瓜丸

  处方:木瓜80g 当归80g 川芎80g 白芷80g 威灵仙80g 狗脊(制)40g 牛膝160g 鸡血藤40g 海风藤80g 人参40g 制川乌40g 制草乌40g

  制法:以上十二味,木瓜、威灵仙、鸡血藤、牛膝、制川乌、制草乌、人参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当归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包糖衣,打光,即得。

  性状:为糖衣浓缩丸,除去糖衣后显黄褐色至黑褐色;味酸、苦。

  规格:每10丸重1、8g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络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周身疼痛,腰膝无力,步履艰难。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0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马钱子散

  处方:马钱子(沙烫)适量(含士的宁8、0g )地龙(去土焙黄)93、5g

  制法:上二味,将制马钱子、地龙分别粉碎成细粉,配研,过筛,即得。

  性状:为黄棕色的粉末;气微,味苦。

  规格:每袋装0、6g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用于因风、寒、湿引起的臂痛腰痛,周身疼痛及肢体萎缩。

  用途用量:每晚用黄酒或开水送服,一次0、2g,如无反应,可增至0、4g,最大服量不超过0、6g。老幼及体弱者酌减。

  储藏:密封。

  注意:本品含毒性药,不可多服。服药后约1小时可能出现汗出周身,发痒,哆嗦等反应,反应严重者可请医生处理。十三岁以下儿童、孕妇及身体虚弱者,心脏病、严重气管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禁服。忌食生冷食物。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小金丸

  处方:麝香30g 木鳖子(去壳去油)150g 制草乌150g 枫香脂150g 乳香(制)75g 没药(制)75g 五灵脂(醋炒)150g 当归(酒炒)75g 地龙150g 香墨12g

  制法:以上十味,除麝香外,其余木鳖子等九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每100g粉末加淀粉25g,混匀,另用淀粉5g制稀糊,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的糊丸;气香,味微苦。

  规格:(1)每10丸重6g(2)每100丸重6g(3)每100丸重3g

  功能主治: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用于阴疽初起,皮色不变,肿硬作痛,多发性脓肿,瘿瘤,瘰疬,乳岩,乳癖。

  用途用量:打碎后口服,一次1、2~3g,一日2次,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小儿腹泻外敷散

  处方:吴茱萸、丁香、白胡椒、肉桂

  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分装,即得。

  性状:为棕黄色的粉末;气芳香,味辛。

  规格:每瓶装5g

  功能主治:温里散寒,燥湿健脾,止痛止泻。用于胃肠虚寒性及消化不良性腹痛,腹泻。

  用途用量:外用,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二岁以下一次1/4瓶,二岁以上一次1/3瓶;大便每日超过20次者,加敷涌泉穴,用量为1/4瓶,每24小时换药一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小儿惊风散

  处方:全蝎130g 僵蚕(炒)224g 雄黄40g 朱砂60g 甘草60g

  制法:以上五味,雄黄、朱砂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全蝎等三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橘黄色或棕黄色的粉末;气特异,味甜、咸。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镇惊熄风。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神昏。

  用途用量:口服,周岁小儿一次1、5g,一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小儿百寿丸

  处方:钩藤45g 僵蚕(麸炒)45g 胆南星(酒炙)75g 天竺黄75g 桔梗30g 木香75g 砂仁45g 陈皮75g 苍术(制)75g 茯苓30g 山楂(炒)150g 六神曲(麸炒)45g 麦芽(炒)45g 薄荷45g 滑石150g 甘草30g 朱砂10g 牛黄10g

  制法:以上十八味,除牛黄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钩藤等十六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红色的大蜜丸;气香,味甜。

  规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消食化滞,镇惊熄风,化痰止咳。用于小儿外感风热,发热头痛,消化不良,停食停乳,厌食嗳气,咳嗽痰多,内热惊风。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小儿化毒散

  处方:牛黄8g 珍珠16g 雄黄40g 大黄80g 黄连40g 甘草30g 天花粉80g 川贝母40g 赤芍80g 乳香(制)40g 没药(制)4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牛黄、冰片外,雄黄水飞成极细粉,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乳香等八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杏黄色至棕黄色的粉末;味苦,有清凉感。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小儿疹后余毒未尽,烦躁,口渴,口疮,便秘,疖肿溃烂。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g,一日1~2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外用,敷于患处。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川芎茶调散

  处方:川芎120g 白芷60g 羌活60g 细辛30g 防风45g 薄荷240g 荆芥120g 甘草6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暗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用途用量:饭后清茶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三味蒺藜散

  处方:蒺藜250g 冬葵果150g 方海15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灰黄色的粉末;气微腥,味苦、微咸。

  功能主治:清湿热,利尿。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热痛。

  用途用量:水煎服,一次 3~4、5g,一日 2~3 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三子散

  处方:诃子200g 川楝子200g 栀子20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姜黄色的粉末;气微,味苦、涩、微酸。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温热,血热,新久热。

  用途用量:水煎服,一次 3~4、5g,一日 2~ 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三七伤药片

  处方:三七52、5g 草乌(蒸)52、5g 雪上一枝蒿23g 冰片1、05g 骨碎补492、2g 红花157、5g 接骨木787、5g 赤芍87、5g

  性状:显棕褐色;味微苦。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瘀阻,关节痹痛;急慢性扭挫伤,神经痛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 片,一日3 次;或遵医嘱。

  储藏:密封。

  注意:本品药性强烈,应按规定量服用;孕妇忌用;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九味羌活颗粒

  处方:羌活150g 防风150g 苍术150g 细辛50g 川芎100g 白芷100g 黄芩100g 甘草100g 地黄100g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颗粒;气香,味甜、微苦。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

  用途用量:姜汤或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九味羌活丸

  处方:羌活150g 防风150g 苍术150g 细辛50g 川芎100g 白芷100g 黄芩100g 甘草100g 地黄100g

  制法: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

  用途用量: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 6~9g,一日 2~3 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九味石灰华散

  处方:石灰华100g 红花80g 牛黄4g 红景天80g 榜嘎100g 甘草(去皮)80g 高山辣根菜80g 檀香100g 洪连100g

  来源:藏族验方。

  制法:以上九味,除牛黄外,其余石灰华等八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研细,再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安神。用于小儿肺炎,高热烦燥,咳嗽。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 0、6~0、9g,一日2 次;三岁以下小儿酌减。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九圣散

  处方:苍术150g 黄柏200g 紫苏叶200g 苦杏仁400g 薄荷200g 乳香120g 没药120g 轻粉50g 红粉50g

  制法:以上九味,除轻粉、红粉外,其余苍术等七味粉碎成细粉;将轻粉、红粉分别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至浅棕色的粉末;气清香。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除湿止痒。用于湿毒瘀结所致的湿疮,臁疮,黄水疮,足癣。

  用途用量:外用,用花椒油或食用植物油调敷或撒布患处。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不可内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九分散

  处方:马钱子粉(调制)250g 麻黄250g 乳香(制)250g 没药(制)250g

  制法:以上四味,除马钱子粉外,其余麻黄等三味粉碎成细粉,与马钱子粉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至深黄褐色的粉末,遇热或重压易粘结;气微香,味微苦。

  规格:每包装2、5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扑损伤,瘀血肿痛。

  用途用量:饭后服,一次2、5g,一日1次;外用,创伤青肿未破者以酒调敷患处。

  储藏:密闭,防热,防潮。

  注意:本品含毒性药,不可多服;孕妇禁用;小儿及体弱者遵医嘱服用;破伤出血者不可外敷。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九一散

  处方:石膏(煅)900g 红粉100g

  制法:以上二味,石膏研磨、红粉水飞,分别制成极细粉,配研,过绢筛(不得用金属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浅橙色或浅粉红色的细腻粉末

  规格:每瓶装1、5g

  功能主治:提脓,拔毒,去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溃后,流腐未尽,或已渐生新肉的疮口。

  用途用量:外用,取本品适量均匀地撒于患处,对深部疮口及瘘管,可用含本品的纸捻条插入,疮口表面均用油膏或敷料盖贴。每日换药一次或遵医嘱。

  储藏:密封,避光,防潮。

  注意:本品专供外用,不可入口。凡肌薄无肉处不能化脓,或仅有稠水者忌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八味檀香散

  处方:檀香200g 石膏100g 红花100g 甘草100g 丁香100g 北沙参100g 拳参100g 白葡萄干100g

  来源: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八味,除檀香、丁香、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加檀香、丁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甘、微涩而凉。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脓。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八味清心沉香散

  处方:沉香180g 广枣180g 檀香90g 紫檀香90g 红花90g 肉豆蔻60g 天竺黄60g 北沙参60g

  来源: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浅棕红色的粉末;气香,味微酸、苦。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清心肺,理气,镇静安神。用于心肺火盛,胸闷不舒,胸胁闷痛,心悸气短。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八味沉香散

  处方:沉香200g 肉豆蔻100g 广枣100g 石灰华100g 乳香100g 木香100g 诃子(煨)100g 木棉花100g

  来源:藏族验方。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黄褐色的粉末;气芳香,味咸、涩、微苦。

  功能主治:清心热,养心,安神,开窍。用于热病攻心,神昏谵语,冠心病心绞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9~1、5g,一日2~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七厘散

  处方:血竭500g 乳香(制)75g 没药(制)75g 红花75g 儿茶120g 冰片6g 麝香6g 朱砂60g

  制法:以上八味,除麝香、冰片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血竭等五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朱红色至紫红色的粉末或易松散的块状;气香,味辛、苦,有清凉感。

  规格:每瓶装(1)1、5g(2)3g

  功能主治: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1、5g,一日1~3次;外用,调敷患处。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七味葡萄散

  处方:白葡萄干180g 石膏90g 红花90g 甘草90g 香附60g 肉桂60g 石榴60g

  来源: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七味,除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六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的粉末;气香,味甘、微涩。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清肺,止嗽,定喘。用于虚劳咳嗽,年老气喘,胸满郁闷。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十香止痛丸

  处方:香附(醋炙)160g 乌药80g 檀香40g 延胡索(醋炙)80g 香橼80g 薄黄40g 沉香10g 厚朴(姜汁炙)80g 零散香80g 降香40g 丁香10g 五灵脂(醋炙)80g 木香40g 排草10g 砂仁10g 乳香(醋炙)40g 高良姜6g 熟大黄80g

  制法:以上十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深棕褐色的大蜜丸;气香,味微苦。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疏气解郁,散寒止痛。用于气滞胃寒,两肋胀满,胃脘刺痛,腹部隐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十三味榜嘎散

  处方:榜嘎60g 波棱瓜子30g 秦艽花40g 獐牙菜40g 巴夏嘎40g 苦荬菜40g 洪连40g 小檗皮40g 节裂角茴香40g 金腰草30g 牛黄3g 红花20g 止泻木子30g

  来源:本品系藏族验方。

  制法:以上十三味,除牛黄外,其余榜噶等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绿色的粉末;气微香,味苦、甘。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肝利胆。用于热性“赤巴”病。胆囊炎,黄疸型肝炎。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1、5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败毒散

  处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来源:虚人而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濡,正是风寒兼湿之证。所以治当益气解表,散寒祛湿。方中羌活、独活并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

  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用途用量: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注意:本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若是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决》

  备注:(1)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辨证要点。

  

  名称:八珍汤/八珍散

  处方:人参30g 白术30g 白茯苓30g 当归30g 川芎30g 白芍药30g 熟地黄30g 炙甘草30g

  来源:方论吴昆《医方考》卷3:“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用途用量: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若以血虚为主,眩晕心悸明显者,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气虚为主,气短乏力明显者,可加大参、术用量;兼见不寐者,可加酸枣仁、五味子。

  摘录:《瑞竹堂经验方》

  备注: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气短乏力,心悸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名称:十二味翼首散

  处方:翼首草100g 榜嘎75g 节裂角茴香75g 天竺黄75g 红花60g 檀香50g 安息香25g 莪大夏50g 铁棒锤叶40g 五脂灵膏50g 牛黄0、5g 麝香0、5g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麝香、牛黄外,其余翼首草等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灰棕色的粉末;气香,味苦,有麻舌感。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防疫。用于瘟疫、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痢疾,热病发烧等症。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g,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NQJ0108·欢迎您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