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薄伽梵歌》【哲学】:读千卷书之第93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于兆鹏 2021-08-07

《薄伽梵歌》【哲学】:读千卷书之第93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四十一本关于“轴心时代”的著作:《薄伽梵歌》。

论述关于自我的知识,并回答两个普遍的问题:我是谁?我如何可能在这个二元性的世界里过一种快乐和宁静的生活?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认识人自己的本质,并与其内在的至上自我合而为一。

一、智瑜伽和业瑜伽主克里希那说:我过去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条灵修道路:冥想者的自我知识之道路和其他人的无私行动之道路(业瑜伽)怀着无欲之心态积极行动直到死亡,比放弃行动和过苦行者生活更强,甚至在成为觉悟者之后也是如此,因为即便是苦行者,也不能逃脱行动的冲动。

吠陀传统设计了人生的四个目标——履行人的职责、赚取财富、获取物质和感官享受、解脱。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和社会渐次而系统的成长和进步。灵性生活的成功并不在于过早地穿上僧袍并只去维持一个精舍,或者过一种没有首先征服欲望、愤怒、贪婪、傲慢、执着和嫉妒这六个敌人的生活。

二、身体就像一辆车,个体灵魂既是其乘客,又是其所有者和享受者。根据古代经典,帮助他人是一个人所能做的最佳善事。智者会寻求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服务自己,无知者则为了服务自己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互相服务是创造主之原初命令和第一诫命,主克里希那在《薄伽梵歌》中重申了这一诫命。至上者已经赐予我们服务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灵性成长。我们生而就应互相服务,即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彼此相爱、互相给予、互相谅解。

无私服务是这个时代最容易践行的苦行,经由它,任何人都可以不用躲进深山和丛林中,尽可生活和工作在现代社会中而臻达至上之主。可以把身体比作一辆车,个体灵魂既是其乘客,又是其所有者和享受者,这辆车正在进行一次前往至上之主的居所的灵性之旅。无私服务(业瑜伽)和自我知识(智瑜伽)分别是这辆车的两只轮子,虔信则是车的轮轴;法(正义)是道路,神性品质是里程碑,众经典是驱散无知的黑暗的明灯;感官对象是道路边的青草,对感官对象、某些人和地方的好恶是道路上的两块主要绊脚石;欲望、愤怒、贪婪、骄傲、执着和嫉妒是路边的盗贼,亲朋好友则是在旅途中暂时相遇的同路人。

三、人生的四个目标摆脱执着,不以自我为中心,坚毅热情,面对成败镇定自若,这种人被称为善良者渴望行动的结果,贪婪、暴力、不洁、时喜时悲,这种人被称为激情者散漫、低俗、顽固、邪恶、歹毒、懒惰、沮丧、拖沓,这种人被称为愚昧者

一个人可以达致所有四个崇高目标。人首先应该通过公正地履行职责而遵循正法(达磨);然后应该去赚取财富和促进经济进步,再用所获的财富来实现所有崇高的物质和精神愿望,最后走向解脱这一人生的唯一最高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